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身心重建」 醫師:離災區少看新聞、親友多陪伴

災民面對地震的恐懼,在日後恐導致其他身心疾病產生。(示意圖臺東縣消防局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6日發生在南臺灣的6.4規模強震,經過40個小時搜救人員持續搶救中,不願放棄任何一條寶貴生命。但幸運的生還者接下來纔是挑戰的開始,不僅要面臨失去家園家人的悲痛,對於日後的身心靈健康恐怕也會造成影響。對此,醫師建議,災民可暫時遠離災區,減少相關新聞的刺激;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應多陪伴、鼓勵災民抒發情緒,可藉由注意力轉移,幫助災民獲得放鬆。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災害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的身心障礙稱爲「急性壓力症候羣」;超過1個月稱爲「創傷後壓力症候羣」,前者症狀主要爲對於恐怖經驗反應而產生焦慮,及對親人的過世或失去家園而感到憂鬱,其他可能出現如麻木、失眠、坐立難安及注意力變差,另外,自律神經高張如流汗、心悸如手抖等現象

此外,創傷壓力症候羣的的症狀更爲嚴重,楊醫師指出,患者會有觸景生情恐懼感、焦慮感及坐立難安,看到新聞就全身緊繃,恐慌發作或解離的狀態,變得無法入眠或容易因作地震或傷亡的惡夢而驚醒。該症狀可能在事件發生後的數月至數年後產生,且可持續4周。對於該症狀的治療,除了飲食均衡、休息及運動外,也可服用抗憂鬱劑或使用其他非藥物治療方法,如團體個別心理治療、催眠或支持性團體的鼓勵。▲▼災民將面臨失去家園的事實,對於身心影響極大。(示意圖/記者季相儒攝,下同)

衛生福利部心身醫學組主治醫師陳建廷也提醒,若在地震後連續一週,因天天無法入睡,容易惡夢或驚醒,或經常感到心跳加速、頭痛頭悶、肌肉緊繃痠痛、呼吸不順或頻尿腸躁症等現象時,就要趕快就醫。陳醫師建議,災民可暫時遠離災區,及減少接受相關新聞及聲音的刺激,而身邊親友也應多給予支持、傾聽及陪伴,鼓勵災民抒發情緒、大聲哭出來,並儘量將注意離移轉至其他有興趣事情上,讓災民獲得放鬆及紓解。▼搜救人員仍在連夜搶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