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容易受欺負的孩子,都曾被父母“霸凌”過

“真是快被我女兒氣死了!她被同學欺負了,就愣在那兒,不吭聲,也不還手。”

昨天和鄰居聊天,她忍不住跟我吐槽。

要不是恰巧撞見女兒被同學喊“胖豬”,還被踹了幾腳,她都不知道女兒竟然經常被同學欺負。

當時,她快步走過去,就把那幾個同學罵了一頓,還鼓勵女兒去還擊。

但女兒卻遲遲不動手,支支吾吾半天才吐出三個字:我不敢。

鄰居實在忍不住,罵了女兒一頓,說她真窩囊真沒用,怪不得別人欺負她。

“看她那樣我都想揍她。”

聽完,我忍不住勸鄰居,先別急着教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外面的樣子,往往是他在家裡的投影。

孩子在外總是軟弱可欺,父母或許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

爲什麼你的孩子會被欺負?

有一個殘忍的真相:

孩子在外容易被欺負,往往並非因爲“一個巴掌拍不響”或“他做了什麼讓人不悅的事”,而是他身體散發出來的氣質在告訴別人:我好欺負。

一位心理諮詢師就曾分享一個案例。

一個女孩,從小學三年級起,就經常莫名其妙被班上一個小團體欺負。

他們給她取綽號、拿她開玩笑、使喚她跑腿、讓她代寫作業,甚至栽贓她作弊……

她默默地忍受了這一切,長達四年之久。

她本以爲,上了初中後,換了新同學,換了新環境,一切都會變好。

但她仍然不可避免地再次遭受同學的欺負、排擠、孤立。

爲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女孩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打擊否定裡,考砸了捱罵,受欺負了捱罵,一句話沒說對也是一頓罵。

結果導致女孩逐漸養成了懦弱、自卑、討好、膽小的性格。

而有這種性格特徵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受欺負的。

這就像海洋裡的流血動物,爲什麼總是容易受到鯊魚的攻擊。

因爲血腥意味着有動物受傷了,鯊魚嗅到了機會。

同理,孩子在外被欺負,是因爲他已經先受傷了。

他可能在家中已經遭受了奚落、威脅、打壓、言語攻擊,甚至是身體上的傷害。

因此,當你發現孩子被別人欺負時,不妨先回溯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爲什麼你的孩子不敢還手?

大家看過訓練大象的視頻嗎?

大象還很小的時候,馴象師會用一根鐵鏈將它拴在柱子上。

起初,小象會不斷地掙扎,一次、兩次、三次……但無論它如何努力,哪怕鮮血淋漓,也無法掙脫。

久而久之,小象徹底放棄了反抗,即便後來長成了擁有足夠力量擺脫鐵鏈的大象,它也早已習慣了被馴化,不再有任何反抗的念頭。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爲習得性無助。

孩子在外被欺負卻不敢還手,其實也是習得性無助。

他們並非天生軟弱或不懂保護自己,而是因爲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早已被父母無意中“馴化”,拔掉了“牙齒”,折斷了“翅膀”,徹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要知道,當你一味要求孩子要聽話,打壓到孩子不敢反抗,那他在面對別人的強勢時,也很難生出勇氣去反擊。

當你總是不尊重孩子,侵犯他的個人邊界,隨意否定他的想法,那他在外面也會因爲害怕而不敢說“不”。

當你經常打罵孩子,打得他不敢吭聲,不敢動,那他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也只會下意識選擇忍讓和退縮。

所以啊,父母若真愛孩子,就不要讓你的愛變成傷害。

孩子童年所遭受的一切打擊和苦難,不會讓他變強,相反,只會變成他心靈上的創傷,性格上的缺陷,人生路上的磕磕絆絆。

父母在家不欺負孩子

孩子在外就不會受欺負

很認同一句話:要想讓孩子在外面不受欺負,就必須有一張沒有受過欺負的臉。

這張臉,不僅是外表的堅強,更是內心自信和力量的體現。

就像央視劇《我們的日子》裡的雪花,一個在愛、尊重和自由中長大的女孩。

她性子直爽,敢說敢鬧,不滿時會直接提出質疑,絕不內耗自己;

她氣場強,不惹事,卻也不怕事,同伴被欺負,她總是衝在最前面,不管是吵架還是打架,她都強悍有力,不輸一點氣勢。

她自我意識強,從不迎合、討好別人,誰讓她不高興,她當下就說出來,從不委屈求全。

這樣的雪花,從小到大一直是“孩子王”,沒有人敢欺負她。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愛,是孩子最大的底氣和支撐。

一個孩子,只有在舒適與自在的環境下,他才能生長出強大的自我,有自信面對不公,有勇氣回懟不平。

就像博主@糖糖,因爲父母的尊重與信任,她從小就懂得重視自己的感受,維護自己的自尊,守護自己身體和心靈的邊界。

所以當她無緣無故被前桌的男孩扇了一巴掌時,她第一反應就是打回去,讓對方知道:我可不是好惹的!

