一盞佛山彩燈 兩代傳承守護

天上明月皎皎,地上彩燈閃耀。

賞燈,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流光溢彩的彩燈,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也代表着照亮團圓的路。

因爲“燈”與粵語中的“丁”諧音,在佛山,中秋節期間掛花燈,還被稱爲“上燈”,蘊含着“添丁”的意思。家中有添丁者都會更換新燈,以示家族的延續和繁榮。彩燈對於佛山的意義,也由此比其他地方更加深刻,不僅僅是一種裝飾藝術,更寓意着家族的延續和繁榮。

佛山彩燈的製作方法,也與其他地方的方法不大一樣。除了造型比較獨特、美觀之外,佛山彩燈還會用剪紙來裝飾,顯得更加金碧輝煌。有時候,佛山彩燈的綢布上還會題上相映成趣的詩詞字畫,給人以高雅別緻之感。

而以構思巧妙、用料奇特、工精藝絕、以假亂真著稱的“秋色藝術燈”,更是佛山獨有。

這一類彩燈起源於民間,甚至算是佛山的彩燈的“鼻祖”。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佛山彩燈國家級傳承人楊玉榕介紹,每年秋收以後,很多民衆自發組織起來,用秋收的農產品或果實、種子做成工藝品,並相約舉行秋色巡遊,展示各自運用匠心巧手製作的工藝品,秋色燈便源於此。

秋色燈的原料,往往是瓜仁、豆類、魚鱗、木刨花、竹篾這些毫不起眼的農副產品,再通過匠人的各種巧思巧藝,將它們剪刻、粘砌成各類紋樣圖案,組成玲瓏剔透的燈芯瓜子燈、魚鱗燈、通草燈等,既精巧,又典雅,還添加了豐收的喜慶。

年輕時在原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工作期間,楊玉榕就對製作秋色燈情有獨鍾。爲了讓佛山彩燈更加多元化,她不斷在嘗試創新材料、改進工藝,力求讓傳統的秋色燈更加新穎,更具觀賞性。

在1980年時,楊玉榕製作了一盞以墨魚骨爲材料的秋色特藝燈。這件作品當時屬首創,它將傳統的厚重、規整藝術手法和現代的純淨精工工藝相結合,使整件作品呈現出玲瓏剔透、典雅高貴的藝術氣質。

“以前看到老藝人用墨魚骨雕刻金魚、小牛等擺件,我想着這種材料做成彩燈一定好看,便開始動手嘗試。”楊玉榕表示,墨魚骨輕而脆,雕刻時,稍不留神就會破碎,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製作墨魚骨燈,要先收集60-80件完整的墨魚骨,浸泡漂洗15天左右,每天換水,曬乾後雕刻成上百件大小不一的墨魚骨雕小件,再一塊一塊拼合成半米多高的彩燈。

還有“燈芯瓜子燈”、“五彩魚鱗燈”、“四方通草燈”等等,都包含着楊玉榕的創新嘗試:用五顏六色的佛山剪紙疊加單一的魚鱗片、用柔軟的純色燈芯草粘成線條圖案、用瓜子砌成花朵圖案作爲點綴等等…這些新的運用,讓人們既能在夜晚欣賞到傳統燈綵的韻味,也能在白天領略到五彩斑斕的現代藝術魅力。

在楊玉榕兒子黃宏宇的記憶裡,母親每天都在做彩燈,總是爲了研究一個新材料、新工藝,廢寢忘食,“她的世界充滿了色彩和光影,每一盞彩燈都承載着她的情感和夢想”。

而母親精心雕琢的彩燈,也總是街坊中“最靚”的那一個,“小時候,每到中秋,就能看到我媽媽做的彩燈在街頭巡遊,我都很自豪,到處跟人炫耀”。

這種成就感,吸引着黃宏宇也走上了彩燈製作之路。

不知不覺中,黃宏宇已經做了20多年彩燈了,彩燈對他來說,是一種生活,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傳承。

現在的黃宏宇,已經是佛山彩燈的市級非遺傳承人。和母親一樣,他也是一位想法緊跟時代的藝術工作者。在製作彩燈的技術和內容上,黃宏宇在堅守傳統手藝的同時,也在也適應時代,不斷地做出新的思考及探索。

爲了讓彩燈更加年輕化,擴寬彩燈的推廣面,黃宏宇還創作了不少有創意的彩燈跨界融合產品,以及更方便普通人自己動手DIY的彩燈文創。

在中國國際漫畫節動漫遊戲展上,黃宏宇操刀將佛山彩燈技藝與遊戲IP結合,製作超過十組巨型彩燈,以細膩繁複、色彩炫麗的彩燈爲遊客提供一個匠心獨運的漫展“下半場”。

而他開發的彩燈文創產品,也注重於將多種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譬如將彩燈和醒獅兩項國家級非遺融合,開發了醒獅彩燈;在端午節推出了可自己DIY的龍舟彩燈;結合我國太空探索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出了可DIY的太空兔燈籠。

這些DIY的彩燈文創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既滿足了年輕用戶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又提升了非遺的自我造血功能,助力佛山彩燈產業的不斷延綿。

花燈映星嶽,美酒敬山河。無論是花燈文化還是酒文化,都離不開中國匠人山一般的堅守,更要用山一樣開闊的視角與胸懷,擁抱創新,與時代同頻,方能煥發出生命力。正如茅臺酒守正創新,經歷歲月愈發璀璨。

乘萬里清風,載皓皓明月,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感召每一個人,凝聚起中華民族心意相連,共創繁榮的力量,如花燈神州結綵,如美酒世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