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21年7月-1949年12月)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21年7月-2011年6月)之一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1840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面臨着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期待着新的社會力量開闢新的救國救民道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社會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東方被壓迫民族以巨大鼓舞。中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選擇馬克思主義。同時,中國工人階級伴隨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壯大。一場新的人民大革命的興起已不可避免。

1919年5月4日由於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北京學生3000餘人到天安門前集會,遊行示威,掀起反帝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聲援學生,隨後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迅速擴展到20多個省100多座城市。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迫於人民羣衆的壓力,中國代表沒有出席6月28日的巴黎和會簽字儀式。

五四運動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圖書大量出現。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鄧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王盡美、鄧恩銘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羣衆中宣傳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思想上、幹部上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上海、北京的研究會同湖北、湖南、浙江、山東、廣東、天津等地及海外的先進分子逐步建立聯繫,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4月 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布)遠東局派維經斯基等來華,先後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等,幫助開展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工作

8月 陳獨秀主持在上海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隨後起草的宣言,比較系統地表達了中國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和主張。

9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將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創辦的《新青年》改爲黨組織的公開理論刊物。11月,又創辦《共產黨》月刊。

10月 李大釗主持建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秋-翌年春 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以及旅日、旅法華人中陸續建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本年起至中共一大前後,國內其他地方也出現從事共產主義活動的團體組織。

1921年

6月-7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提議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並着手進行會議籌備工作。共產國際有關組織及其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幫助進行有關工作。

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開幕,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有: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陳獨秀派遣的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參加會議。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選舉產生中央局,陳獨秀爲中央局書記

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出現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爲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後來,7月1日被確定爲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8月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個公開機構。

9月 浙江蕭山衙前村成立由共產黨員發動組織的農民協會。隨後,紹興、曹娥等縣數十個村莊建立起農會。

1922年

1月21日-2月2日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彼得格勒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張國燾等14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出席會議。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闡明被壓迫民族所面臨的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對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起到了重要作用。

1月-翌年2月以香港海員罷工爲起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掀起第一次高潮。其間,爆發罷工鬥爭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

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正式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11月,爲吸收廣大青年參加抗日救國運動,中共中央決定將共青團組織改造爲“廣大羣衆的非黨的青年組織”。1937年1月共青團中央宣佈結束工作。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北平成立。

7月16日-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2人,代表全國195名黨員。陳獨秀作工作報告。大會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區分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大會制定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等文件。大會選舉產生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推選陳獨秀爲委員長。

7月-翌年5月 在彭湃領導下,廣東海豐、陸豐、惠陽三縣1500多個鄉建立農會,會員達20多萬人。

8月29日-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和馬林建議,爲建立民主聯合戰線,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使之成爲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組織的條件下,由共產黨少數負責人先加入國民黨,同時勸說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9月14日-18日安源路礦1.7萬多名工人在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組織領導下,舉行罷工鬥爭,取得勝利。罷工之前成立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得到鞏固和發展。

9月中共中央機關報《嚮導》週報創刊。建黨和大革命時期,中共中央還創辦了《新青年》、《前鋒》、《中國共產黨黨報》等刊物。

10月 中共中央機關由上海遷到北京。

1923年

2月4日-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京漢鐵路工人2萬餘人舉行總罷工,成爲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頂點。7日,反動軍閥進行血腥鎮壓,造成慘案。

3月 中共中央機關由北京遷回上海。四五月間遷往廣州。8月再遷回上海。

6月12日-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會議。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採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農民問題決議案》等文件。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爲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1924年

1月20日-30日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爲主要內容的宣言,實際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大會選舉產生有李大釗等10名共產黨員爲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大會的召開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5月在蘇聯幫助下,國共合作的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黃埔創立(即黃埔軍校)。孫中山任軍校總理,委任蔣介石爲校長、廖仲愷爲黨代表。中國共產黨從各地選派許多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軍校學習。11月,周恩來出任軍校政治部主任,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周恩來主持的中共廣東區委從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中抽調部分黨、團員作爲骨幹,改組大元帥大本營的鐵甲車隊。

7月3日國共合作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正式開學。至1926年9月,在共產黨人彭湃、毛澤東等相繼主持下,廣州農講所連續舉辦6屆,培訓700多名農民運動骨幹。

12月 中共中央成立北方局。大革命時期,中共中央還成立了廣東臨時委員會。

1925年

1月11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20人,代表全國994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參加會議。大會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對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規定;通過《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等文件。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隨後召開的四屆一中全會選舉陳獨秀、彭述之、張國燾、蔡和森、瞿秋白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爲中央執行委員會總書記。

