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闊與細微處盡看大東北」在短視頻攻城略地的時……

【在宏闊與細微處盡看大東北】在短視頻攻城略地的時下,總計10集每集30多分鐘的紀錄片《大東北》卻讓觀衆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在黑吉遼蒙四地,觀衆共鳴強烈,頻頻刷屏。而外地觀衆同樣反響熱烈,感嘆原來大東北如此神奇——歷史上氣魄雄渾厚重,今天更是欣欣向榮魅力無窮。可以說,《大東北》真正實現了“以總檯影響力爲區域協同發展助力”的創作初衷。

跨越時間空間全景展現卻細膩動人。包含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三省一區”幅員遼闊,從史前時代的生機勃勃,到歷史上名號響噹噹的關外重鎮,到如今擔負國家“五大安全”使命的重要地區,想說清大東北的事,千頭萬緒並不容易。但是,天大的事也是人幹成的。紀錄片《大東北》講東北事,閃光的是東北的人。彰武治沙,是當代愚公移山般前仆後繼的故事,村民侯貴50歲開始造林治沙,花甲之年楊樹林遭遇滅頂之災,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用20多年種起綠牆攔住沙漠,說起這段可歌可泣的經歷,侯貴沒有豪言壯語:“我也怕老百姓“擼腸子(非議)”。那一刻,東北人“倔”“好面兒”,全然化作了困境中不屈、樂觀的精神氣質。鞍鋼研究院嚴玲,在研製國產定海神針“F級海鋼”時,一個月幾乎不眠不休,她說“研究鋼鐵材料的人得天生有一種信念和意志,就是一定得幹成。”“一定得幹成”這股勁,體現在《大東北》中出現的所有東北人身上,大慶油田的王進喜,長春長光所科研人員,營口鋼琴廠的技師們,他們生動回答了大東北“大”字的另一層深意——人字加一橫,敢於挑重擔纔是大寫的人,這就是東北人。

《大東北》不僅僅抒懷情緒,敘述中嚴謹的調研更具說服力。《大東北》沒有一味滿足於大開大合的航拍鏡頭——展現壯麗山河、壯觀廠房完成抒情讚美。作爲一部紀錄片,《大東北》做了大量調研,拍攝時纔有的放矢,論述擲地有聲。聯合國劃分的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大類的國家,而東北地區就坐擁40個;世界海洋工業的巔峰之作“藍鯨一號”鑽井平臺能抵禦海洋上12級風暴正常作業,是鞍鋼鍛造了“F級海鋼”;西氣東調,沈鼓集團自主研發的壓縮機,讓中國清潔能源的大動脈跳動着中國心臟;1998年,國際動物保護專家宣佈野生東北虎在中國境內已經絕跡,而如今,中國境內東北虎已恢復種羣,重現山中有老虎;黑龍江富錦市一座大糧倉,按照中國人一人一天一斤口糧算,那裡儲備的糧食夠14億人,吃上一週……《大東北》用數據用事實回答了大東北幹了多少“大事”,大東北到底大在哪裡,誰聽完了都會伸出大拇指讚一句“大氣”。

“網感”“喜感”加持主旋律,保留特有東北味。作爲方言口音自帶“BGM”地區,《大東北》在講述黑土地勇於擔當,艱苦奮鬥故事的同時,也沒忘記傳達幽默、爽朗、樂觀的東北底色。“大碴子味”“海蠣子味”這兩種獨特的口音,既是風土人情,也是大東北特色出品,搞笑中帶有自豪。《大東北》有多處採訪,主人公是技術攻關的重要負責人,說到當年遇到的“難關”,都有一種自帶幽默感的“輕描淡寫”,比如“試料太貴了,沒敢做第二次實驗”“爬喜馬拉雅山,後面跟個老虎,都能爬上去”,正是這種樂觀讓東北人“辦大事”時,舉重若輕、毫不氣餒。片中,介紹中科院院士王德民,沒從功績入手,特意選取了那張在新媒體上讓無數人感慨科學家年輕時帥過大明星的照片作爲引子,帥氣的照片淡入如今的王德民院士蒼老但睿智的面孔,聽完王德民的回憶,我們更會理解,在大東北,有無數英雄兒女把青春與智慧無悔地奉獻給了這片熱土,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振興新突破遼寧槓槓滴# #新時代六地遼寧槓槓滴# #有一種美好叫遼寧#堅韌、剛毅、樂觀、幽默、豪爽的大東北從來不只有天寒地凍,這片沃土孕育了英雄兒女,鑄造了大國重器,儲備了大國糧倉,在中華民族的每一次大事記中,都少不了大東北濃墨重彩的一筆。《大東北》紀錄片只有10集,大東北大故事卻會總有“續集”。(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