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細菌性腦膜炎病程快易致死 出現「3症狀」千萬別輕忽
腦膜炎初期症狀和其他疾病類似,較難診斷,3個月以下嬰兒臨牀表現可能是活動力不佳、食慾不振,偶有嘔吐、發燒;2歲以下幼兒常以躁動不安、哭鬧、嘔吐來表現。(示意圖/達志影像)
全球每年約有250萬人罹患腦膜炎,其中細菌性腦膜炎防治是一大挑戰,每6人就有1人死亡,且倖存者可能出現聽力損傷、痙攣發作、腦部損傷等神經後遺症。醫師指出,腦膜炎較常發生在嬰兒、幼童和青少年,3大典型症狀包括髮燒、嘔吐、頭痛,不可輕忽!
10月5日是世界腦膜炎日,今年主題訂定爲「團結起來對抗腦膜炎」(United in the Race against Meningitis)。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黃玉成表示,任何人都可能罹患腦膜炎,原因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雖然不常見,但可能引發致命危機,如不盡早治療,發病24小時內就可以快速進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3個願景目標,包括「消除細菌性腦膜炎的流行」、「將疫苗可預防的細菌性腦膜炎病例減少50%、死亡率減少70%」,以及「減少任何病因引起的腦膜炎後殘疾並改善生活品質」,希望在2030年前完成。
黃玉成說明,腦膜炎初期症狀和其他疾病類似,較難診斷。如果是3個月以下嬰兒,臨牀表現可能是活動力不佳、食慾不好,偶有嘔吐、發燒;2歲以下幼兒則常以躁動不安、哭鬧、嘔吐來表現;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清楚表達頭痛等症狀。
細菌性腦膜炎往往來勢洶洶,病情惡化快速,甚至導致死亡或留下嚴重後遺症。黃玉成說,針對細菌性腦膜炎,共有3種疫苗可以防範,包括B型嗜血桿菌(五合一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腦脊髓膜炎疫苗,隨着疫苗施打普及,國內案例已經逐漸減少。
但黃玉成指出,新生兒腦膜炎是由不同的致病菌引起,以B羣鏈球菌和大腸桿菌感染最多,目前尚無疫苗,全世界都還在努力中;針對帶有B型鏈球菌的媽媽,會在生產時施打抗生素,預防新生兒早髮型感染,但仍難以降低晚髮型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