3月12日 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5月3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暴行的運動即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並迅速席捲全國,約1700萬各階層羣衆直接參加鬥爭,標誌着大革命高潮到來。運動得到國際進步力量和海外僑胞的廣泛同情和支援。 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1933年2月全國總工會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首府瑞金,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合併,改稱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1934年10月隨紅軍長征。1935年10月在陝北瓦窯堡成立全總西北執行局,1937年8月後實際停止工作。1948年8月,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恢復設立中華全國總工會。

6月-翌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香港領導發動有25萬人參加的反帝大罷工即省港大罷工。這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政治大罷工。

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其所屬部隊隨後統編爲國民革命軍6個軍。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分別擔任第一、二、三、四、六軍的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2月1日 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1926年

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從此加緊限制共產黨的活動。5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整理黨務案》,從國民黨領導機構中排擠共產黨人,由此逐步控制了國民黨、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軍的大權。

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至11月,基本消滅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勢力。在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爲骨幹的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屢破強敵。隨着北伐的勝利進軍,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等省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7月12日-18日中共擴大的四屆二中全會在上海召開,提出無產階級要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任務,並第一次作出關於軍事運動的決議。

8月4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懲治貪污腐敗的文件。

10月-翌年3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組織上海工人連續舉行三次武裝起義。第三次起義在陳獨秀、羅亦農、趙世炎、汪壽華、周恩來等參加的特別委員會領導下(周恩來爲起義總指揮)取得勝利。隨後,成立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

1927年

4月6日 李大釗在北京被奉系軍閥逮捕。28日被殺害。

4月上旬 中共中央機關由上海遷往武漢。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此前後,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西、廣東等省相繼發生以“清黨”爲名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羣衆的事件。楊闇公、陳延年、趙世炎、蕭楚女、熊雄等共產黨人被殺害。

4月19日 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第二次北伐誓師大會。5月,在豫南擊敗軍閥張作霖。共產黨人在北伐中繼續發揮作用。

4月27日-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82人,代表全國57967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羅易、多里奧、維經斯基、鮑羅廷等參加會議。陳獨秀作《政治與組織的報告》。大會批評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議決案》等文件。大會要求會後由中央政治局會議制定《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明確規定實行民主集中制、將中央執行委員會改爲中央委員會、設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等。大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第一次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5月10日,五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並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組成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陳獨秀爲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陳獨秀離開中央領導崗位。

7月15日以汪精衛爲首的武漢國民政府正式作出“分共”決定,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羣衆進行清洗和屠殺。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

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正式決定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27日,成立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的中共前敵委員會。

8月1日在以周恩來爲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的軍隊2萬餘人在南昌舉行起義,佔領南昌城。3日開始,起義部隊陸續撤離南昌,南下廣東。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糾正以陳獨秀爲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會議選舉了中央臨時政治局。中央臨時政治局選舉瞿秋白、蘇兆徵、李維漢爲常委,瞿秋白爲主席

8月下旬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在武裝暴動中建立工農革命軍。翌年5月發出通告,將革命軍隊正式定名爲紅軍。此前有的起義武裝已稱紅軍。此後,各地革命武裝相繼改稱紅軍。繼而又開始稱中國工農紅軍。

8月中共中央成立南方局,重新成立北方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成立了長江局、蘇區中央局、蘇區中央分局、湘鄂西中央分局、鄂豫皖中央分局、上海中央局、西北局。

9月9日以毛澤東爲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領導由湘贛邊界工農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舉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軍在攻打城市受挫後,開始向南轉移。29日到達江西永新三灣村時進行改編,開始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10月,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9月1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通過《關於“左派國民黨”及蘇維埃口號問題決議案》,決定不再打國民黨的旗幟併成立蘇維埃。

9月中共瓊崖特委開始在定安、瓊山、萬寧、陵水、樂會、文昌、瓊東、儋縣、臨高等地先後發動武裝起義,創建工農革命軍和瓊崖革命根據地。

9月底-10月初 中共中央機關陸續由武漢遷往上海。

10月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創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創辦了《紅旗》、《鬥爭》、《實話》、《黨的生活》、《黨的建設》、《解放》等報刊。

10月-11月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在南昌起義軍餘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配合下,在海豐、陸豐等地舉行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

11月9日-10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在上海召開擴大會議,提出以城市爲中心舉行全國武裝暴動的策略。在實際工作中造成許多損失,翌年4月停止執行。

