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丨專家展望中國外貿形勢:週期性因素帶來外需利好,發達經濟體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是最大變量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周頔 北京報道

6月29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以“中國2024下半年出口形勢分析及預測”爲主題的第88期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就未來出口形勢進行了研討。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王孝鬆代表課題組發佈了宏觀經濟論壇主報告《2024下半年中國貿易形勢分析及其預測》(下稱《報告》),並就中國外貿下階段可拓展領域與着力方向提出了建議。

《報告》預測,2024年下半年我國出口增長率爲3.1%,進口增長率爲3.2%。全年出口增長率爲2.9%,出口規模約爲3.48萬億美元;進口增長率爲3.0%,進口規模約爲2.63萬億美元。

在談及對2024年下半年中國貿易發展的前瞻預測時,王孝鬆認爲,世界經濟復甦的動力不足、供應鏈壓力和高運輸成本依然存在、多國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地緣政治拖累貿易發展等將給中國外貿帶來一定壓力。然而,隨着全球製造業PMI持續擴張,美國和歐元區已進入補庫存階段,下階段很多週期性因素將給外需帶來利好。

要把眼光和力量進一步投向新興市場

下階段我國外貿發展要向哪裡着力?中國外貿還有哪些新市場可以擴展?有哪些新領域可以開闢?

在新市場方面,王孝鬆表示,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RCEP、東盟、金磚,以及最不發達國家貿易份額佔比遠超美國,未來要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同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間的溝通協同合作。

在新領域方面,王孝鬆認爲,2024年出口增長最快的行業會是車輛及航空器、動物及動物產品、動植物油脂、光學及照相計量儀器、塑料橡膠等領域。2024年出口降幅最大的行業是珍珠寶石、礦產品、武器彈藥、皮革、藝術品等領域。針對當前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金額最多的是機電產品這一情況,建議未來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實現機電產品質量升級。

對於開闢新興市場,南開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盛斌也表示了贊同。他指出,由於傳統西方市場需求疲弱,疊加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我國對傳統市場的外貿出口受到了很大的約束和挑戰。因此,要把眼光和力量進一步投向新興市場——東南亞、拉美和非洲。

“這些地區有人口、有市場、有資源,對我國的貿易和投資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盛斌表示,從間接貿易角度講,對這些國家的投資、再出口也會通過三角貿易的方式形成對於傳統市場的維護。

與此同時,盛斌也提醒道,這種格局如果維繫時間相對較長且業績很好的話,也會引起美國的關注,這種“轉口貿易”方式也可能在未來會引起其他國家對中國政策的調整。

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王孝鬆也着重強調了這四個方面的重要性,並逐一進行了分析。他表示,中間品作爲連接產業上下游的紐帶,日益成爲全球貿易的主體。我國中間品貿易不斷拓展,反映了我國製造業正在轉型升級和提升技術水平。但與歐美或日韓貿易高速發展時期中間品進出口佔比數據相比,我國中間品貿易還有提升空間。

“產業鏈分工水平決定中間品貿易發展水平,因此拓展中間品貿易的背後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製造業水平的全面提升。”王孝鬆指出,未來還要進一步吸引全球先進製造業企業來華投資,讓更多的中間商品在中國加工生產,同時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帶動其他國家融入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中。

在服務貿易領域,王孝鬆指出,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增長勢頭較好,但常年存在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保險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等領域,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這些領域,從而減少服務貿易逆差。

在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方面,王孝鬆給出了四點建議:第一,加強數字貿易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數字貿易統計監測體系,積極探索完善數據確權、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第二,強化數字貿易平臺建設,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做強做優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打造數字貿易示範區;第三,提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第四,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多雙邊和區域數字貿易對話與合作,共享數字貿易發展機遇。

在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方面,王孝鬆建議道,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探索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線上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國際供應鏈管理,立足重點市場、建設覆蓋全球的海外倉網絡;在鞏固和拓展市場的同時防範外部環境風險,推動與貿易伙伴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預計出口動能可以保持至下半年甚至明年

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餘向榮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數據屢超預期,外貿出口產業鏈對經濟拉動效果明顯,預計出口動能可以保持至下半年甚至明年。對於下半年及明年的出口形勢,餘向榮表達了謹慎的樂觀:預計2024年出口能夠增長5%左右,明年能夠增長4.5%左右。

“儘管有貿易保護主義風險,但還是看到一些非常有力的支撐因素。”餘向榮分享了他的幾點分析:

第一,儘管當前發達經濟體的總需求有所回落,但對於中國產品出口仍有一定支撐。同時,中國的外需結構正在從原來以發達經濟體、發達市場爲主逐漸轉向新興市場。東盟、拉美、金磚國家以及其他貿易伙伴有望填補傳統發達經濟體的需求缺口。

第二,新出口產品仍有結構性增長,以電動車爲例,即便考慮到加徵臨時關稅的可能性,中國電動車仍然也還具有性價比優勢,不會改變中國汽車出口總體增長的勢頭。同時,現在是全球科技的上行週期,也有利於中國半導體、電子產品的出口。這個勢頭還在持續,短期來講不會突然放緩或失速。

第三,考慮到歐美與中國之間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很多企業或會提前增加對中國的訂單,形成搶單效應。

餘向榮認爲,明年外部需求或將回暖,對中國外貿出口非常有利,但發達經濟體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也需要密切關注,這可能是明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最大變量。

把引進外資和企業出海緊密結合起來

“中國對外貿易在現在比較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勢頭,在困難之中還得到發展,這充分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優勢,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背後的供應鏈優勢、創新優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稱,在當前情況下,要把引進外資和企業出海緊密結合起來,作爲整個對外經貿領域的重要政策內容和目標。

毛振華指出,當前在引進外資方面還存在很多雜音,很多看法觀點也並不冷靜,不能簡單地把引進外資外企、進口外國商品同“愛國”掛鉤,增加引進外資的難度,而是要在國內給外商企業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

與之相關的問題還有企業出海,毛振華表示,企業出海是應對當前局面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國際貿易中,中國有供應鏈優勢,但自美國主導“脫鉤斷鏈”“去風險”以來,很多企業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下選擇在其他國家生產,對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走出去”有需求。這反映了我國的供應鏈優勢,全球企業對我們的供應鏈有依賴。

毛振華指出,當前中國供應鏈企業出海是非常重要的,正處在窗口期,如果我國企業不出海佔領市場,就會被其他國家的企業替代,需要利用當前的窗口期建立我國自己的體系,而不能反對中國企業出海,更不能隨便扣上“逃跑”的帽子。

毛振華總結道,從多個維度看中國企業出海的意義都是巨大的。不僅能穩定產業鏈優勢、建立穩定的經貿關係、建立長遠的客戶關係,也能培養鍛鍊中國的企業家隊伍適應市場變化。因此,從政策層面上要給與實際支持,從社會層面上也要在輿論方面給與一定的寬鬆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