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零售“失速” 對公頂起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被商業銀行當作“壓艙石”的對公業務地位進一步凸顯:一方面可通過對公業務來平衡信貸需求不足導致的零售業務放緩局面;另一方面可以支持實體企業發展,相關領域、行業也可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如“五篇大文章”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11家A股主要上市銀行財報發現,今年上半年這些銀行對公貸款增速全部高於零售貸款增速,多家增速超過10%;而在規範“手工補息”的背景下,除個別銀行外,其他銀行對公存款增速均低於零售存款增速,且不少出現了負增長,部分股份行降幅較大。

儘管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對公貸款資產質量仍然在不斷改善,這與銀行業的整體資產質量趨勢是保持一致的。上半年這11家銀行的對公貸款不良率均較年初下降。對比來看,多數銀行對公貸款不良率仍高於整體不良率,其中房地產業不良率相對較高,但也出現了較爲明顯的邊際改善跡象。

從營業收入情況來看,分化較大。有兩家銀行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超過10%,5家銀行則增速低於-5%。對比這些銀行的全行營業收入增速,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與之幾乎保持一致,即全行營業收入增速爲負,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也幾乎都爲負。從二者之差來看,有7家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降幅相對更大。從對公業務營業收入佔比來看,多數銀行在40%~50%之間,個別銀行大幅偏離此區間。

從稅前利潤/利潤總額看,分化更大。由於前期撥備計提充分,11家銀行對公利潤增速普遍好於整體營業收入增速,其中僅有2家利潤增速負增長,2家銀行小幅正增長,還有2家銀行對公業務利潤增速超過100%。從利潤佔比看,多數銀行在40%~70%之間,部分銀行大幅偏離此區間。

淨息差的下行,在對公貸款平均收益率、對公存款平均付息率變化上也有較爲明顯的體現。上半年,這11家銀行的對公貸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行,對公存款平均付息率也全部下行,但對公貸款平均收益率降幅相對更大。

面對當前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少銀行希望通過進一步發力對公業務實現業務均衡發展,甚至是找到新增長點。大行中以零售業務爲主的郵儲銀行表示,該行要持續完善對公業務“1+N”新體系,努力構建特色競爭優勢;以零售業務見長的招商銀行表示,公司業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行在潛心提升公司業務競爭能力,通過努力形成新的特色和能力。

企業多貸、居民多存

事實上,信貸增長“對公強、零售弱”的格局已持續多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央行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測算,今年上半年對公貸款增量佔比爲82.89%,已連續3年高於80%,2019年~2021年這3年分別爲64.74%、72.54%、65.60%。

廣發證券通過對42家A股上市銀行測算顯示,上半年對公貸款同比增長11.9%,增量8.6萬億元,佔新增總貸款的92%,同比少增2.16萬億元。結構上,製造業、基建、租賃商服爲增量主力,三者合計貢獻60%的信貸增量,對公房地產貸款新增佔比5.3%,主要增量來自大行、股份行。

從上述11家銀行對公貸款來看,今年上半年均實現相對較快增長,高於零售貸款增速。其中,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增速高於10%,且農業銀行實現對公貸款、零售貸款同時相對高增長;與零售貸款增速之差看,建設銀行、平安銀行高於10個百分點。

從投向來看,對公貸款主要聚焦於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農業銀行披露,上半年該行製造業貸款餘額超過3.2萬億元,其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4%;民營企業貸款餘額爲6.2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4%;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新增對公貸款7855億元。建設銀行披露,上半年該行製造業貸款餘額爲3.0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3459.36億元,增速爲12.46%;民營企業貸款餘額爲5.8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4717.66億元,增速爲8.74%;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爲2.72萬億元,較年初增加4748.99億元,增速爲21.19%。

從對公貸款餘額看,四大行絕對領先,均超過14萬億元,其中工商銀行達到175156.67億元,其他三家爲14萬億多元;交通銀行爲54513.93億元,郵儲銀行35326.45億元,股份行均低於3萬億元。

從對公貸款佔比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高於60%,其中,中國銀行最高,爲67.8%;以零售業務爲主的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相對較低,分別爲40.8%、41.1%、46.6%。

從對公貸款資產質量來看,較去年末全部有所改善,雖整體仍高於全部貸款不良率,但相對處於不太高的水平,全部低於2%,且也有部分銀行對公貸款不良率低於全部貸款不良率,比如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