11月 中共黃麻特委在湖北黃安、麻城領導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

11月-翌年春中共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分別在江西吉安、萬安、泰和、贛縣、興國等地領導舉行武裝起義。吉安東固起義後,形成以東固爲中心的革命根據地。

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陳鬱等,領導廣州部分國民革命軍和工農武裝舉行起義,建立廣州蘇維埃政府。在優勢敵人的進攻下遭到失敗,張太雷犧牲。從廣州撤出的部分武裝力量轉移到海陸豐地區

1928年

1月 方誌敏等在江西弋陽、橫峰領導武裝起義,隨後建立工農革命軍,開始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

同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隊伍進入湘南地區,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配合下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

1月-4月 周逸羣、賀龍到洪湖、湘鄂邊地區開展武裝鬥爭。8月,在湖南桑植、湖北鶴峰邊界建立工農革命軍。

2月毛澤東率領部隊在羅霄山脈中段開展游擊戰爭,建立共產黨組織和工農兵政府。以寧岡爲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湘贛邊界的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

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合編爲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4月底-5月初 中共陝西地方組織領導渭南、華縣農民和西北軍一部舉行起義,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

6月18日-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42人,其中有選舉權的正式代表84人。瞿秋白作《中國革命與共產黨》政治報告,周恩來作組織報告和軍事報告,李立三作農民問題報告,向忠發作職工運動報告,共產國際代表布哈林作《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報告。大會明確中國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羣衆。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黨章》和《政治議決案》、《土地問題議決案》、《農民運動決議案》、《蘇維埃政權的組織問題決議案》等文件。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並選舉產生中央審查委員會。7月19日,六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蘇兆徵、向忠發、項英、周恩來、蔡和森爲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李立三、楊殷、徐錫根爲候補委員。政治局會議選舉向忠發爲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爲常務委員會秘書長。

7月 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在湖南平江領導舉行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爲紅軍。隨後逐步開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10月5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由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1930年1月,毛澤東在給林彪的覆信(後題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開始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

12月-翌年4月 毛澤東先後主持制定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

1929年

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進軍贛南。相繼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後來這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以其爲中心發展爲中央革命根據地即中央蘇區。

5月中共商(城)羅(田)麻(城)特區委員會領導河南商城南部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紅軍。隨後,逐步建立豫東南革命根據地。

9月28日中共中央向紅四軍前委發出指示信,指出中國革命的特徵是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肯定毛澤東關於紅軍的行動策略和建設一支堅強的人民軍隊的主張;強調要在紅軍黨內加強無產階級意識的領導。

11月-12月 中共六安縣委領導安徽六安、霍山農民舉行武裝起義。隨後成立紅軍,逐步建立皖西革命根據地。

12月11日-翌年2月 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等先後在廣西百色、龍州領導武裝起義,建立紅軍,開闢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12月下旬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在福建上杭古田召開,通過毛澤東起草的大會決議案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明確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確立了黨對紅軍的領導原則、制度和方法,強調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古田會議決議成爲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下半年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由潘漢年負責。根據六屆二中全會通過的《宣傳工作決議案》,主要“指導全國高級的社會科學的團體,雜誌,及編輯公開發行的各種刊物書籍”。

1930年

3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動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隨後中國社會科學家、戲劇家、美術家、教育家聯盟以及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相繼成立。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共同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在國民黨統治區興起。

4月鄂豫邊、豫東南、皖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統一改編。6月,以郭述申爲書記的中共鄂豫皖邊特委領導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成。

5月中旬 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研究確定紅軍建設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

5月 毛澤東撰寫《調查工作》(後改爲《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決議,形成系統的“左”傾冒險主張。不久,又制定全國總暴動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計劃,使各地革命力量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停止了這一冒險行動。

6月 紅四、六、十二軍在福建長汀整編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兼前委書記。

同月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紅五、八軍在湖北大冶合編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兼前委書記,滕代遠任政治委員。

7月湘鄂邊的紅四軍與洪湖地區的紅六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紅軍第二軍團,賀龍爲總指揮,周逸羣爲政治委員兼前委書記。隨即,湘鄂邊、洪湖兩塊根據地形成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8月23日毛澤東和朱德率紅一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與紅三軍團會合,合編爲紅軍第一方面軍,併成立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

冬-翌年秋 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連續粉碎國民黨軍的三次軍事“圍剿”,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也相繼取得反“圍剿”鬥爭的勝利。至1932年春前後,各革命根據地共殲敵20餘萬人,主力紅軍發展到約15萬人。

1931年

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支持下,王明(陳紹禹)被補選爲中央政治局委員,實際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領導權。從此,以王明爲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佔據統治地位達四年之久。

