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算研學?花4400元隔壁縣市拔蘿蔔…研學遊淪到此一遊

研學夏令營活動有時也結合旅遊特色。圖爲吉林北大湖滑雪場內舉辦的「北大湖夏令營」活動;示意圖。(新華社)

研學遊和海外留學都是提升學識、生活體驗和職場發展潛力的利器,但在一些機構「嘴上喊着教育,心裡全是生意」的情況下,不僅「孩子喊累、家長後悔」,還破壞了教育公平。

今年暑期,研學旅行火爆出圈,然而中國官媒調查發現,不少家長不惜花高價爲孩子報名參與的「研學遊」,背後卻存在遊而不學、貨不對板、價格虛高、質價不符等亂象,各種吐槽讓研學遊變了味,有家長甚至無奈表示,「花了1100塊錢(人民幣,下同)去隔壁縣市拔蘿蔔,這也算研學?」學者籲加強監管,不能讓研學變成「到此一遊」,應迴歸「有研有學」。

暑假過半,各類研學活動仍是各社羣平臺上的熱門話題,但根據家長和老師們分享的研學體驗,其中有不少現象飽受詬病。除了價格,研學內容、各種研學團資質,就連家長最初報名的動機,有很多都是基於孩子同儕「攀比」下的壓力,而非主要是爲了孩子的學習。

羣裡接龍 家長壓力山大

據官媒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期刊調查,有家長分享爲什麼爲孩子報名時說:「我們這邊的初中高中的學生素質綜合評價裡會有研學、遊學兩項,一開始我都不知道什麼是研學、遊學,但是爲了孩子的綜合評價只能報名」,「我身邊好多人的小朋友暑假要去北京、香港、廈門等地參加研學夏令營,班上大部分人都報名了,一些孩子就鬧着家長也要報」。

圖爲小朋友參觀北京大學紅樓研學活動。(取材自微博)

有家長坦言,孩子出境研學一週要花好幾萬,而且,研學通知都是直接發在家長羣裡的,「誰懂這種看着大家在羣裡紛紛接龍的壓力」,「總不能同學都去就我孩子一個人不去吧」,「當別人家的小孩都在聊自己去過的名校名企,我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得聊,而不是一問三不知」。

有家長說,自己其實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錢不重要,主要是沒什麼意義,但研學和學校有合作,如果不參加,我怕老師以後在別的事情上針對我家孩子」。

而在研學團內容方面更是諸多亂象。據調查,有家長稱:「我們家孩子的研學——花了1100塊錢去隔壁縣市拔蘿蔔」;還有家長花1000元和孩子一起報名三天兩晚研學,結果在太陽底下曝曬2小時,做幾個人牽手下腰那種很容易摔倒的運動,組織活動的「老師」還是個導遊,態度也不好,動不動就罵人,「最後我還中暑了,下輩子都不想再去上這種當」。

圖爲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拉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攜手舉辦的生態科普研學活動。(新華社)

部分研學團的資質,工作人員也看不慣。有曾在文創店兼職的工作人員說,經常有研學團把孩子帶進店裡一下子就解散,老師出去該幹什麼幹什麼,「二三十個小孩一下子就解散了,店員看不住,家長不在身邊,這就是某些研學團的風氣」。

一名研學指導老師說,他是在讀研究生兼職,他帶的整個研學活動以做遊戲爲主,孩子們每天要看好幾個點,在一個博物館預留的時間只有一個多小時,館裡人滿爲患,很難讓學生深入瞭解文物知識。

也有家長稱曾在博物館遇過研學團,「免費的博物館他們也要收錢,小孩都在各自聊天,隊伍也亂哄哄的,走馬看花還收錢,圖什麼啊?頂多是有人花點時間把展館裡的字念字給小孩聽而已」。

不過,也有孩子給研學團發出了好評。一位初中生去年暑假參加去北京大學的研學,雖然評價不一,但他個人覺得還是很好的,除開了眼界,最重要的是讓他的大學夢有了清晰輪廓,「看着那些背著書包穿行的哥哥姐姐,我真的很嚮往,我一定會努力的」。

另一名學生參加學校體驗農耕文化的研學,「老師還帶我們下田抓了泥鰍,大家玩得都很開心。比上課好玩多了,不知道爲什麼有人會不喜歡」。

月入1萬不夠研學7天

研學團被抱怨最多的項目之一是價格,比如「8999元6日研學游到底是不是天價」,「月入1萬元不夠孩子研學7天」等,家長們心中滿是疑問和怨氣;目前市場上有來自各種機構頒發的「研學旅行導師資格證書」等也十分混亂,網上甚至有多家以「研學旅行指導師」爲賣點的網路店鋪,稱「交400元直接發證」,也讓人對研學導師資質存疑。

報導指出,不難看出,雖然研學目前仍存在不少亂象,但學生和家長們對於研學遊也依然有着很高的需求,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文旅、市場監管、教育等領域,多部門協同聯動,以專項行動與日常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監管,嚴肅查處虛假宣傳、利益輸送等行爲。

孩子開心、能學習知識和生活體驗,是許多家長爲孩子報名研學團的考量標準之一;示意圖。(新華社)

另外,要考慮對研學遊機構准入、內容設計、師資要求等,形成相應備案或審批機制,促進市場規範有序成長,在將安全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爲學生們提供趣味性、知識性、科普性相結合的良好學習體驗,真正做到「寓學於行、寓學於遊」。

