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保護生物多樣性 還要加把勁
自然資本與相關服務幾乎支撐着所有產業。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每年自然市場中超過半數價值,約達4兆美金來自於農業產品;納入如石油與天然氣等產業後的市場價值更高達10兆美金,相當於全球11%GDP的產值完全依賴大自然。
但1992年至2014年間,人均自然資本存量卻下降了近40%。在全球朝百億人口成長的同時,土地退化已造成全球23%的陸地面積的生產力下降,授粉者(如:昆蟲、蜜蜂)數量減少導致全球高達5,770億美元的作物產值暴露在風險之下。
這是全球企業所經歷的雙重重大性議題──自然資本的損失不僅對環境及社會產生了重大的連鎖反應,並將衝擊人類的生存與經濟體系。
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於2019年出版的《全球評估報告》(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人類的活動是全球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大幅衰退主因,而五大改變自然的直接驅動因子包括:土地與海洋利用、直接開發、氣候變遷、污染,以及外來種入侵。
由於人類活動,目前至少有100萬種動物與植物面臨滅絕的威脅,野生動物的平均數量在過去50年中下降了70%,自1980年以來的海洋塑膠污染至少影響到267個物種,包括86%的海龜、44%的海鳥,以及43%的海洋哺乳動物。
對於人類來說,基因、物種和棲息地的相互侵蝕,以及可能導致的連鎖性作用意味着系統性崩潰的風險。
舉例而言,沿岸的生態與珊瑚礁的喪失降低了沿海的保護作用,導致生活在暴露於百年洪水的沿岸地區的3億人民的生命及財產,面臨洪水與颶風所帶來的加劇風險。
各國最早在2010年訂定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即以2020年爲目標年,試圖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惡化,20項具體的生物多樣性相關目標包括管理水與生物資源、魚羣永續經營管理、防止有害污染、保護全球一定比例的陸地和海洋、防止物種滅絕以及增加保護自然的資金等。
然而,2020年由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所出版的《第五版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5)即指出20個目標當中沒有一個完全實現,當中更有不少子目標朝惡化的趨勢發展。
例如,許多地區的荒野和溼地面積仍然在快速地減少、隨着某些地區的珊瑚礁覆蓋率顯著下降,珊瑚礁的滅絕風險仍在逐步上升中。
聯合國國家中僅有不到四分之一國家的目標與愛知目標完全一致,生物多樣性目標的整體推動力度亟待加強。
在此之後,許多倡議者與自然保育團體都希望能將阻止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流失寫進正式的協議中,以促進全球自然目標的完整性,達成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之概念—亦即以2020年爲基準線,在2030年前達成淨零損失(zero net loss),並於2050年完全恢復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