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量化機制精準提振消費
歲末年初,春節在望,各地衆多消費活動再掀高潮。在激發消費潛能、增加消費供給和豐富消費層級等導向性政策供給的同時,實踐層面,除了營造消費氛圍激發消費熱情,也當更加在促消費的環境秩序和邏輯上下功夫,精準施治。
當前,有些地方已經開始關注到促進消費的深層次制度性數據化環節。例如,對“遊客人均消費金額”“沉浸式文旅演出投報收益率”“文旅外溢商貿關聯度”等量化數據的分析與思考。應該說,這是新時代基層經濟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是一個值得點讚的現象。
精準營造更有序更可持續的商貿秩序環境是提振消費的重要基礎。比如,近年來各地紛紛搶拼“首發經濟”,但同時也存在不少首店開業不久即門庭冷落的“曇花一現”現象。何以故?根本原因在於從規劃、建設到推展缺乏全流程運營的“量化”評估機制。具體而言,一個商業項目的成功與否,受到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首先,取決於前期的精準商業定位,即對環境片區的消費者數據研究,對片區競爭形態的數據研究,甚至對消費趨勢的數據評估;其次,基於量化數據支撐,進而確定專業團隊的項目操盤方案也很關鍵。總之,從招商完成度到後期的分階段精細化運營,一切都應該是量化決策,而不是憑感覺鋪攤子造“網紅”。
合理“量化”的商業佈局是保護經營主體投資激情和呵護消費者積極消費心理的關鍵一環。在商圈治理上,如何做到讓合適的項目在合適的位置,讓專業的優質商管公司去操盤專業項目,這取決於商業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和治理水平。比如說一個城市區域應該有多少商貿主體容量?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後,如何落實行業專家和行業代表參與的聽證機制、引進商業和住建部門的數據協同機制,進而避免各行其是的重複建設、控制同質增量和過度內卷性競爭?再比如,從城市商譽形象角度考量,如何對那些引入優質品牌和操盤運營能力強的團隊給予獎勵支持等,這些環節,都是對新時期商業消費環境“量化”治理能力的新考驗和新課題。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