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周恩來到任前由項英代理書記。10月,毛澤東代理書記。12月,周恩來到達瑞金,就任蘇區中央局書記。

1月 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實等黨的幹部在上海被捕。2月被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柔石、胡也頻、馮鏗、白莽等左翼作家。

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開始大舉侵佔中國東北。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等各種形式的抗日隊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義勇軍中積極開展工作,並組織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起,黨先後組織了由漢、滿、朝鮮、蒙古、回等民族愛國志士參加的10餘支抗日遊擊隊,逐漸成爲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主力,並發展爲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等武裝。

九一八事變標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9月由於王明到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周恩來將赴中央革命根據地,根據共產國際遠東局提議,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由博古(秦邦憲)負總責。

10月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湘贛革命根據地形成。

11月7日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四、二十五軍在黃安合編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11月7日-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瑞金舉行。大會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文件,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25日,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爲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爲副主席。27日,選舉毛澤東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爲副主席;毛澤東爲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爲副主席。

此時,全國已形成中央、湘鄂西、鄂豫皖、瓊崖、贛東北(後發展爲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右江等革命根據地。後來又建立了川陝、陝甘、湘鄂川黔、鄂豫陝、閩東等革命根據地。

11月 紅色中華通訊社成立。1937年1月改名爲新華社。

12月14日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嶽率領下,於寧都舉行起義,加入紅軍。隨後編爲紅軍第五軍團,季振同任總指揮,蕭勁光任政治委員,董振堂任副總指揮。

1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創刊。1933年2月改爲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等聯合機關報。1937年1月改名《新中華報》,2月改組爲中共中央機關報。

本年經過三年多實踐,黨基本形成土地革命路線,即: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爲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1932年

12月謝子長、劉志丹等領導的陝甘游擊隊改編爲紅軍,開始創建以陝西耀縣照金爲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翌年11月,開闢以甘、陝交界的南樑地區爲中心的新根據地。1934年11月,正式成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

年底-翌年3月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靈活運用前幾次反“圍剿”鬥爭的成功經驗,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

1月 由於白色恐怖日趨嚴重,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被迫由上海遷至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瑞金。

l月-2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開闢以四川通(江)、南(江)、巴(中)爲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此前,紅四方面軍主力於1932年10月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5月8日 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成立,朱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任總政治委員。

6月中旬湘贛、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合編爲紅軍第六軍團。翌年8月,正式成立紅六軍團和軍政委員會,中央代表任弼時爲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爲軍團長,王震爲政治委員。

6月30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發動南昌起義的8月1日爲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予以批准。從此,8月1日成爲人民軍隊建軍紀念日。

9月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大規模軍事“圍剿”,其中50萬兵力用於圍攻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開始進行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反“圍剿”中推行單純防禦的軍事路線,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遭受重大損失。翌年10月,國民黨軍隊推進到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

1934年

1月15日-18日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在瑞金召開,改選中央政治局,選舉產生中央書記處(又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爲博古、周恩來、洛甫(張聞天)、陳雲、王明、張國燾、項英,博古仍負總的責任。會議使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左”傾錯誤發展到頂點。

1月22日-2月1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舉行,選舉產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2月3日,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爲主席,項英、張國燾爲副主席;張聞天爲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爲副主席;朱德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爲副主席。

7月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稱抗日先遣隊,由瑞金出發北上。進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後與紅十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併成立以方誌敏爲主席的軍政委員會。

8月7日任弼時和蕭克、王震等率紅六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突圍西征。10月到達黔東革命根據地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會師。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隨後,逐步開創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10月中旬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等原因,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進行戰略轉移即長征。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第一、三、五、八、九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向西突圍,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11月中旬至翌年11月中旬,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六軍團也相繼撤出鄂豫皖、川陝、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10月下旬-12月初中央紅軍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之戰中遭受重大損失。至此,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中央蘇區成立以項英爲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以陳毅爲主任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領導留在南方根據地的紅軍和游擊隊堅持鬥爭。南方游擊戰爭歷時三年,地域範圍包括8省15個地區,有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其間,瞿秋白於1935年在福建長汀被俘犧牲。

12月12日 中共中央負責人在湖南通道舉行緊急會議,多數主張轉兵向西,到敵軍比較薄弱的貴州開闢根據地。

12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舉行會議,正式決定放棄北上湘西的計劃,改向黔北挺進。

