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感採集」融入美感教育 8國小322生參與

學童透過觸摸、複寫、採集的實作,增進日常生活中的環境體驗。(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教育部將「質感採集」融入美感教育,到今年1月止,共計招募8所國小約322名小學生參與課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經由眼睛觀察與辨識,運用簡單工具的製作與整理,拼貼想像圖集;透過開眼、身動、手作等探索過程,累積內心的美感語彙,慢慢形成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美感母語」。

爲落實推動美感教育,教育部委請陽明交大辦理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劃,開發國小學生的美感啓蒙教育,其中「質感採集」課程,強調美感素養是從生活中觀察學習,以「美感同感,設計共好」爲推動的核心價值,鼓勵學生養成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並將美感品味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

「質感採集」課程由景觀、建築跨足教育的設計顧問蘇弘老師與計劃團隊共同開發。課程分爲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由講師以「質感」主題爲核心,授課美感體驗課程的內涵,並透過國小教師的協助,引導國小學童於教室進行實作練習讓學童理解後續的實作流程與成果呈現,學生聽完講師說明質感及採集方法,在學校建築及操場的各個角落,學生從校園各處找到可以施作的地方,在紙張上拓印出紋路。

第二階段是環境導覽與實作體驗,講師與國小教師共同引導國小學童透過觸摸、複寫、採集的實作體驗,捕捉環境當中隱藏的美,從不同角度感知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細節。

第三階段是成果發表,實作體驗結束後,回到教室教導學童使用平板電腦,將拓印素材拍照存檔,使用數位影像操作程式,將先前複寫採集的素材拼貼組合,整理成一件有主題性的作品,最後由學童們發表作品主題與想像,同時由講師給予回饋與鼓勵。

教育部表示,美感體驗課程融入學校地區特質,強調美感與生活的依存關係。藉由作品實例或當地文化與生活中的景物、場域或活動等的經驗過程,引導學生觀察、認識、體驗、反思與建構,最後透過說故事,培養學生落實生活美感的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