對公貸款中的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相對較高,有5家銀行不良率高於5%,但也有銀行低於2%。對比去年末來看,8家出現下降,中國銀行、光大銀行降幅較大,1家持平,僅2家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以來,隨着國家支持房地產平穩發展的各項政策效果轉換,房企外部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中國銀行時任風險總監劉堅東分析稱,將持續加強房企授信風險的監測和處置,繼續通過重組、轉讓、覈銷等多種方式,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產風險。

與房地產業相關聯的建築業貸款不良率也相對較高,如工商銀行爲3.07%、農業銀行爲1.98%、建設銀行爲2.21%、光大銀行爲2.25%,但也有不少銀行低於1%,如郵儲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以及部分銀行的批發和零售業貸款不良率也相對較高。

在貸款之外,債券承銷等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式,爲此不少銀行通過對公綜合融資規模(FPA)來衡量對公金融服務。郵儲銀行披露,該行FPA餘額爲5.16萬億元,增速10.26%;招商銀行披露,該行FPA餘額爲59947.38億元,較年初增加4240.64億元;光大銀行披露,該行FPA餘額爲5.09萬億元。

“當前銀行業普遍面臨着融資脫媒、資本約束、合意管理、利差收窄等一系列的衝擊和挑戰。”光大銀行副行長劉彥表示,以FPA爲關鍵指標展業模式的升級,有利於該行完善客戶需求服務,FPA餘額突破5萬億元,有力推動了公司金融整體效能的提升。

與對公貸款不同,對公存款則出現少增。央行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上半年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45萬億元。而通過住戶存款指標測算,今年上半年新增佔比達到80.89%,2021年~2023年分別爲53.02%、54.89%、59.2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今年上半年對公存款少增主要與整治資金空轉、規範“手工補息”有關,企業“低貸高存”的現象明顯減少,存款“擠水分”。

從上述11家銀行上半年對公存款來看,民生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增速爲負,其中民生銀行、光大銀行降幅較大,分別爲-9.7%、-8.9%。與之對應的,上半年這些銀行對公存款平均付息率降幅也相對較大,其中交通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降幅超過0.1個百分點。

民生銀行財報顯示,上半年該行對公存款減少爲對公活期存款、對公定期存款同時減少,減少額分別爲1478.97億元、1481.86億元,同期該行對公活期存款、對公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分別下降0.21個百分點、0.13個百分點;交通銀行財報顯示,上半年該行對公存款減少爲對公活期存款減少,減少額爲1371.53億元,同期該行對公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下降0.02個百分點(對公定期存款平均餘額有減少,平均付息率下降0.2個百分點)。

“在負債端,我們多措並舉,壓降負債成本。”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在該行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包括大力壓降高成本存款、促進低成本存款增長等,“當前存款的定期化、長期化趨勢還是沒有得到緩解,一定程度上影響整體的存款成本的下行幅度。”與其他大行相比,交通銀行存款平均付息率相對還較高。

中信銀行則在對公存款小幅增長的同時實現了對公存款平均付息率的最大幅度壓降,主要是對公活期存款的增長抵消了對公定期存款的下降。中信銀行業務總監陸金根表示,在規範“手工補息”當月,全市場對公存款出現了大幅下降,並且出現了同業化、定期化和理財化的“三化”趨勢,該行第一時間拿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穩存、增存,工作成效顯著,規模增長和成本變動均優於同業平均水平。

“42家A股上市銀行活期存款上半年負增長,主要爲信貸需求偏弱和‘手工補息’整改導致對公活期存款大規模淨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各家銀行積極拓展代發、結算等核心存款留存,個人活期存款增長較好。”廣發證券分析表示。

平衡零售業績下滑

“(對公貸款、居民存款增量佔比)兩個80%凸顯了發展公司金融,實現均衡發展的必要性。”定位於大型零售商業銀行的郵儲銀行,該行副行長兼董事會秘書杜春野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要想打造一家“值得信賴的好銀行”,首要就是必須保證經營持續穩健、能夠穿越週期,這就要求該行業務結構要相對均衡,長項更長,短板不短。

事實上,在2023年郵儲銀行就提出了不但要把公司金融打造成爲全行經營發展的增長點,更要成爲零售銀行戰略的支撐點和資金資管業務的着力點。

從上半年的對公業務業績來看,郵儲銀行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行營業收入增速爲-0.1%,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爲13.7%,稅前利潤大幅增長522.0%,均遠高於六大行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