1935年

1月上旬 中央紅軍強渡烏江,佔領貴州遵義。

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批評博古、李德的軍事路線錯誤,增選毛澤東爲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並委託張聞天起草決議。會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雲南扎西(今威信)連續召開會議,決定以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審查通過《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並決定加強對中央蘇區和中央分局以及對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隨後,中共中央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以周恩來爲團長,負責軍事行動。

遵義會議實際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月下旬-5月上旬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隨後順利通過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繼續北進。

5月-7月 陝北紅軍在劉志丹指揮下,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使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陝甘革命根據地。

6月中旬中央紅軍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西部的懋功會師。中共中央根據會師後的形勢,確定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隨後,紅軍又翻越多座雪山。8月初,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爲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前敵總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下旬,右路軍經過艱苦行軍,跨過荒無人煙的茫茫草地。

7月25日-8月20日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提出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並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制定國際工人運動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國共產黨內部組織事務。會議選舉出46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其中中國共產黨人爲王明、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秦邦憲、康生當選爲候補委員。會後,季米特洛夫被選爲執委會書記處書記,王明等爲候補書記。11月,林育英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遣,到達陝北安定瓦窯堡,傳達了會議精神和有關指示。

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了《爲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國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在巴黎《救國報》正式發表,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9月9日拒絕執行北上方針的張國燾,命令右路軍政治委員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中共中央遂率右路軍中的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肅迭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張國燾頑固堅持錯誤主張,率領左路軍和右路軍中原紅四方面軍的第四、三十軍南下,並於10月間在四川理番卓木碉另立“中央”。在遭受嚴重損失後,紅四方面軍翌年2月向西康東北部轉移。6月,張國燾宣佈取消其“中央”。

9月中旬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延川永平鎮,勝利結束長征。隨後與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爲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9月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北上到達甘肅西固哈達鋪,改編爲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0月19日,抵達陝北吳起鎮。中央紅軍主力勝利結束長征。11月3日,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爲司令員,毛澤東爲政治委員,下轄紅一軍團(由陝甘支隊改編)、紅十五軍團。

11月10日 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陝北安定瓦窯堡。

11月20日-24日 紅一方面軍在陝西鄜縣直羅鎮地區取得殲敵1個師又1個團的勝利。

12月9日由於日本加緊侵略華北,中國共產黨領導北平學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即一二九運動,並迅速波及全國,形成抗日救國的新高潮。

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會後,毛澤東作報告,系統闡述這一方針。

1936年

2月東北各抗日武裝統編爲東北抗日聯軍。至翌年秋,建立11個軍,共3萬餘人。東北抗日聯軍相繼分編爲第一、二、三路軍,分別由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率領。

2月-7月 爲擴大抗日武裝和根據地,紅一方面軍先後向山西、綏遠等地和陝、甘、寧三省邊界地區發起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

6月下旬-7月初紅二、六軍團長征抵達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合。7月5日,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在中共中央積極爭取和廣大指戰員鬥爭和要求下,張國燾被迫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7月初 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進駐陝北保安。

10月9日 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隆德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會師。至此,紅二、紅四方面軍勝利完成長征,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一部奉中革軍委指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河西部隊稱西路軍,共2.18萬人。西路軍深入河西走廊英勇奮戰,斃傷俘敵約2.5萬人,翌年3月在甘肅北部地區最後失敗。董振堂、孫玉清、陳海松等絕大部分將士犧牲或被俘。餘部繼續艱苦轉戰,李先念等率400餘人進入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中共中央積極組織營救失散和被俘官兵,先後有數千人回到延安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爲時局轉換的樞紐。國共兩黨爲反抗日本侵略實行第二次合作成爲不可抗拒的大勢。

12月 毛澤東撰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7年

1月13日 中共中央機關由陝北保安遷駐延安。

5月2日-14日有蘇區、白區和紅軍代表參加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當時稱蘇區黨代表會議)在延安舉行,提出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和實現抗戰三位一體的任務,強調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性。

5月17日-6月1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白區工作會議,批判“左”傾關門主義錯誤,要求黨在白區工作中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7月7日 日本侵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

盧溝橋事變標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也標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即全國抗戰的開始。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7月-8月 毛澤東撰寫《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實踐論》和《矛盾統一法則》(後改爲《矛盾論》)。

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通過《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文件,闡明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黨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政治主張,指明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的具體道路,確定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會議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爲書記(亦稱主席),朱德、周恩來爲副書記(亦稱副主席)。

8月25日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全軍編制約4.6萬人。隨後,三個師的主力陸續開赴山西抗日前線。9月11日,第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習慣上仍稱八路軍。

