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閻連科從聊齋看拉美文學 啓蒙當代文學創作

大陸知名作家閻連科近日受邀來臺進行講座,由《聊齋志異》看魔幻寫實與當代文學創作。(聯經出版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大陸知名作家閻連科近日受邀來臺,在清華大學開講,近年他研究《聊齋志異》並推出《聊齋本紀》與《聊齋的惟幔》,他由其中除了看到400年前的蒲松齡反而爲當代文學創作開創了新的路徑,也以拉美作家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與《聊齋》相較東、西方對人鬼之間的不同解讀,看見對人與非人的不同世界觀。

閻連科指出人類建立的真實生活往往帶來恐懼絕望而寄託於非人的生活,儘管《聊齋志異》共491篇小說,但他認爲應視爲一整部大的小說,「複雜性完全不在《紅樓夢》之下」,他認爲相較於《紅樓夢》的虛無,《聊齋》的虛無顯得更巨大而婉轉,「讓人看到無法彌補的黑洞及無法彌補的,人的虛無」。他認爲從「抓到了美好卻不存在」的悲涼來看,《紅樓夢》是以「冷」的方式讓人抓到了虛無,而《聊齋》是透過一絲溫暖和安慰去看虛無留下來的悲涼。

此外他以墨西哥作家胡安.魯佛的《佩德羅.巴拉莫》與《聊齋志異》相較,《佩德羅.巴拉莫》作爲發行60餘國,長銷半世紀,奠定魔幻寫實文學基石的拉美文學經典作品,影響了馬奎斯等人,故事藉由孤兒尋根的旅程,揭開荒涼地景的百年盛衰,記憶與真實交錯,閻連科自述影響了自己的寫作,它完全打破了陰陽之間的界限,也喚醒了自己對民間經驗的記憶。

閻連科指出,以《聊齋》而言,所有的非人的出現都在傍晚或天不亮的時候,人和鬼是分佈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不論人或鬼要到另一個場域都要透過特殊的通道。但是在8萬多字的小說裡寫了80多個人物的《佩德羅.巴拉莫》中,人和鬼是不分界線的。由這兩部小說,他認爲可看出東、西方對人與非人的生活和世界觀截然不同,也啓發了自己思考,若在今日寫類似《聊齋》的故事,如何繼承其傳統併發揮出現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