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的同學說,能去私企大廠就別選國企,國央企員工找不到工作

昨天和一個老同學聊天,讓我對"互聯網35歲危機"有了新的認識。

說實話,作爲一個32歲的互聯網人,我心裡也一直有個坎。身邊的朋友們沒少給我支招:"趁還不到35,趕緊找個體制內的工作吧!""互聯網這個坑,待太久怕是要涼涼。"這些話,我聽了不下幾十遍。

坦白講,我也動搖過。每次看到新聞裡又報道某某大廠又開始"優化"35歲以上的員工,我的內心就會泛起陣陣不安。

最近這兩年,我也一直在考慮要不要轉行,找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畢竟,誰不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呢?

但是昨天那通電話,卻讓我對"穩定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打電話來的是我的大學同學老王。他畢業後就去了一家央企,在我們這些同學裡算是最早進入體制內的。

當年他拿到offer的時候,我們都羨慕得不得了。記得他說過:"我這一進去就是一輩子的鐵飯碗,你們以後想進來可就難嘍!"

可昨天,他卻說想來互聯網闖闖。

"你知道嗎,我現在每天都過得特別壓抑。"電話那頭的老王說,"表面上看起來很輕鬆,朝九晚五,雙休日,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他說,在體制內,人情世故比工作本身更讓人心累。很多時候,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表面功夫。

領導一句話,下面的人就得加班改方案,改完了可能又被一句話推翻。但最累的永遠都不是決策的人,而是執行的人。

"每天都在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琢磨領導的心思。真正想做點事情,卻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住。

"老王嘆了口氣,"現在看你們在互聯網的發展,我真的很羨慕。至少你們是在真刀真槍地幹活,能力在不斷提升。"

聽完老王的話,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職場真的是個"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互聯網人擔心35歲危機,體制內的人擔心被困在溫水裡。

但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把問題想得太複雜了?

在我看來,與其糾結要不要換賽道,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上。說白了,不管在哪個行業,能力強的人都不愁沒飯吃。

拿我們組的一個老大哥來說,他都42歲了,但依然是團隊的技術核心。爲什麼?因爲他始終保持學習的態度,不僅精通業務,還經常指導年輕同事解決難題。公司的幾個重要項目,都離不開他的經驗和智慧。

所以我覺得,與其擔心35歲危機,不如未雨綢繆:

一方面,在當前崗位上持續積累。不是簡單地完成任務,而是要真正理解業務背後的邏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的互聯網行業,缺的不是普通碼農,而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

另一方面,要善於發現機會。比如利用業餘時間發展副業,將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爲實際收益。我就認識一個前同事,他利用週末時間做技術諮詢,現在月收入比主業還高。

當然,如果真的到了想轉行的時候,也不用太焦慮。互聯網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快。

我見過不少轉型成功的例子:有的去創業做小程序,有的轉行做產品,還有的去做技術培訓。他們都是靠着在互聯網行業積累的能力,在新的領域重新打開了局面。

說到底,職場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與其被"35歲危機"的帽子壓得喘不過氣,不如把這種壓力轉化爲動力,逼着自己不斷進步。

正如我對老王說的:"每個行業都有它的難處,關鍵是你在這個位置上能創造多少價值。只要能力在線,哪裡都是舞臺。"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勸我轉行的朋友們的確是好意。但是,我更願意相信: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馬拉松,重要的不是你在哪條賽道上跑,而是你能跑多遠。與其糾結要不要換賽道,不如想想怎麼把當前的路走得更好。

畢竟,人生能有幾個35歲?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把它走成一條精彩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