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原組建新的領導機關。全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成立(或重新成立)了北方分局、晉察冀分局、太行分局、冀魯豫分局、山東分局、長江沿岸委員會、長江局、東南分局、東南局、中原局、華中局、南方局、南方工委、西南工委、陝甘寧邊區中央局、西北局、晉綏分局。

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以國共合作爲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9月25日林彪、聶榮臻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晉東北取得平型關大捷,殲滅日軍1000餘人。這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敵人的第一個大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9月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府(即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11月至翌年1月曾稱陝甘寧特區政府)。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後方。

9月、10月間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含瓊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爲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隨後部隊編制逐步健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下轄4個支隊,共1萬餘人。

10月-11月國共兩黨軍隊配合在晉北進行忻口戰役。八路軍各部向日軍側後頻頻出擊,截斷敵後方交通線,先後殲敵3000餘人,並夜襲代縣陽明堡日軍飛機場,毀傷敵機24架。

11月八路軍三個師開始逐漸向敵後實行戰略展開。在中共地方組織配合下,至翌年10月,先後創建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

1938年

1月10日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冀西阜平成立。這是全國抗日戰爭中共產黨在敵後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至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爲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1月 八路軍香港辦事處成立,對外稱“粵華公司”,廣泛聯繫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國際力量開展抗日鬥爭。

2月-12月 新四軍開進皖中、皖南、蘇南、豫東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3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至1938年底,全國黨員人數從全國抗戰開始時的4萬多發展到50餘萬。

4月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3萬餘日軍的九路圍攻,殲敵4000餘人,收復18座縣城。

5月下旬-6月上旬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闡明持久抗戰的戰略總方針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爲指導抗戰的軍事理論綱領。

9月29日-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確定黨在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重申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戰。會議基本上糾正王明的右傾錯誤,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全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防禦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僞軍作戰1600餘次,斃傷俘敵5.4萬餘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餘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

廣州淪陷前後,周恩來通過潘漢年等把上海、南京等淪陷區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包括宋慶齡、何香凝、郭沫若、茅盾、柳亞子、蔡元培等先後轉移到廣州、香港。其中部分留在香港,加強了香港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力量。

10月-12月 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團結和領導漢、黎、苗等各族人民建立抗日遊擊隊,開闢了華南敵後戰場。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抗日的民族政策,發展了大量少數民族抗日武裝。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9年

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先後由周恩來、秦邦憲、王若飛、董必武等任書記或代理書記,領導南方國民黨統治區和部分淪陷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和港澳地區)及海外黨組織,以及在此範圍內設立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新華日報》、《羣衆》週刊社等公開機構。在複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下,南方局堅持貫徹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廣泛開展統戰、文化、軍事、羣衆、外事、黨建等各方面工作,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戰時期民主運動的發展,提高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威望,擴大了在世界的影響。

1月17日-2月4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議,通過《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等文件。林伯渠當選爲邊區政府主席。

1月-3月 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主力同冀南軍區部隊一起進行反“掃蕩”作戰,鞏固了冀南抗日根據地。

1月-4月賀龍、關嚮應率八路軍第一二○師主力會合冀中區部隊,連續粉碎日、僞軍多次圍攻,並在河間齊會村殲滅日軍700餘人。

2月爲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抗日根據地軍民相繼掀起大生產運動。翌年12月,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始開進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成爲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

2月-翌年3月國共合作在湖南衡山創辦遊擊幹部訓練班。中共派出葉劍英等30餘名工作人員,先後培訓抗日遊擊幹部3000多人。

3月羅榮桓、陳光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部進入魯西。5月,在泰(安)肥(城)地區取得陸房突圍戰鬥的勝利,斃傷日軍1300餘人。

5月-11月華中新四軍完成向敵後實行戰略展開的任務,先後在皖中廬江東湯池成立江北指揮部、在蘇南溧陽水西村成立江南指揮部,分別由張雲逸、陳毅任指揮。

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爲抗戰兩週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

7月-8月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反擊日軍5萬餘人的大“掃蕩”,殲滅日、僞軍2000餘人。

10月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1941年8月停刊)。全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於1941年5月創辦了機關報《解放日報》(1947年3月停刊)。

同月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的三個法寶,提出“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羣衆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任務,並將這一任務稱爲“偉大的工程”。

10月-12月八路軍晉察冀部隊在第一二○師配合下,粉碎2萬餘日軍對北嶽區的大“掃蕩”,殲敵3600餘人,擊斃日軍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這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指揮官。

