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再就業準備好了?

超商業者與新北市銀髮據點合作,招募中高齡二度就業人才。圖/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近來在高齡化和缺工潮兩大現象夾擊下,政府與民間都出現鼓勵高齡人口就業的聲音,不論是持續待在同樣的職位上,或是退休後再度就業,表面看來是供需雙方雙贏,只是,現實真是這樣嗎?

我是長期與高齡長者相處的醫師,想提醒大家:職場環境嚴苛,客戶的需求並不會隨服務提供者的年齡不同而產生差異,所以當我們鼓勵高齡人士就業時,也該問僱主端、同事端和顧客端是否都準備好了呢?

特別是高齡族羣並非同質性高的鐵板一塊,從能爬山長跑的亞健康人士,到失智失能人口都包括在內。狀況差異之大,若沒有足夠準備,鼓勵就業的呼籲很可能會變成好心辦壞事,最後落得兩頭空。

多年前日本曾有團體舉辦讓失智症患者在餐廳上菜的活動,後來引進臺灣,還特意稱爲上錯菜的餐廳,似乎失智症長輩還能工作這件事已成立了,大家彷彿都覺得自己能毫無困難接受失智長輩服務,並擁有不打折的用餐經驗。但現實真的如此美好嗎?

我曾嘗試找答案,於是找了間餐廳來模擬,戰戰兢兢的從失智長輩每週工作一次來試行。但當我們坐下來討論時,大家不得不承認要達到這個目標,從旁協助人力不可或缺,且這隻能是立意良善的試行,可以是短時間、偶爾爲之,卻不會期待成爲日常。現實中顧客付了錢,要的就是快速且不出錯的服務。慈善之行,偶一爲之可以,若總是如此,顧客會先選擇其他餐廳,於是出於善意的餐廳老闆反成爲最大的受害者,而讓失智高齡者持續待在職場的美好想像終究要破滅。

這不只發生在餐飲業,也不只發生在高齡失智長輩身上,就如同身心狀況影響不同年齡層的人,連帶造成更年輕的中高齡人口因必須調整職業而在職場上產生不同的適應困難。

例如有位年方四十出頭的病人來我診所,本來從事的高壓護理工作讓她喘不過氣,但中壯年本當持續就業,對社會來說是有用人力,對病人來說是維持經濟收入和社會互動,於是她改到麪包店打工。

我想像中的麪包店工作就是把麪包一個個包好,顧客來就賣,應該不難吧?

「乃菁醫師,你不知道啦,每種麪包的包法不一樣、膠帶貼法不一樣,各有各的規則。老闆還想知道你一個麪包要花多久時間包好,把一個蛋糕裝進盒子再用繩子綁起來需要多少時間,讓人神經緊繃。」

病人嘆氣說:「還有,我無法一心多用,一邊整理東西,客人一直問問題,我就會呆住。站櫃檯更恐怖,有沒有會員、要不要集點、買多少有多少折扣,還有載具統編一堆的,記都記不完。我幫一位客人結帳,隔壁妹妹已經結完三個人。」

說到這她更傷心了:「你看我好歹也是個受訓過的護理師,只是年紀大了些,有點狀況,再進入職場就這麼難。」

我回想起曾與餐廳合作讓失智者工作的經驗,感觸良多,也對高齡(甚至是中年)再就業有了更深的思考。希望社會能將中高齡就業做更細緻的規畫,不要只是單純的將這羣人口視爲缺工解方。

讓我們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當他們有就業意願,除了鼓勵外,是否也能給予更大彈性和更多的協助。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或許有不同的能力限制,但也有不同的競爭優勢,若職場真的希望鼓勵中高齡人口持續就業,就該先問是否已針對中高齡再就業做好環境改善,職場同仁也該在心態和做法上跟着調整,才能達到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