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性息肉”:威脅孩童健康的消化道疾病,如何識別?學會3點

對於小孩子而言,大便帶血絕對不是什麼好徵兆。有些家長因爲缺乏育兒經驗,對於小孩子大便帶血,會誤以爲是“痔瘡”,結果就按照治療痔瘡的方式去處理,不但病情沒有得到好轉,而且還有加重的趨勢,這是爲什麼?因爲在小兒下消化道常見的疾病中,還有一種常見疾病,很容易被家長們忽視,那就是“幼年性息肉”。針對這種息肉,很多家長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所以更不要說去正確診斷了。

爲了能夠更好的認識“幼年性息肉”,大家需要對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臨牀表現和鑑別診斷有更全面的瞭解,從而更科學防治“幼年性息肉”。

1.什麼是“幼年性息肉”?

從診斷名詞其實不難看出,這種息肉主要是以小兒多見,故而得名“幼年性息肉”。針對這類息肉,它主要出現於下消化道,也就是在胃、腸道等部位多見。

從病理學診斷的角度出發,這類息肉多屬於黏液性或者瀦留性息肉,大體屬於腸道錯構瘤。在顯微鏡下觀察幼年性息肉,可以看到息肉分化比較良好,而且在息肉上面會分佈有不規則的腺體。

因此,如果有確診爲幼年性息肉的患兒,可以不用過於擔心,因爲這類息肉多屬於良性的,其惡變的機率要小。

2.“幼年性息肉”的發病誘因有哪些?

截至目前,對於“幼年性息肉”的發病誘因仍然不是十分明確,但是推測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係:一是腸道受到了慢性炎症的刺激。腸道黏膜長期受到炎症刺激以後,可以是局部或者整體腸道的黏膜發生增生、潰瘍等病變,最終可以出現局部黏膜增生繼而形成息肉狀贅生物;二是腸道受到慢性的機械性刺激。

比如說常見的比較堅硬的糞便、腸道寄生蟲等非炎性刺激,導致了局部黏膜的異常增生,最終也可以形成息肉;三是胚胎組織的異位。

這主要與胚胎的發育異常有關係,當腸胃的相關胚胎成分在發育過程中出現了錯誤的排列,最終也可以出現異常的病理組織增生,而幼年性息肉也由此形成。所以,對於這些誘因,大家在平時也應該注意及時防範,避免因此而出現誤診、漏診。

3.“幼年性息肉”的診斷要點有哪些?

消化道的常見疾病,通常會有很多相似的臨牀表現,所以很容易被誤診。對於幼年性息肉,其診斷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患兒出現無痛性便血。這個症狀很常見,一般以患兒排完大便以後,可以發現肛門有數滴鮮血滴出。不過這個症狀需要與痔瘡鑑別,通常在痔瘡發生的時候,可以有肛門墜脹等不適,由此可以清晰鑑別;

二是通過結直腸鏡,可以對幼兒的腸道進行仔細鑑別,發現有異常的增生物,可以通過腸鏡觀察或者病理檢查,由此可以確診是幼年性息肉,還是痔瘡。除了腸鏡檢查之外,其實還可以採用鋇劑灌腸或者影像學檢查等,但是這些方法均沒有腸鏡檢查準確,所以優先考慮的是腸鏡。

對於幼年性息肉,家長們平時一定要多留一個心眼兒。需要與肛裂、炎症性疾病、腺瘤型息肉等鑑別,這些疾病在臨牀上有很多相似的臨牀表現,所以家長們一旦發現患者有便血癥狀,千萬不要自己去錯誤的評估,早點去醫院進行專業檢查,得出可靠的診斷結果,再進行規範化治療,才能夠減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延誤了病情,增加更多麻煩。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素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