11月來華參加抗戰的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大夫在晉察冀邊區唐縣逝世。毛澤東題寫輓詞,並撰寫《學習白求恩》(後改爲《紀念白求恩》)。1942年12月,來華參加抗戰的印度大夫柯棣華在唐縣逝世。毛澤東題寫輓詞。

12月-翌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堅持自衛原則,擊敗頑固派的進攻,並以抗戰大局爲重,主動停止戰鬥,先後同國民黨有關地方當局達成劃定駐區、分區抗戰的協議。

1940年

1月 毛澤東作《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演講(後改爲《新民主主義論》),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理論。

3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指示,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權中,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應各佔三分之一。後概括爲“三三制”。

4月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擬定《關於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7月又擬定《關於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經中央書記處原則批准,成爲抗戰期間指導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6月1日毛澤東會見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延安的陳嘉庚等人。此前,東南亞各國4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於1938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以陳嘉庚爲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

8月20日-翌年1月下旬彭德懷等指揮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交通破襲戰即百團大戰。先後有105個團約20餘萬人參加,僅前3個半月,就作戰1824次,斃傷日、僞軍2.58萬人,俘虜1.8萬餘人。

9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開展敵後大城市工作的通知》。中央成立敵後工作委員會,以周恩來負總責;南方以重慶爲中心,北方以延安爲中心,領導推進敵後城市工作。1944年6月至9月,中央決定成立城市工作委員會和城市工作部,均以彭真爲主任。

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蘇北海安成立,葉挺任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陳毅任副總指揮(在葉挺抵達前代理總指揮)。至年底,新四軍在兩年多的敵後游擊戰中,共對日、僞軍作戰2700多次,斃傷俘敵5.5萬人,在華中建立了皖東、豫皖蘇、皖東北、蘇北等抗日根據地,擴大了蘇南、皖中抗日根據地,溝通了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繫,主力部隊發展到近9萬人,地方武裝和不脫產的地方武裝數十萬人。

1941年

1月上旬皖南事變爆發。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9000餘人在安徽涇縣突遭國民黨軍的包圍襲擊,遭受嚴重損失,軍長葉挺被扣押,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副軍長項英遇害。1月17日,蔣介石誣衊新四軍“叛變”,宣佈取消新四軍番號。中國共產黨採取軍事上嚴守自衛、政治上堅決反擊的方針,得到廣大人民和民主黨派以及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1月25日,新四軍新的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陳毅爲代理軍長,劉少奇爲政治委員。至3月,國民黨頑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擊退。

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的《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正式發表。11月,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通過《陝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精兵簡政決議等,開明紳士李鼎銘被選爲邊區政府副主席。

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9月至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黨的高級幹部開始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從政治路線上分清是非,初步統一中央領導層思想,爲全黨普遍整風作了準備。9月26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爲組長的中央學習研究組,各地成立高級學習組。

6月侵華日軍加緊對抗日根據地特別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蠶食”,敵後抗日根據地進入空前困難時期。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山東和蘇北、蘇中、蘇南等根據地軍民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水上游擊戰等多種武裝鬥爭形式,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有效打擊了敵人。

8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和《關於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決定設立中央調查研究局,收集和研究國內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階級關係各方面情況。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9日,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倡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同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同時對德、意宣戰。翌年1月1日,蘇、美、英、中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2月17日 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克服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

12月-翌年春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領導下,香港、廣東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秘密營救日軍佔領香港時被困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300多人,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胡繩、夏衍、梁漱溟等,連同其他人士共800餘人。

1942年

1月底-2月初中共中央先後發佈《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關於如何執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對減租減息政策及執行辦法做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各抗日根據地普遍開展減租減息。

2月上旬毛澤東先後作《整頓學風黨風文風》(後改爲《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報告,提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整風運動在全黨普遍展開。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中央總學習委員會,毛澤東任主任。

5月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毛澤東發表講話,闡明革命文藝爲人民服務首先是爲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

5月-6月 冀中抗日根據地反擊5萬餘日、僞軍的“掃蕩”,殲敵1萬餘人。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規定抗日根據地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中央代表機關及各級黨委爲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

1943年

3月16日-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通過《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決定毛澤東爲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中央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劉少奇參加中共中央軍委並任軍委副主席。

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解散,中國共產黨隨之解除對共產國際章程、決議所承擔的義務。7月,國民黨頑固派乘共產國際解散之機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掀起抗議鬥爭,並得到國際輿論支持。第三次反共高潮沒有發展爲大規模武裝進犯即被制止。

