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代評“保過”實爲挖坑騙錢

唐山客

近年來,市場出現不少宣揚“專屬通道,不過保退”“破格申報、保通過”“內部渠道,快速通過”的職稱代辦機構。儘管有關監管部門的防騙提醒和專項治理持續不斷,仍有一些人因想“走捷徑”,成了被坑騙的對象。(10月21日《工人日報》)

必須強調,職稱代評機構的種種宣傳和承諾明顯違背了職稱評審的程序,根本就站不住腳。按照職稱申報評審的規範要求,在職工作人員只能通過所在單位的賬號進行申報,由所在單位對申報材料進行審覈後上報。自由職業者申報職稱評審,可由人事代理機構等履行審覈、公示、推薦等程序,但人事代理機構只能報送檔案在該機構的人員的職稱材料,且職稱不能異地參評。

據此,市場上的很多職稱代評機構並沒有申報職稱評審的資格和權限,也不能實現跨地區申報職稱,所謂“正規渠道”“全程代評”“花錢包過”等都是虛假不實的宣傳,都是騙人的話術。此類話術一套連着一套,當申報人催問申報結果時,職稱代評機構又會拋出“評審未過,不予退費或部分退費”等話術,有的甚至直接拉黑申報人,或者關店失聯、捲款跑路。

申報人損失一筆“代評費”或許還是輕的,更嚴重的後果是,申報人因此而背上職稱污點,甚至付出更大的失信代價。人社部前不久印發的《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明確,提供虛假材料取得的職稱會被撤銷,並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記錄期限爲3年。如果申報人通過職稱代評機構購買虛假材料申報職稱,就踩踏了誠信底線和法律規則底線,給職稱信用埋下了雷,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局。

有職稱申報需求的勞動者,應當看清“職稱代評”的欺騙性、違法性、危害性和負面後果,增強底線意識、自律意識,自覺予以抵制,摒棄圖省事、走捷徑的想法,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準備申報材料、履行申報程序。申報人一旦發現諸如“花錢包過”等職稱代評信息,或不慎落入職稱代評陷阱,應通過投訴、舉報或起訴等方式積極維權,向監管部門提供治理線索。

市場監管、人社、網信、公安等部門應健全監管機制,形成治理合力,找準執法切入點,對存有虛假宣傳、詐騙等違法行爲的職稱代評機構該查處的查處,該取締的取締,該曝光的曝光。監管部門應面向有職稱申報需求的勞動者廣泛開展法治宣傳,幫助勞動者看清職稱代評的侵權套路和風險,增強警惕防範意識。相關網絡平臺應採取有效措施,對職稱代評機構的違法信息特別是一些關鍵詞、替代異變詞進行篩查、攔截、屏蔽,最大限度壓縮黑色利益鏈條延展的空間。

同時,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優化職稱評審規則,加強對評審機構及評委的培訓、考覈和監督,加大對違規評審行爲的懲治力度,確保職稱評審科學、透明、公平、公正,爲申報人營造健康有序的評審環境。漫畫/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