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水潤民心(新春走基層·山鄉新畫卷)

本報記者  郭舒然  王錦濤

擰開水龍頭,接壺洮河水,圍爐煮起罐罐茶。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馬家堡村村民何俊明笑道:“洮河水煮的茶,甜得很!”

地處隴中,過去十年九旱,人飲苦鹹水、地等天上雨。水資源緊缺,限制了當地發展。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渭源縣實地考察引洮供水工程時指出:“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聽取引洮供水工程情況彙報,要求加強維護和管理,讓這項工程在沿線羣衆生產生活中發揮更大效用。

“2017年,村裡通了水。”何俊明說。通水勝過年,鄉親們明白,緊跟而來的就是好日子。

“遠水”解“近渴”,告別吃水難。

洮河水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九甸峽水庫出發,越溝壑、過乾渠、穿隧洞,流經1000多公里,抵達會寧等14個縣(區),惠及近600萬名羣衆。

“說來你不信。”何俊明說,“通水前,最重要的年貨是水。”

由於降雨少,水窖常見底。一入臘月,就要去村邊的關川河鑿冰取水。河水高氟、苦鹹不說,還十分稀少。下手晚,過年就得向親戚、鄰居們“借水”——當地有句老話,“三碗油換不來一碗水”。

“如今,自來水24小時不間斷。”何俊明說,祖傳大水缸光榮“退休”,滾筒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等家電接連“上崗”。

汩汩清水,入了農家、潤了民心。“燒水壺再也不用勤着換了。”何俊明指着爐子上嗞嗞作響的燒水壺說,“水質好,水垢少!”

種上水澆地,幹坡坡變“金窩窩”。

會寧年均降水量僅400多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800毫米。“活沒少幹,糧沒多收。有一年遭遇連旱,玉米稈不到1米高,產量更是沒法提。”回憶過往,何俊明言語辛酸。

“現在家家用上自來水,村村有了水澆地。”何俊明說,玉米平均畝產1200斤,較之前翻了一番。

隨着洮河水的浸潤,種植結構也在優化,經濟作物結出了“金果”。

馬家堡村頭,是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的2000畝蘋果園。“以往都是開車拉來黃河水,幾十輛車輪流跑,一年光水費就達上百萬元。”公司負責人張龍說,大水漫灌,果子得不到多少養分,既費水又影響長勢。

甘甜的洮河水,會寧倍加珍惜,精細化發展節水農業。“一畝地大水漫灌需水150立方米,滴灌不超過20立方米。”站在果園裡,張龍理了理“流水賬”,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直接將水分、營養“喂”到根系,果子長得好,還節約成本。

目前,會寧全縣種植蘋果2.88萬畝。2024年產量達3萬噸,產值1.8億元。

何俊明也種了2畝“紅富士”蘋果,“如今最好的年貨,就是洮河水帶來的好收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