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團隊發表新冠論文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沉寂4年高調復出
中國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中新社)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評價兩極的中國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在「沉寂」於公衆視野約4年之後,近日高調出現在國際病毒研究界。據報導,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近日發表一篇首次提出「定製化新冠病毒受體」概念的研究論文,其中一位研究人員就是石正麗,而石正麗團隊合作伙伴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Veesler團隊。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Nature」10月30日發表題爲Design of Customized Coronavirus Receptors(CVR,定製化新冠病毒受體)的研究論文,研究者包括廣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Veesler團隊、與及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嚴歡團隊。
這篇論文在首段就介紹了研究團隊,清楚列出石正麗Zheng Li Shi 的名字。報導認爲,這是石正麗沒有公開露面了4年後,再次高調出現在國際病毒研究界。
該研究首次提出了「定製化新冠病毒受體」的概念,旨在不依賴天然受體的條件下構建易感細胞模型。基於該技術,研究團隊爲多種冠狀病毒成功設計了功能性人工受體,並通過合作深入探索了人工受體發揮功能的機制及其多方面的應用價值。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結合鼠肝炎冠狀病毒(MHV)Spike蛋白CTD結構域的人工受體也具有良好的受體功能性,這說明儘管MHV利用NTD識別其天然受體CEACAM1a,其CTD仍然保有充當RBD的能力。這些發現表明冠狀病毒Spike蛋白可以兼容多種方式激活其融合機器並介導病毒入侵。
報導指出,該研究成功實現了多種冠狀病毒功能性受體的定製化設計。雖然研究以冠狀病毒爲主要研究對象,但理論上亦可以爲其他自然存在的病毒設計受體。通過爲一些受體未明而且缺乏感染模型的病毒設計人工受體,有望突破病毒學研究瓶頸,有助於相關病毒感染的基礎研究以及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嚴歡、石正麗和David Veesler教授爲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劉鵬、碩士生黃美玲,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博士後郭華,以及華盛頓大學Matthew McCallum爲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石正麗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流行病學、病毒的分離和鑑定、病毒的起源和進化和蝙蝠抗病毒機制等,學術貢獻獲肯定。但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稱,石正麗被西方病毒學者指是新冠病毒散播的關鍵人物,此次出現在中美合作的論文中,令人想到新冠疫情爆發後,有媒體曾起底美國「生態健康聯盟」曾資助中國的新冠病毒研究項目,也似乎在試探公衆對疫情的記憶。
2020年,在新冠病毒於武漢爆發時,石正麗是武漢病毒實驗研究室其中一位主要負責人。部分西方媒體曾質疑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並指石正麗的研究獲西方支持。
中國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取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