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狂悅》AI別想取代拉赫瑪尼諾夫(周天瑋)

拉赫瑪尼諾夫。(取自維基)

永遠令人激賞的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或譯拉赫曼尼諾夫)在4月1日度過了他的150週年冥誕!我特別強調「他度過」,是因爲他的偉大藝術貢獻,一直活在世人心目當中,而且愈活愈起勁。多年來,流行文化總不忘藉着他的光,後起的古典音樂作品也拚不過他,而且我敢打賭不只一杯咖啡!基於拉赫驚人的原創性以及豐沛的血肉張力和靈性內涵,AI也甭想取代。

拉赫瑪尼諾夫是藝術大師、巨匠、靈魂的拯救者。他是20世紀最後一位難得、罕見而成就卓越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是首屈一指的鋼琴家,並且也是著名指揮家。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比他年長33歲,但是愛惜他,和他成爲忘年的亦師亦友。

拉赫是俄羅斯人,莫斯科音樂學院出身的傲人成果,可在1917年共黨革命歲月,拉赫既代表着舊社會背景,又生性訴求布爾喬亞情調,不得已而決定逃離家園。拉赫輾轉坐着火車和雪橇,攜眷奔向北歐,輕裝低調到手邊只有一隻小皮箱,裡面還塞滿了作品手稿。當時,由於他在1901年就已經完成併成功演出了他的經典作品《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各地邀約不斷,在自我放逐之前名聲已經響遍歐美。

到了西方,繼續做作曲家還是做演奏家?前者「坐家」發愁,後者則必須「離家」巡演。於是基於財務需要,在1920和1930年代,拉赫把新家先後安置在紐約和洛杉磯比佛利山,其中有15年沒有寫過一首曲子(真是難以想像),提着箱子,在全美各地演出。他的旅行鋼琴演奏生涯,比起《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那部鋼琴家電影故事的時代背景要提前大約30年。 1943年,拉赫癌症抱病而死,死前一個半月還奔波到田納西大學現場演出。這位音樂天才幾乎可以說是死在鋼琴上。

在他過世前兩個月,拉赫剛剛入籍成爲美國公民。第一代移民在生活方式上泰半總是格格不入的,事實上拉赫主要是和俄羅斯移民圈來往,僱傭俄語僕役,過着俄式生活。比佛利山這座城市,坐落在洛杉磯的西邊,1914年建市,拉赫遷入的時間,等於是建市不久,沒有今天豪宅城市、首善之區那樣的名聲。當時的富裕人家大多住在比佛利以東的地區。

拉赫瑪尼諾夫的特質似乎和鋼琴家兼作曲家蕭邦同樣,比任何人更能夠訴說任何一種形式的、包括你未曾觸及的情感和藝術美感,並且能夠說得淋漓盡致,令人讚歎。可拉赫的鋼琴協奏曲,特別是《第三號》,明確超越蕭邦。這首《第三號》難度極高,技巧挑戰性極大,1909年寫好,在紐約首演,他本人遠渡重洋,親自演奏。 1910年接着他又和指揮家(也是成就非凡的作曲家)馬勒(G. Mahler)在紐約合作演出《第三號》,更大爲叫好。 72年後,江山代有才人出,鋼琴奇葩阿格里奇(M. Argerich)與指揮家夏伊(R. Chailly)合作,結果產出了《第三號》的經典CD,迄今傲視同儕。

回想我在讀高中的時候,首次聽到拉赫瑪尼諾夫的名曲,是鋼琴前奏曲作品23,第五號,當時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果終生喜愛此曲。這首作品,拉赫本人的演出極其精湛,很難得地流傳下來了。當代傑出鋼琴家索可洛夫(G. Sokolov) 的演奏,意念和表情幅度寬廣而有深度,並優美傾訴與節奏感跳躍兩者兼顧,與他欽佩的拉赫版本不相伯仲。

關於經典作品拉氏《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愛樂者都知道,著名好萊塢影片《7年之癢》戲劇性地加以採用,爲影片增色。前奏鐘聲,一聲聲不可思議地撞擊着劇情和觀衆的心跳。時間是1955年,拉赫已經過世12年。可好萊塢會選擇採用,並不偶然。在生前做爲鋼琴獨奏家,拉赫曾經現身說法這部作品多達145次,可見他和這首作品雙雙受到歡迎的程度一直有多麼驚人。

2014年,愛樂者還又聽到動人的拉赫《第二號交響曲》做爲背景音樂,被採用在奧斯卡得獎名片《鳥人》(Birdman)。如泣如訴,扣人心絃。

拉赫生前演奏自己本人的鋼琴作品《輓歌》(Elegy),也素來令我十分喜愛。今天紀念他的冥誕,自然更值得特別提到。此曲我非常欣賞國際樂壇當紅鋼琴家王羽佳(Y. Wang)的版本,在洛杉磯現場聽過。但是必須說,我個人更多一分偏愛的、最欣賞的版本,還是拉赫本人的演奏。其區別,應該僅只在於時代詮釋傾向。

以上種種,提供了許多寶石切面,說明着當今這幾位音樂家個個成就不凡,可他們是如何與拉赫親近和較量的。這讓我們遙想拉赫生前做爲一位藝術家和演奏家,絕對都首屈一指。

最後說到王羽佳這一位奇才,她對拉赫作品的鐘情,從來明確到無以復加。我們看她怎麼用心紀念拉赫150呢?

今年1月28日,王羽佳與涅傑-瑟貢(Y. Nézet-Séguin)執棒的費城交響樂團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合作,完成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拉赫瑪尼諾夫全套鋼琴協奏曲演出,包括一共4部鋼琴協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天演完,整整耗時4個小時。

這既是歷史創舉的現場,又是頂級演出,能不令人狂悅而如癡如醉!善哉,羽佳!

爲此成就,樂團指揮家在舞臺上屈膝拜服,《紐約時報》深度評論,大爲讚揚。不僅如此,王羽佳還爲每一首作品精心搭配了不同的禮服。一套套獨具隻眼,視覺奔放,風格浪漫。

享有着這一切歷史成就和殊勝心法共襄盛舉,拉赫瑪尼諾夫的生日,的確過得鮮活有力。請告訴我,AI如何想像?又如何取而代之?

人類和AI,拉赫200見吧!(作者爲美國法學博士、專欄作家、文化評論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