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IPO停滯超千日,探索多元化資本補充迫在眉睫
近日,四川宜賓銀行第三次向港交所遞表,衝擊上市,此前兩度遞表失敗。還有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銀行、廣東順德農商行IPO審覈狀態均由“已受理”改爲“中止”。
自2022年1月蘭州銀行登陸A股市場後,銀行業IPO持續吹冷風,已停滯千日有餘。近年來,經營情況不佳、不良資產率飆升加劇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壓力,即便多發二級資本債、加速合併重組,但中小銀行仍希望登陸資本市場,以增加股東資產流動性的方式補充資本。
不過,業內人士認爲,業績承壓或爲銀行上市最大的“絆腳石”,一些中小銀行面臨潛在不良風險和經營困境,很難受到投資者青睞,也會增大上市的阻力。從目前仍在等候的銀行情況來看,上市前景仍不容樂觀,建議中小銀行積極探索多元化資本補充方式。
啞火兩年半有餘
銀行業IPO已啞火兩年半有餘。2016年監管重新放開銀行IPO後,當年有8家銀行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從2017年到2022年的六年時間裡,有18家銀行登陸A股。不過自從2022年1月蘭州銀行成功上市後,再無銀行成功上市,銀行業IPO已空窗千日有餘。
2024年,銀行IPO未見轉好跡象,年內有三家銀行先後主動撤回上市申請。最新一例來自安徽馬鞍山農商行,今年7月,深交所終止對該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主板上市審覈的決定,原因系該行及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這也意味着,安徽馬鞍山農商行七年上市之路以折戟告終。另兩家分別是亳州藥都農商行、江蘇海安農商行。
三家銀行相繼退出IPO申請後,目前還在A股等候區的銀行縮減到了7家。在深交所排隊的有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廣東南海農村商業銀行共4家,狀態均爲“中止”,中止原因爲“IPO申請文件中記錄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在上證所“等候區”的還有3家銀行,分別是湖州銀行、湖北銀行、江蘇崑山農商行,湖州銀行去年11月被問詢後目前暫無信息,其餘兩家銀行審覈狀態顯示“已受理”。
上述多家銀行已在上市“等候區”排隊多年,東莞銀行自2008年就向深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材料,直到2019年3月,該行向深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後,IPO纔有了最新進展。廣東南海農村商業銀行IPO之路同樣坎坷,該行早在2019年6月便提交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但此後5年陷入停滯。廣州銀行在今年8月底曾中止過IPO,原因系“需更換申報會計師”,深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覈。
眼看着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難”,有部分銀行轉道港股市場,但並非想象中順利。近日,四川宜賓銀行第三次向港交所遞表,衝擊上市。自2021年提出“千億上市銀行”的目標後,宜賓銀行便加速上市進程,2023年首度遞表失效後、今年3月再次遞表失效。此前,還有在港上市八年多的錦州銀行宣告退市,股價從上市首日開盤價的4.67港元跌至退市時的1.38港元。
中小銀行IPO熱情高
無論是在A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銀行機構IPO進程較爲波折,反映出中小銀行在上市進程中面臨的普遍難題。
Wind數據顯示,目前仍有15家銀行處於A股上市輔導備案期,包括福建海峽銀行、成都農商行、北京農商行、蕪湖揚子農商行、江蘇如皋農商行、江蘇江南農商行、徽商銀行、杭州聯合農商行、烏魯木齊銀行、溫州銀行、天津銀行、寧波通商銀行、漢口銀行、桂林銀行、甘肅銀行。除了四川宜賓銀行外,阜新銀行、遂寧銀行、達州銀行、富滇銀行、濰坊銀行等多家銀行也透露赴港上市意願。
除了在排隊等候的銀行,還有不少銀行將上市列爲近年的重要戰略目標,但業績和資產質量難達要求。例如,衝擊“千億上市銀行”目標的宜賓銀行近些年利潤波動較大,財報數據顯示,該行2020年當年實現淨利潤3.3億,同比增長135%,此後的2021年、2022年、2023年,利潤增速分別爲7.3%、24.2%和7.0%。
2014年,恆豐銀行就首次公開透露上市計劃,但其間受到兩任董事長被查風波、不良率躍升、業績波動等影響,該行上市計劃被長期擱置。該行去年以來多次提及上市計劃,但在行業整體IPO停滯不前的當下,恐怕仍有難度。2024年第一季度,恆豐銀行營業收入63.11億元,同比增長0.8%,歸母淨利潤11.56億元,同比下降19.9%。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中小銀行整體並不具備大規模上市的條件,一是中小銀行自身經營情況不佳及資產質量堪憂,上市效果可能不及預期,二是資本市場IPO政策調整之下,名額更向“硬科技”型企業傾斜,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具備相應條件。
資本補充壓力待解
IPO收緊的當下,銀行爲何仍要積極籌備上市?“歸根到底還是銀行面臨着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通過IPO補充資本,能提升資本充足率和抗風險能力,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優化股權結構。
