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驅動股市向好:理財現小幅贖回,大額存單折價轉讓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願 北京報道

“之前好不容易搶到的大額存單,我前幾天轉讓了,而且還是折價,主要是看到股市行情火爆,買股票的收益可能更高。”10月9日,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張先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隨着9月底以來政策面支持股市走好,投資者風險偏好開始上升,類似張先生這樣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據瞭解,近期有不少投資者溢價轉讓大額存單,甚至將定期存款提前取出,而在股債“蹺蹺板”效應下,也有不少投資者贖回理財產品。

數據顯示,理財規模在9月下降是季節性現象,但今年下降規模略高於前幾年的平均值,10月以來理財規模繼續減少,與以往季節性回升的規律不符。

“理財破淨率並未大幅上行,但是近期股市上漲和風險偏好提升可能導致投資者贖回理財,並使得10月理財規模回升低於往年季節性。”招商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張偉認爲,政策強預期對於債市的衝擊持續性還有待觀察,建議繼續關注經濟基本面修復情況、財政加碼力度以及理財規模收縮壓力。短期來看,長債利率震盪,但是長債利率趨勢性上行風險可控。

股債“蹺蹺板”再現,理財產品小幅贖回

近期一系列政策落地,以及未來還可能有新政策出臺的預期下,市場風險偏好明顯反轉,債市出現大幅回調,以固收爲主的理財產品出現了一定的贖回壓力。

華西證券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理財規模爲29.27萬億元,較8月末下降7826億元,略高於2020-2023年9月同期7000億元的變動均值,基本符合季末回表規律。華西證券研究認爲,雖然理財總體規模暫未出現超季節性下滑,不過負債結構變化較往年有所變化。拆解季末月理財的“規模流失”結構,定開型、封閉型等長期型理財的貢獻意外大幅提升,而短期限理財產品被贖回比例並不高。

招商證券數據顯示,今年9月理財規模減少了7795億元,而過去兩年9月理財規模減少均值爲7239億元,今年理財規模減少量稍微高於過去兩年均值。9月理財規模收縮有季節性因素,背後的關鍵原因是季末理財回表到銀行存款。9月29日至10月6日,理財規模減少了677億元,這與往年進入10月後理財規模出現回升存在背離。“股市迎來上漲,債市走弱,市場風險偏好回升,這給理財規模帶來負向拖累。”

從10月最新情況看,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在一定的贖回壓力。10月8日,平安理財公告稱,根據《平安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快速贖回業務服務協議》的相關約定,因已墊支的金額達到設定的墊支總額(即客戶快速贖回申請總額度超過限額),即時起暫停提供平安銀行代銷的平安理財旗下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快速贖回服務,預計最晚2024年10月9日0時恢復正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理財贖回壓力下,不少理財公司開始安撫投資者,也有理財公司主動出擊,大力推薦“固收+”產品。

10月8日,中郵理財發文表示,在一系列變化共同作用下,“股債蹺蹺板”效應重出江湖,債市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出現了頻繁調整,因此導致了理財產品的淨值回撤。“此時配置含權的股債混合類理財產品,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衝債市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分享權益市場上漲機遇。”

蘇銀理財也表示,近日,監管部門連續出臺“一攬子”貨幣、地產和資本市場刺激的利好政策,而股債兩市往往存在“蹺蹺板”效應,當股票市場向好時,債券市場資金短期會出現拋售流向股市的現象,影響債券市場表現。“本次債市調整的影響因素更多是在情緒和預期層面,需要持續關注後續政策的實際執行力度和效果,輕言債市趨勢逆轉爲時尚早。此外,降息降準仍在繼續,低利率時代大勢所趨,目前看債市上行空間有限。”

與此同時,至少包括農銀理財、光大理財等開始推薦“固收+”產品,平安理財則直接推薦含權理財產品。“固收+”產品是以固收打底,權益加持,擇機配置部分權益資產,增厚產品收益。

“本輪與2022年理財贖回類似,都有風險偏好的提振,但吸取2022年贖回潮經驗後,2023年以來理財更傾向通過配置信託和基金來進行淨值管理,自身操作偏穩健,淨值回撤可控。”華創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周冠南認爲。

大額存單曾普遍靠搶,今折價轉讓

近年來,隨着存款利率不斷下調,年化收益率超過3%的定期存款不斷消失,較定期存款利率相對高一些的大額存單一直受到投資者青睞,但利差也在不斷壓縮,當前一般爲0.05個百分點。

“我之前多次定鬧鐘,一大早刷銀行APP搶大額存單,但買了好幾次才成功,基本是秒光,很難搶。也去線下問過銀行經理,只給出及時刷APP的建議,沒有其他辦法。”張先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大額存單,顧名思義,其投資金額起點高於一般存款,一般是20萬元,甚至更高。而爲平衡大額存單流動性、收益性的關係,不少銀行推出了大額存單轉讓功能,即投資者之間可以根據自身資金流動性情況進行互相轉讓,以減少提前支取而損失的利息。

在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時期,大額存單普遍靠搶,投資者一般不會進行轉讓,即使轉讓也會溢價,即受讓人需要出更高一點的價格(本金+利息)購買;特殊情況下,也有個別投資者因爲緊急資金需求,爲短時期轉讓成功,會進行折價轉讓,即讓渡一部分收益給受讓人。

而隨着近期股市向好,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多家銀行APP發現,進行折價轉讓大額存單的投資人大幅增加。

10月9日13:00,農業銀行APP顯示,正在轉讓中的大額存單超過百隻,從金額看最低爲20多萬元,最高達到3000多萬元;從測算年化利率看,折價情況較爲普遍。以一款本金3000萬元的大額存單爲例,原年化利率爲2.35%,期限3年,目前剩餘期限885天,根據轉讓價格測算年化利率爲2.42%,即對於受讓人來說可以享受到該筆大額存單更多的利息。對比農業銀行正在出售的大額存單看,3年期大額存款利率爲2.15%。

10月9日13:15,工商銀行APP顯示,正在轉讓中的大額存單也超過百隻,剩餘期限在1000天以上(原產品期限爲3年)的產品也有多隻,表明這些投資者剛購買大額存單後不久就尋求出售,且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高於原產品利率。以一款本金爲50萬元的大額存單爲例,原年化利率爲2.15%,期限爲3年,目前剩餘期限1058天,預期年化收益率2.214%。對比工商銀行正在出售的大額存單看,3年期大額存款利率爲2.15%。

10月9日13:30,招商銀行APP顯示,有多隻大額存單進行了讓利成交,其中有兩隻到期測算年化收益率超過3%。

“前幾天折價情況更厲害,尤其是民營銀行的大額存單,這兩天還相對迴歸正常了。”一位近期頻繁關注大額存單轉讓情況的投資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隨着投資者對股市投入的更加,金融管理部門也在提示相關風險。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表示,金融管理部門已對商業銀行進行了窗口指導,要求金融機構應當高度重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投資者保護,強化內控和合規管理,嚴控加槓桿。10月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不少銀行人士在朋友圈對該消息進行了轉發。

“金融機構要強化內控和合規責任,對個人投資者提示風險,嚴控加槓桿,要嚴防信貸資金以消費貸等形式流入股市。市場有句老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者應當有風險意識,從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出發,不要盲目跟風炒作。”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會長徐忠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