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敵封鎖 糧安待加強

爲應對解放軍蟒蛇鎖臺,農業部針對如何確保糧食安全,提出多項措施,如公糧糙米庫存可供國人至少七個月使用,蔬菜可全年自主供應無虞,禽畜肉類庫存及供應量也可維持供應一年以上,冷凍水產品及罐頭可供二點六個月以上需求等,以安民心。不過,由於近年來缺蛋,缺衛生紙,豬價高漲,菜價聞風飆漲,飼料米混充食米等等慘痛經驗,政府說法實不具說服力。

首先,儲備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政府宣稱公糧糙米庫存,可供國人至少七個月使用,而兩岸開戰持續時多久誰也說不準,應分短中長期分別訂定糧食安全存量,目前稻米產量足夠,每年庫存量七十至九十多萬公噸,所費不貲,雖採分散囤儲,卻存在儲存空間不足、儲存環境不佳等問題,導致公糧易變質;何況一旦發生戰端,民衆的恐慌和害怕,恐將發生搶購與囤積,造成米荒,米價飆漲,進而帶動物價上漲。爲此,糧庫管理應全面智慧化、綠色化,來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品質良好,才能在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其次,近年來菜價一遇颱風和暴雨,消費者基於預期心理,大量採購甚至囤積,導致蔬菜供需失衡,民衆對於菜價大幅飆高都深有所感。政府雖釋出庫存並安撫民衆,但效果有限。由於蔬菜復耕需要時間,使得市場供應量和價格遲遲未能回穩,政府又未能及時透過進口蔬菜滿足需求,加以搶收造成食安風險大幅提高,致使民衆抱怨連連。國內蔬菜種植現仍以露天爲主,很難避免乾旱、暴雨等天候影響,目前每年還自美、大陸、越南等地進口大批蔬菜,例如馬鈴薯、甘藍、白菜、花椰菜及青花菜、豌豆、甜玉米、大蒜等。一旦發生戰事,進口受阻,想實現蔬菜全年穩定供應的承諾,就須有更多元且有效的做法。

再者,養殖漁業已被視爲未來糧食的重要貢獻者,全球正積極推動水產養殖,在臺灣國產魚供給率偏低的情況下,爲推動「漁電共生」,養殖漁業政策卻以縮減魚塭爲目標,很可能造成養殖產量減少,即便增加雜食性魚類養殖亦難彌補。

爲達到水產品的自給自足,政策不能各自爲政,相互矛盾,應考量極端氣候,軍事衝突和產業未來發展,儘速修正國內養殖漁業及漁電共生政策。

最後,由於種糧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意願,增產難度愈來愈大,使臺灣糧食自給率偏低,黃小玉、飼料原料仍高度依賴進口。由於極端天氣不僅影響糧食生產,還會對糧食收穫、晾曬、儲存、運輸等各環節產生衝擊,在增產難度愈來愈大的當下,有必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災減災救災,降低極端天氣對糧食減產的影響,以及減少糧食損失浪費,共同扛起糧食安全的重任。爲此,有必要樹立起「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理念,努力落實以確保糧食安全的「兩條腿」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