後面,不明情況的班主任以爲他們是互毆,便把他們都叫到了辦公室訓斥。

博主滿心委屈,卻也絕不忍着,她回到家第一時間就找父母告狀。

她的父母沒有讓她反省“爲什麼別人只欺負你”,也沒有反問她“老師還能冤枉你不成”,而是當即開着摩托車,帶着她回到學校,衝進教室就大聲質問:

“你們今天誰打了我女兒的,給我站出來!”

這件事之後,再也沒有同學敢招惹她。

正如教育博主王人平說的:

“父母不同的信念、價值觀和教育方式,會構建不同的親子關係,養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是孩子“看輕”或“看重”自己的關鍵。

父母堅定的和孩子站在一起,給他愛、陽光和自信,孩子自然能生出鎧甲,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喬爾哈勃博士強調,對於孩子被欺負,重點要放在事先的預防,而不是事後的反擊。

不想把孩子養成潛在的欺負對象,父母就要做孩子的堅定支持者和後盾。

1. 允許孩子大聲說“不”

教育,不是在培養一個聽話的奴隸,而是在培養一個獨立的人。

想要孩子懂得拒絕,不當“軟柿子”,在外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我們父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允許孩子說“不”。

在不涉及到安全或原則問題上,鼓勵他頂嘴、允許他表達情緒、提出不同觀點。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當有人試圖損害他的權益時,纔會在第一時間說“不”。

2. 告訴孩子:任何時候,父母都會爲你撐腰

知乎上有個問題:爲什麼很多孩子被欺負時寧願獨自承受,也不向父母求助?

答案很扎心:因爲靠不上。

有的父母只會反過來指責他們:

爲什麼別人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

不要只怪別人,多想想自己哪裡不對!

還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小題大做,只想息事寧人。

試想一下,當你在工作上受到不公平對待,你向伴侶傾訴卻得到這樣的迴應:

“是不是你得罪人了?不然怎麼只針對你?”

你是不是覺得氣憤又委屈?

同理,孩子遇事時,你的不在意不重視,也會讓本就受傷的孩子,更加的孤立無援。

告訴孩子,我會一直站在你這邊,給你撐腰,纔會給孩子帶來力量和底氣。

因爲,你接住的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情,而是孩子充滿明媚陽光的將來。

3. 營造鬆弛和諧的家庭氛圍

親子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孩子如何做,而是父母可以抱持孩子。

像容器一般,給孩子一個輕鬆、溫暖、有愛的環境,孩子的內核纔會穩定,擁有堅定的主體性。

就像《小巷人家》裡的鵬飛,剛到莊家時,他還帶着些許羞怯、自卑、小心翼翼。

但隨着鵬飛融入舅舅一家,被大人們護着、愛着,被兄弟姐妹善待、尊重,他逐漸變得剛硬,不好惹。

面對別人的欺負與PUA,他思路清晰,穩準狠一頓回擊。

就像那句話說的:孩子有了內心的港灣,就不懼風浪。

家庭給予的滋養,就是孩子最強勁的鎧甲。

4. “刻意”練習:教孩子直面衝突

面對他人的欺負,很多時候,只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反擊的實力。

這就需要父母提前和孩子演練,比如:

遇到別人的挑釁時,教孩子利用氣勢去回擊:昂首挺胸,目光堅定,橫眉怒視對方。

與同學吵架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原話送回:

你好醜!你才醜呢!

你真笨!你才笨呢!

被冤枉時,不要辯解,直接進攻,反問回去:

你有證據嗎?誰看到了?敢出來對質嗎?你們知道誣告是犯罪嗎?

讓孩子擁有強大氣場,壞人才不敢造次。

很認同一句話:這個世界並不缺少鞭策、指責、數落和打壓孩子的人,孩子最需要的是永遠站在他這邊的人。

作爲父母,我們無法保證孩子成長的路上,不會遭遇風雨,但能讓他們知道:在身後,他們永遠有避風港。

也能讓他們想到我們時:內心充滿力量,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我想,這就是父母存在的最大意義。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