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率升高 醫籲檢討產檢頻率
我國每年有1萬3000名早產兒,相當於每10名新生兒就有1名是早產兒。醫師分析國人晚婚是主要原因。(本報資料照片)
少子化趨勢下,我國每年仍約有1萬3000名早產兒,相當於每10名新生兒就有1名是早產兒。早產比率逐年提高,醫師分析國人晚婚是主要原因,建議除了鼓勵適齡生育,也應檢討懷孕中晚期產檢頻率偏低問題。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新生兒出生數13.5萬人,創下歷史新低,其中1萬3千名爲早產兒;進一步比較國內早產比率,2003年時,每12名新生兒有1名是早產兒,到了2024年,10名新生兒就有1名早產兒,比率逐漸上升。
臺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富認爲,晚婚晚育是早產比率提高原因,因高齡孕婦易出現慢性疾病,導致被迫提前生產。另外,不孕症夫妻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比例增加,試管嬰兒的多胞胎機率高,也會導致早產。
詹德富表示,懷孕第24至28周是早產高風險期,但現行產檢頻率爲1個月1次,建議衛福部針對早產高風險孕婦增加產檢次數,及早發現孕婦異狀並安排住院,減少早產發生。
臺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指出,2022年臺灣1歲以下嬰兒的死亡率爲千分之4.4,超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位數,爲日本的2.5倍,其中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林明志曾收治一名早產兒胡小弟,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輕微感冒症狀,不料短短2天轉爲高燒、呼吸急促,甚至有嚴重的喘鳴聲及呼吸費力,出現胸凹,診斷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前後進出急診室、加護病房,歷經呼吸器治療、高流量氧氣治療搶救,16天后終於平安出院。
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早產兒出院後的前6個月是感染RSV的高風險期,尤其對肺部發育及免疫功能不成熟的早產兒威脅最大,出生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比例高達7成2,遠高於足月嬰兒,因此呼籲臺灣借鏡日本及韓國,針對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從現行33周以下早產兒,放寬33到35周早產兒適用。
另外,目前衛福部國健署與全國81家醫院合作推動「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劃」,在早產兒出院前透過完整的評估,提供居家照護、訪視及專線諮詢等服務,將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從醫院延伸至家中,服務至早產兒矯正年齡滿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