不過,從佔比來看,郵儲銀行與其他銀行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他銀行對公業務營業收入佔比一般在40%左右,上半年該行僅18.3%;利潤總額佔比雖超過50%,但波動較大,2022年、2023年上半年該行對公利潤總額分別爲102.70億元、45.74億元,佔比爲19.40%、8.36%,同時對公一鳴驚人的數據也與該行今年上半年零售利潤總額降幅較大有一定關係,從2023年的419.81億元降至今年的167.47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到,在銀行業,類似於郵儲銀行這樣分年度來調節對公業務、零售業務利潤的銀行不在少數,這也是這些銀行對公利潤增速、佔比波動較大的原因。

以大行中的工商銀行爲例,上半年該行對公業務稅前利潤增速爲51.9%,與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差距較大。財報顯示,2022年、2023年上半年該行對公利潤總額分別爲927.33億元、609.60億元,佔比爲44.2%、29.09%,而今年佔比爲47.0%。對應的,近3年該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佔比分別爲47.0%、50.9%、32.2%。

工商銀行調節不同分部的利潤從資產減值損失數據上也有一定的體現,2022年~2024年該行對公業務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爲741.26億元、980.02億元、519.91億元,波動較大。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銀行今年上半年對公業務利潤增速、佔比波動較大,與零售業務、其他業務波動較大有關,尤其是零售業務集體“失速”,導致這一變化更加明顯。

以對公業務利潤總額佔比最高的平安銀行爲例,上半年該行對公業務利潤總額佔比達到79.6%,主要是零售利潤總額大幅下降了79.53%,佔比從2023年的34.1%降至7.0%,對公業務利潤佔比則從39.6%升至79.6%。類似的還有中信銀行,上半年該行對公業務稅前利潤佔比爲59.9%,去年同期爲48.8%,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佔比從去年的26.5%降至6.1%。

“這一年,對公業務起到了非常大的掩護、替代作用,對公貸款在股份行中名列前茅,並且資產質量維持了基本穩定,給零售調整創造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恆表示。

民生銀行對公業務利潤總額佔比則始終較高,2022年~2024年上半年分別爲66.85%、67.47%、72.30%;建設銀行對公業務利潤總額佔比則始終較低,2022年~2024年上半年分別爲28.07%、9.82%(口徑有調整,2023年上半年財報測算數據爲27.25%)、10.0%,該行稱自編制上年度財務報表起,因管理口徑變更,調整了個別業務的業務分部歸屬,同時對比較數字進行了調整。

“儘管當前經濟形勢下部分企業現金流承壓,但對公企業抵抗系統性風險能力仍強於個人,此外由於前期對房地產及城投衝擊的擔憂,上市銀行對公業務前瞻性地多計提了撥備,故即使形成損失,當期所受影響依舊有限。”開源證券分析稱。

對公業務波動大不僅僅反映在利潤上,營業收入也是如此。上半年不少銀行對公業務營業收入增速低於全行營業收入增速,包括四大行等,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差距接近5個百分點。

以中國銀行爲例,今年上半年該行對公營業收入爲1239.70億元,其中利息淨收入爲1032.71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爲194.68億元,匯兌收益爲5.92億元,三者去年同期分別爲1075.88億元、220.96億元、14.21億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建設銀行也是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有所下降。

分析來看,對公業務中的利息淨收入減少與對公貸款平均收益率下降有關,數據顯示,上半年上述11家銀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降幅相對較大,超過0.3個百分點。

進一步對比對公貸款平均收益率與對公存款付息率的降幅發現,上半年工商銀行、平安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降幅相對較大,超過0.2個百分點,幾乎也是這些銀行上半年對公營業收入降幅相對較大。平安銀行是例外,主要是該行非利息淨收入增長較多,其利息淨收入下降8.29%,與對公業務營業收入15.8%的增速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種變化既體現了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同時也說明對公業務競爭非常激烈。“現在是對公貸款爲了上量,價格不是很划算。”冀光恆談道,將來要追求價,從長遠來說,希望有個比較像樣的息差。

中信銀行對公貸款平均收益率相對較高,中信銀行副行長鬍罡表示,該行對公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安全的領域佔比持續提升;另一個是高風險領域佔比繼續下降。

“在整個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的今天,商業銀行的公司金融競爭呈現出白熱化態勢,但是事不避難、道不避險,我們將堅持踐行長期主義,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杜春野談及當前對公業務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