黨媒人民日報評論也指出,研學遊亂象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參與主體混雜,行業規範缺失。在保障企業自主權的基礎上,應當建立起動態的監管和反饋、維權機制。也不妨建立行業信用分或者「紅黃牌」制度,倒逼機構企業主動提升活動質量成色和服務保障水準。完善全鏈條監管體系,讓研學游回歸「有研有學」,不能變成「到此一遊」。

兒童心理學家邱天則表示,家長們也應有這樣的認知:研學可以是父母和孩子在晚餐桌上的對話,讓孩子深入瞭解父母的工作或是時事新聞;可以是祖父母菜園子裡的探索,一邊觀察花鳥魚蟲一邊動手勞作等,研學是無處不在,無需四處奔波也可以進行深度的研學,只要家長有心,就能隨時安排一場自己和孩子們的特殊研學體驗。

5個月拿碩士 海外學歷有錢就能買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對學歷的要求愈來愈高,博士和碩士學位需求增長大幅提升,超過100%。企業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迫切,也催生了專營「海外速成學歷」的機構。據調查,有業者聲稱,「從中專到博士只需5年」,花50萬(人民幣,下同)就能在5個月內拿到海外碩士學位證和中留服認證…正衝擊着教育與就業的公平性。

據新華每日電訊調查,由於海外學歷獲取門檻相對低、速度快,在社會上也具有一定認可度,不少人願意直接花錢進行學歷提升。網上有不少海外「速成學歷」的廣告,有的聲稱「最快3個月拿到海外碩士雙證,時間成本大於經濟成本」,「半個月拿美國碩士單證,企業絕對認可」,一些學歷提升機構的諮詢顧問說,有人不惜花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買一個海外學歷。

搶大餅…機構各顯神通

河北廊坊的賈女士說,她有同事已通過機構的「特殊項目」順利拿證,從大專自考本科學歷成爲碩士研究生。「同事爲了快點拿積分落戶,花了50萬元左右,5個月拿到海外碩士學位證和中留服認證。」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需求,多個機構「各顯神通」。

有的鑽疫情補錄空子,無需出國即可拿證。新冠疫情期間,部分國家某些高校和中介機構假借疫情變相售賣文憑,此類情況目前仍然存在,北京市海淀區某機構就有一個快速拿證的特殊項目備受歡迎,辦理者只要符合條件,無需出國就能拿證。河北廊坊賈女士的同事就是通過該項目拿的證。

「疫情期間國外很多學校沒招滿,所以有空名額讓我們去補錄,不過學校、專業、畢業日期要到認證的時候才能知道。」若辦理者想要QS排名前100的院校,定價則爲100萬元。該機構負責人還宣稱可以「搞定」中留服,此項目自2022年與歐、美、亞洲學校合作,報名的人很多。

中專到博士只需5年

有機構則宣稱,從中專到博士只需5年,還可幫做背景提升。一位自稱劉老師的學歷提升機構顧問推薦白俄羅斯國立大學項目,稱「包錄取」、「包畢業」,「有名中專學員在我們這裡不到5年就拿到博士文憑。他先用1年半的時間拿到大專文憑,再專升碩,碩博連讀3年,一共花費45萬元左右」。

還有機構宣稱,能半個月拿美國碩士單證,可作爲讀博跳板。山西太原一位私企負責人曾在北京某國際教育機構花7、8萬元購買美國碩士單證(學位證)。該機構諮詢顧問表示,單證能證明碩士文憑,很多企業高管也會買單證,還可用來申請南韓、菲律賓、泰國等國的雙證博士,成爲讀博跳板。

據調查,這些所謂學歷提升機構不在少數,且營運模式較爲「成熟」。深圳、濟南等地學歷提升機構甚至表示,可私下對接國內多個985、211院校,提供國內全日制本科、碩士雙證服務。

而在消費者在線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搜索關鍵詞「學歷」發現,共有41392條投訴記錄,其中「虛假宣傳」、「拒不退款」等內容居多。

中國勞動力市場對學歷的要求愈來愈高 。示意圖。(歐新社)

報導指出,買賣海外「速成學歷」亂象擾亂教育秩序,破壞教育公平,損害官方認證機構公信力。對此,受訪人士建議,一是要嚴格海外學歷認證審查。

北京一位人力資源經理表示,用人單位在招聘關鍵崗位時可能會對相關人員做背景調查,但辨別和篩選成本很高,大部分企業只能以學信網和中留服的認證爲依據。建議從源頭上把關,官方認證機構繼續加強認證審查力度,結合多項輔助材料來評判,學歷認證也需要「嚴進嚴出」。在用人單位對某項學歷有疑問時,教育主管部門需積極配合審查鑑定,暢通反饋渠道。

二是加強認證院校質量把關。「對海外學位的認證不能僅限於真僞,也要把好質量關。」山西大學社會學教授邢媛說,要從嚴把握互認院校質量,及時更新院校名單,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院校可暫停認證,以免影響社會對人才的有序評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在完善認證院校信息披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提高市場透明度。

三是規範學歷提升信息發佈。當前學歷提升市場較爲混亂,很多機構抓住一些羣衆學歷提升的迫切心理來圈錢,在網絡平臺註冊多個不同機構名稱帳號誘導大衆,有的機構撈到錢就跑路。邢媛等建議,加大相關信息審覈力度,督促平臺及時對違規信息進行標識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