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一年級》馬皓軒被拐觀照現實

"每一個兒童被拐賣的背後,都連着至少三個以上家庭的悲歡離合,甚至一生的苦痛與悲傷。"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評論家、文化人張頤武如是說。近日,一則"福建長汀被曝買賣兒童成風"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而恰逢湖南衛視《一年級》將本週播出孩子"防拐測試"內容,張教授對此表示相當欣賞"防拐,防患於未然,在日常教學生活中,進行少年兒童防拐知識的教育嘗試,實在是大有裨益。"

事件起源還要從馬皓軒被拐事件說起,因爲對陌生人毫無防備之心,所以在別人要求上車帶路的過程中,馬皓軒因貪玩ipad最終跳上了陌生人的車輛馬爺在毫不知情情況下中了陌生人的"埋伏",而他的表現正觀照了整個社會現實——現在小朋友總是疏於對陌生人的警惕,受不了一點誘惑容易被心懷不軌的壞人拐走。對此事件,張頤武表示深有感觸,他表示節目展現的防拐測試是真正接地氣的主題,也是中國普通大衆關注的焦點,"《一年級》抓住了當下的孩子最初進入社會的那一瞬間的林林總總,在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活的同時,用宋佳陳學冬兩個明星串聯一年級的這些事,給我們提供了饒有興味的真切的記錄,也引發了深入的思考和真心的感動。"

其實中西文化都需要讓孩子經過”社會化“的過程,最終能夠更好地進入社會。這一方面是學習“硬” 的知識,如語文數學等等,讓孩子未來能能夠通過這樣的學習對於社會有用。另一方面則學習“軟”知識,就是適應社會和人交往的能力,樹立積極的正向的價值觀等等。張頤武指出":《一年級》的呈現,首先就是讓孩子的多面的天性得以呈現,也讓家長老師教化過程中的複雜的矛盾得以呈現。"從中國兒童教育出發,從人生的"一年級"開始,節目已經令社會各界目光聚焦在初入小學孩童的教育裡,因而也引得了張教授的盛讚:"《一年級》可以說是《爸爸去哪兒》的最佳續篇。"

如今節目播出已經過半,但每期節目傳給觀衆的感動與思考卻從未停止。用張教授的話說就是"讓中國的家長、學校、社會和孩子本身都有一個反觀自己的真實的機會。"而這也正是節目的社會責任公民義務的體現,"那些生動細節由於有了這種對於正確的教育觀的追求和對於現實的反思力而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