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會熱評|治理超大城市大事,問需千家萬戶小事

1月18日,2025年重慶兩會開啓,懷揣民意的代表委員爲新重慶發展提出了不少“金點子”。其中,市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雷勇提到:讓超大城市治理更有溫度,讓城市治理效能更多惠及千家萬戶。無論是數字重慶建設、城市治理立法,還是“大綜合一體化”城市治理體制機制建設,都是爲了讓大家居住環境更好一些,辦事更方便一些,交通更暢通一些,讓大家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超大城市治理既要體現“大”的特點,也要反映“小”的要求。“小”是超大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重點是切實解決城市生活、生產、生態所面臨的碎片化、具體化問題,關注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治理對象由大變小,治理視角由粗變細,需要像繡花一樣,精雕細琢,持續發力。

問需千家萬戶小事,需要不斷彎腰打撈民意。

對城市管理者來說,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新路子中,如何彎下腰聽取羣衆意見,如何打開門用好羣衆力量,顯得尤爲重要。從老舊小區改造到公共設施建設,從“揹簍專線”到“趕場公交”,從聚焦“一老一小”到“老幼共託”,從老廠房、老街區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歷史文脈傳承地。一座城市溫暖的內核,在於它始終把生活在這裡的人的需求放在心頭。不斷彎腰打撈民意,就是要充分重視羣衆對問題的“發現權”,讓上頭的各種治理資源充分下沉,配合基層部門,滿足羣衆訴求。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才能“從羣衆中來”發現問題,“到羣衆中去”解決問題,爲城市治理提供最爲高效的方案選擇。

問需千家萬戶小事,以數字賦能爲居民生活添便利。

創造高品質生活,是數字重慶建設的重要落腳點,數字重慶建設不僅能提升城市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還要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爲美好生活添彩。無論是建成全國領先的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還是重慶數字醫學影像服務改革重要成果的“醫檢互認”,以及永川區實驗小學引入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讀本,重慶市人社局推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一件事”等,只有讓越來越多可觀、可感的新變化,實實在在地發生在老百姓身邊,才能切實幫助老百姓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才能持續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促進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

問需千家萬戶小事,爲基層減負讓實幹紮根。

基層是服務廣大羣衆的最前沿,是抓落實的“最後一公里”。從減少“文山會海”,到規範督查檢查考覈;從明確責任清單,到科學地進行屬地管理……讓基層幹部輕裝上陣,才能專心致志爲人民服務。減負與實幹,是基層減負工作的一體兩面,減的是花裡胡哨的虛功,加的是爲人民服務的實績;減的是毫無必要的形式,加的是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只有立足實際、真抓實幹、追求實效,讓基層幹部從文山會海、應付考覈中解脫出來,放開手腳、輕裝前行,纔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到羣衆中去”,持續解決市民關心關切的實際問題。

一座城市中,千頭萬緒的事很多,但說到底就是千家萬戶的事。找準“小切口”、做優“大服務”,不斷打撈民意,以數字賦能,爲基層減負,暢通城市治理“微循環”,提升城市基層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水平。讓城市運轉的堵點和痛點更早“被看到”,形成“問需於民—施治爲民—造福於民”的閉環。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的智慧化水平,持續降低城市治理的成本,提高城市治理的整體效能,我們的城市一定會更加和諧宜居,成爲更有溫度的超大城市。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