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文是誰?如果你愛地理,別說不認識

圖源|網絡

製圖|小俠

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國家地理聯合推出《發現中國—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慣例,卷首語由單之薔擔綱。

令人意外的是,單總爲這本重要專輯的所撰寫的卷首語標題爲《發現張相文》。單總的意思明顯不過,要發現地理之中國,必先發現張相文,要尋找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必先認識張相文。——他把中國近代地理學創始人的尊榮給了張相文。

《中國國家地理》2009.10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封面

無獨有偶,2002年由吳傳鈞院士主編的《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地理學卷》中,張相文的名字排在楊守敬、鄒代鈞之後,位列第三。足可見,張相文在地理學上的地位。

然後我們發現,與後來鼎鼎大名的章鴻釗、翁文灝、丁文江、竺可楨、胡煥庸等大師相比,張相文要低調無聞得多。以至於專輯刊發後,人們才如夢初醒地問:張相文是誰?

張相文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一個名爲泗陽的地方。在洪澤湖的北岸,黃河氾濫形成的沖積平原讓這裡成爲了魚米之鄉,京杭大運河從東向西橫穿而過,帶給這裡無盡繁華。

京杭大運河穿城穿過的泗陽。

圖源/愛給網

但張相文出生的1867年,泗陽則瀰漫在一個潮溼和不安的氛圍當中。

漕運所帶來的繁榮已成舊事,英帝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堅船利炮強行扣開中國的大門,強烈的民族屈辱感從北京傳導到這裡。

與此同時,西方在自然科學、工業科技方面的強大着實令人驚訝。知識分子開始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開始了“師夷長技”的探索。

“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洋務運動

圖源/網絡

1887年,剛滿20歲的張相文參加了他人生第一次科試,便考取一等,名列第二。五年之後的1892年,他再次以第一的身份考上了廩膳生(由公家提供膳食的生員)。

然而,此時的清廷已處在風雨飄搖的末期。十多年的太平天國之亂、西方帝國了無止境的慾望和貪婪,幾乎耗盡了這個末代帝國最後的力氣。張相文早已打消了通過科舉仕途爲官的念頭,轉而在有着700多年曆史的淮濱書院授徒教育,未來打算做一個教書先生。

1895年,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今下關)春帆樓開始不平等的談判。最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讓張相文大失所望,尤其是將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近島嶼給割讓給日本,更是讓人憤懣至極。

馬關條約簽訂

圖源/網絡

當他看到那些位居要職的封疆大吏,竟不知國家版圖爲何,以致“坐資強敵,外交失敗,邊事日亟,雖欲劃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猶不可得。”感到十分痛心,決定通過普及地理教育,使羣衆認識世界,認識中國,以求達到強國富民、振興中華之目的。

在新思潮的影響下,他逐漸接觸到一些國外的地理書籍。慢慢對中國舊的輿地學感到不滿足,覺得有必要向公衆傳授現代中國的地理知識。

1899年,張相文離開家鄉來到上海,進入到南洋公學。一邊做師範生,一邊兼教留學班國文、地理等課。

南洋公學是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1896年創建的兼有師範、小學、中學和大學這一完整教育體系的學校,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後來幾經變遷,成爲上海交大的前身。

圖源/網絡

在南洋公學的五年,張相文全身心投入到地理的教學與研究上。之後,他相繼擔任過安徽壽州阜豐商業學校校長、兩廣師範講習所地理教員、淮陰江北師範學堂教務長、以及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教務長、校長。

無論在那個學校,他都從未放棄過地理教學和研究,同時不遺餘力宣傳當時的“新地理學”思想。

張相文紀念館

圖源/網絡

從一箇舊鄉塾啓蒙的文人,成爲研究地理的學者。這得益於張相文的勤奮自學和一片愛國赤誠。他的勤奮,從他的藏書數量便可以看出。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圖書館,至今收藏着張相文之孫張至善捐贈的祖藏遺書四萬四千零三十冊……

1900年,張相文將他的地理學講稿加以整理,編著了兩種地理課本——《初等地理教科書》和《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兩本書一經問世,銷行量竟然達到了二百萬部以上,海內談論地理者無不知之。

《初等中學地理》

圖源/網絡

用張相文自己的話來說“歲售鉅萬,並經管學大臣審定,列入學堂應用書目中”。

這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課本,還是中國地理知識第一次大普及。

這兩本書還在不經意間首創了“教科書”一詞。繼這兩本地理課本之後,1908年,張相文又出版了中國的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學》。雖然篇幅不多,但通過大量的中西對照表,10餘幅彩色地圖,80餘幅插圖,來闡述星界、陸界、氣界、水界和生物界,這已經和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圈層分類有很大一致性,甚至比當時外國一些地理學家所編著的自然地理更有現代性。