對於銀行來說,擴大資本是經營的重要法寶。目前,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狀況仍面臨較大壓力。根據監管披露的數據,截至去年底,中國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爲15.06%,其中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2.63%、12.22%、12.32%,顯著低於大行17.56%的水平。且較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農商行下降15BP,民營銀行下降8BP。
在不良率方面,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爲主體的中小銀行也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3.3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59%,其中,城商行不良貸款餘額5331.67億元,不良率1.78%,農村商業銀行9052.6億元,不良率3.34%。
資本充足率和不良率下降的同時,中小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卻有所下滑。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銀行業撥備覆蓋率爲205.54%,較2023年末有小幅下降。其中,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爲132.71%,不僅低於行業平均值,也逼近120%的監管要求底線;城商行撥備覆蓋率爲191.24%,也低於行業均值。
銀行業人士對記者指出,隨着不良資產的增多,風險加權資產的總量也會隨之增加,這會導致資本充足率降低。同時,覈銷金額和風險準備金的提高會減少利潤,進而削弱留存收益對資本的補充效果,加劇銀行資本金不足,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小銀行通過合併重組或發行二級資本債緩解資本補充壓力。
近年來,一大批中小銀行的“消失”成爲佐證。監管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國共有442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36家。而這一數字在2023年底、2022年底、2021年底分別爲4490、4567、4602家。其中,年內有83家中小銀行進行合併重組,涉及32家村鎮銀行、35家農商行、15家農信社和1家城商行。
探索多元化資本補充渠道
業內人士指出,資本補充是中小銀行增強風險抵禦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建立更具針對性的多元化的資本補充長效機制迫在眉睫。
“從監管的角度出發,需要深化中小型銀行的改革並有效處理風險問題。可以通過重組、合併以及利用專項債券進行資本注入等方式,確保高風險機構能夠安全地退出市場。”銀行業內人士指出。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可適當調整股東資質要求,簡化審批流程,支持中小銀行引進合格股東進行增資擴股;支持中小銀行發行優先股、永續債、可轉債、二級資本債等,對專精特新中小銀行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予以增信支持。
今年以來,中小銀行密集發行二級資本債,國聯證券固收分析師李清荷表示,今年第三季度爲銀行二永債到期高峰,也是銀行密集發債的時期。其中,中小銀行雖然發行規模較小,但發債銀行數量增速明顯,6月以來超過10家農商行相繼發行。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撰文稱,監管部門可以繼續探索差異化資本監管要求,可根據中小銀行的業務和風險特徵,在審慎、合規的前提下,探索差異化的監管要求,適度放鬆其資本約束,緩解資本補充壓力,爲中小銀行更好支持服務本地經濟創造更爲良好的條件。
上述差異化資本監管要求已在2023年發佈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中有所體現,辦法提出,按照規模、業務複雜程度將銀行劃分爲三檔,分別匹配不同的資本監管方案,用意正在於提高監管匹配性,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緩解中小銀行的合規壓力。
曾剛進一步建議,可以擴大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的規模和範圍,進一步提高中小銀行各類資本工具的流動性。此外,也可以考慮將中小銀行發行的資本補充工具(如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納入貨幣政策操作範圍,提升市場對中小銀行資本債的接受程度。此外,可以繼續擴大銀行資本工具的投資人範圍,引入更多的合格投資主體,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照規模、業務複雜程度將銀行劃分爲三檔,分別匹配不同的資本監管方案,用意正在於提高監管匹配性,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緩解中小銀行的合規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