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足壯海軍威! 「丹東一號」沉艦證實爲甲午致遠艦

大陸中心/臺北報導

123年前,「甲午海戰」中致遠艦在危難關頭撞向敵艦...... 那段悲壯歷史改變了中國近現代史的命運。遼寧省丹東市公佈,從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共3年的水下考古研究,「丹東一號」沉艦證實甲午戰爭時的北洋水師主力戰艦致遠艦,也讓人想起當時艦長鄧世昌的壯烈犧牲情景。

「丹東一號」沉艦遺址地處遼寧省丹東市東港西南約50多公里的海域,距離最近的大鹿島約20公里。2013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爲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的基建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啓動「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專案,至2016年10月結束,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報告指出,該項水下考古工作歷經檔案研究、物探搜尋、沉艦定位、探摸試掘、身份判別、保存狀況確認、回填並實施初步保護措施等階段,確認「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殘長約61米,最寬處11.5米,艦體保存的高度約2.5米(推測原來高度在8米左右),由於海戰創傷和後期破壞,艦體損毀嚴重,但仍可確認艦體的水密艙室鍋爐艙、穹甲板等部位。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丹東一號」沉艦考古調查領隊春水說,出水的200餘件文物多爲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武器配件。重要的出水文物有「致遠」刻銘餐盤、穹甲、方形舷窗、魚雷引信、水菸袋、57毫米哈乞開司炮肩託、致遠艦大副陳金揆所用單筒望遠鏡等。其中,帶「致遠」刻銘餐盤以及刻有致遠艦大副陳金揆名號的單筒望遠鏡尤爲珍貴。

周春水錶示,陳金揆單筒望遠鏡保存基本完好,僅中部被擠壓破碎,包括三個目鏡片、一個物鏡片。望遠鏡全長50公分,物鏡長7公分。物鏡上刻有英文花體字,初步辨識爲「Chin Kin kuai」;他在致遠艦上官職僅次於艦長鄧世昌,作爲留美幼童就讀於麻省新罕布希爾州菲力浦艾克瑟特中學。

周春水錶示,艦上的加特林機關槍銘牌尚存,鑄有武器名稱(GATLING GUN)、公司名稱(SIR W.G ARMSTRONG MITCHELL & Co. LIMITED)、口徑(0.45)、型號(1886)、產地(NEW CASTLE ON TYNE)等信息,相當珍貴。

爲避免海水鐵質艦體的侵蝕,水下考古隊對致遠艦採取了犧牲陽極的保護措施,也就是在艦體加貼鋅塊,通過定期更換,減緩海水的侵蝕。這是中國水下考古作業中的一項創新。

下一步,遼寧將盡快劃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區,並積極申報相關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妥善保護。 周春水說,未來對致遠艦的研究仍將繼續。通過對艦結構的瞭解,可以還原當時的造艦技術;通過致遠艦的發掘去了解艦艇和武器構造,促進對世界艦艇史的研究。

致遠級巡洋艦是指清朝北洋水師在1886年向英國軍購,另外一艘爲靖遠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Armstrong)成造,每艘造價28.5萬英鎊(當時約84.5萬兩白銀)。致遠及靖遠屬防護巡洋艦,裝有鋼製「穹甲」(水平裝甲),所以又稱「穹甲快船」。

致遠級排水量2,300噸,航速達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中速度最高的。致遠、靖遠及同時在德國訂購的經遠、來遠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師後,清政府便由於各種原因停止裝備北洋水師。結果在1894年「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致遠及靖遠已是北洋水師最爲新式的軍艦。

9月17日的海戰中,由鄧世昌管帶(艦長)帶領的致遠奮戰5小時後彈藥用盡,船隻重創。在危急關頭,鄧世昌下令衝向日艦,準備用衝角撞沉日本主力艦吉野右舷,最後由於被炮彈擊中爆炸而未能成功,全艦官兵共246人殉難。

鄧世昌在墜落海中後,隨扈拋救生圈給他,但被他拒絕而沒頂。由於鄧世昌的壯烈犧牲,當時舉國震動,清末書畫家高邕(也有資料認爲爲光緒帝親書)爲此撰寫了著名的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