張相文編著的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學》

圖源/網絡

如1894年美國著名自然地理學家戴維斯所著的《自然地理學》,其內容還僅限於陸、水、氣三界,沒有生物界。而《地文學》出版一年後的1909年,西歐著名自然地理學家馬東南纔將生物地理列入自然地理學中。

可以說,是張相文第一次將無機自然和有機自然當成自然地理學的一個整體系統。林超教授對此創舉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爲“在世界地學史上,可以說是一種可貴的創舉”。

張相文不僅重視地理教育,而且對與地理關係密切的地質學也十分感興趣。他認爲中國儘管幅員遼闊,但多山地、高原,如果不重視地質研究,則無法瞭解地貌變遷,要開發利於資源也是不可能的。

1909年,張相文以日本橫山又次郎的《地質學》爲底本,編著《最新地質學教科書》。其內容對地質時代的劃分、山嶽的形成以及岩石的分類等都詳加論述。有些名詞術語,與今人所提基本一致。他將岩石分爲三類:火成岩、水成岩、化形巖,與今人分岩石爲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基本一致。

張相文遺作《南園叢稿》

圖源/網絡

《最新地質學教科書》問世之後,好友章太炎問他泰山是否爲長白山延伸而來,他回答道:“山嶽之成,由於橫壓力之擠逼,……成於同一時代者,其縱橫之地軸必平行,其傾斜之度數必同向,此自然之理也。東亞之地勢,北自白令海峽以南,南至長淮以北,其地軸率皆自東北而西南,……如外興安嶺,如完達山,……如太行山,其方向皆同,長白、泰山居此羣山之中,其成立固屬同一時代,蓋與東海之陷落爲同時事也。”

在當時,能有這種認識,是十分了不起的見解了。

1909年9月28日,時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校長的張相文與一羣學者、名紳相聚在今天天津美術學院附近的一個院落裡,正在商量着一件大事。

他們決定成立一個學會,以此來推動中國地學的發展。

次日的天津《大公報》醒目的位置上上赫然寫道:“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兩點,中國地學會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養院內本會事務所召開初次大會,到位者五十餘人。會議公推投票決定:(一)總理傅增湘;(二)會長張相文;(三)編輯部長白毓昆……”

1909年,中國地學會在天津成立。

圖源/網絡

中國地學會是中國最早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地學學術團體。它的成立在中國地學界和中國地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張相文成爲了中國地學會的首任會長。

1910年,學會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刊物——《地學雜誌》。辦刊宗旨爲“注重於民生之消長,物產之盈虛,疆域之沿革”。該刊至1937年停辦時,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餘篇,其中翁文灝4篇,章鴻釗14篇。大量的調查報告和考察探險文章、地圖、論文等,成爲我國現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文獻。

中國地學雜誌封面

圖源/網絡

通過中國地學會,張相文把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地理學家白眉初、地質學家章鴻釗、水利學家武同舉、歷史學家陳垣、張星以及熱愛地學的教育家蔡元培、張伯苓等,都團結在一起,組成我國最早地理學天團。

學會1912年遷到北京後,又陸續吸收了丁文江、翁文灝、袁復禮等地理、地質學界的大伽。先後與日、英、德、法、比、荷以及蘇聯等國的地學團體取得聯繫,不但互換會刊,而且積極派員參加國際學會。

1922年,在中國地學會任幹事部長的章鴻釗在張相文的鼓勵下,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創始會員

在北京西城兵馬司衚衕9號地質調查所圖書館前留影。

圖源/網絡

所以地質學家田光華教授說:”中國地學會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前身。”建國之後,中國地學會與中國地理學會重組成立新的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學會成爲了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

同樣是在《發現中國—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之中,“秦嶺-淮河線”成爲推選出的30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之首。而這條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提出者正是張相文。

中國南北分界山脈——秦嶺

圖源/網絡

據專輯《南北分界線上的迷霧》一文記載,張相文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出秦嶺-淮河爲中國南北之分界線。如在《佛學地理志》中,他提出“就自然形勢,分南北中三帶述之,北帶,既黃河流域。南憑北嶺、淮水……”

對於淮河,他說“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幹,而爲南北之界線”。北嶺,指的就是秦嶺。由此說明他在1924年就提出秦嶺-淮河線。

其實在出版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一書中,便出現南界北嶺淮水的明確表達。而南界就是指南北分界線。

中國南北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

作者:Li chao

正是張相文的敏銳,爲中國找到這條影響深遠的南北分界線,讓中國人的南北意識有了看得見,摸得着的着落和支點。

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且首創“教科書”一詞;

編著中國第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學》;

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

創辦中國最早的地理學期刊《地學雜誌》;首次提出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他就是張相文!

關注公衆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撰文|李忠東

編輯|李馨宇

封面圖源自網絡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衆號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