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聚碳酸酯徵反傾銷稅 學者:以商逼政
北京宣佈將針對臺灣進口的聚碳酸酯徵收反傾銷稅。學者認爲現在做出這個決定並不意外,此舉是對未來賴政府的「壓力測試」,試圖讓臺灣在兩岸議題上退讓、接受對岸的條件。
中國大陸商務部今天發佈公告,對原產於臺灣的進口聚碳酸酯反傾銷做出最終裁定,認定被調查產品存在傾銷,並從明天(20日)起徵收反傾銷稅,爲期5年。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接受中央社採訪時分析,從經濟層面而言,「聚碳酸酯反傾銷的最終裁定」是走完整個調查的流程,並進行接下來的協商改進等措施。然而若考量到政治層面,包含今天宣佈啓用M503航路,這就不是單一事件。
他認爲連續兩起事件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境,在4月20日到5月20日之間,中國可能會對未來的賴政府展開一連串的「壓力測試」,進行政治與經濟上的雙重施壓。
張弘遠說明,這一連串的行動也是中國大陸創造「對臺談判籌碼」的舉措,先把壓力展現出來,接着看臺灣是否能在中國大陸想要的條件之下,雙方展開對話,「北京要的東西很清楚,就是要回到九二共識這條路上」。
兩岸關係學者、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成員王智盛告訴中央社,去年中國將原產於臺灣的進口聚碳酸酯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期限延長至今年5月29日時,外界就以預料5月20日可能會是一個重要時間點,因此在5月20日的前一個月發佈這項結果,其實並不意外。
他進一步分析,北京現在的做法就是「棒子與胡蘿蔔交叉使用」,一方面,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似乎透露將會開放陸客來臺等措施,另一方面卻又在經濟上持續施壓。
他認爲,「北京對於520的就職演說是有一定的焦慮」,因此在5月20日前發佈這個結果,警告意味濃厚,希望藉此對賴副總統施壓,在未來的總統就職演說中對於兩岸相關的議題有些「退讓」或是「北京期待的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