本年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鬥爭,保衛和擴大根據地,逐步度過嚴重困難局面。八路軍在華北與敵人作戰2.48萬餘次,斃傷日、僞軍13.6萬餘人,俘5萬餘人,爭取僞軍反正、日軍投降6600餘人;新四軍在華中與日、僞軍作戰4500餘次,粉碎敵千人以上“掃蕩”30多次,斃傷俘日、僞軍3.6萬餘人,爭取僞軍反正9300餘人;華南抗日遊擊隊也先後粉碎日軍“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

1944年

3月華中新四軍取得車橋戰役勝利,殲滅日軍460餘人、僞軍480餘人,並解放淮安、寶應以東地區,使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各抗日根據地聯繫起來。

5月11日在豫湘桂戰場國民黨軍隊大潰敗的情況下,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在河南地區組織抗日遊擊隊和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7月至10月,八路軍、新四軍先後建立和擴大豫東、豫中、豫西等抗日根據地,恢復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加強了華中與華北、陝北戰略區的聯繫。

5月21日-翌年4月20日中共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延安召開,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周恩來組成主席團,毛澤東爲主席團主席;決定毛澤東爲中央委員會主席;在全會召開期間由主席團處理黨的日常工作,書記處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職權。全會討論了黨的七大的各項準備工作,並在會議期間由毛澤東、任弼時等主持起草黨的歷史問題決議。

7月-8月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部派遣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多次同觀察組成員談話,全面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堅持敵後抗戰的情況。觀察組部分成員後曾到晉綏、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考察。1947年3月,觀察組撤離延安。

8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外交工作指示》,闡明黨的外交工作的性質、內容和民族立場。全國抗日戰爭後期,黨已經開始“半獨立性的外交”工作。

9月4日 中共中央就東北地區工作發出指示,指出東北工作的開展不但關係未來中國局面至巨,而且已成爲刻不容緩的緊急任務。

9月15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在重慶舉行的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此後,中國共產黨進一步闡明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具體步驟和方法。這一主張在全國各階層引起強烈反響,推動了民主運動的發展。

9月 中共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在陝北安塞燒木炭時犧牲。毛澤東在追悼會上發表後題爲《爲人民服務》的講話。

同月美國政府派赫爾利以總統私人代表身份來華,後任命其爲駐華大使。11月,赫爾利到延安,與中共領導人共同擬定《延安協定草案——中國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定》。協定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聯合軍事委員會等主張,但被蔣介石拒絕。

11月由八路軍第三五九旅主力4000餘人加上中共中央選派到南方工作的幹部共約5000人,組成南下支隊由延安出發,向豫、鄂、湘、粵敵後挺進,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

12月 新四軍第一師主力由蘇中渡江南下,執行向東南敵後發展、控制蘇浙皖邊和發展浙東沿海地區的戰略任務。

本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發起局部反攻,殲滅日、僞軍近20萬人,收復大片國土,解放人口1700多萬。

1945年

春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日武裝繼續進行攻勢作戰,抗日力量和抗日根據地不斷髮展,爲轉入全面反攻、奪取抗戰最後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4月20日中共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內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結論,使全黨對中國民主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一致。整風運動勝利結束。

4月23日-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毛澤東致開幕詞,向大會提交《論聯合政府》書面政治報告並作口頭報告,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發言。大會制定黨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總結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的經驗,概括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大會通過《對於政治報告的決議案》、《關於軍事問題的決議(草案)》等決議。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增加“總綱”部分,闡明瞭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組織原則等以及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動力和特點。大會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爲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爲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8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毛澤東爲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爲副主席。

4月25日-6月26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通過聯合國憲章。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內的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並在憲章上簽字。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政府宣佈對日作戰。9日,蘇聯軍隊進入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10日至11日,朱德總司令連續發佈關於受降和對日展開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向日、僞軍陸續開展了全面反攻。

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無條件投降。

8月下旬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並接受蔣介石邀請,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赴重慶與國民黨代表進行和平談判。

8月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成立。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成立(或重新成立)了晉察冀中央局、冀熱遼分局、冀察熱遼分局、東北局、北滿分局、西滿分局、遼東(南滿)分局、東滿分局、華東局、華中分局、華中工委、山東分局、鄂豫皖中央局、中原局、豫皖蘇分局、華中局、華北局、南方工委、重慶(南方)局、南京局、上海分局、上海局、香港分局、華南分局;西北局、晉綏分局的組織機構繼續保持。

9月2日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號巡洋艦上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10月25日,臺灣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臺北舉行,臺灣結束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爲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在全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對敵作戰12.5萬餘次,消滅日、僞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餘支,各種炮1800餘門。至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共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民兵發展到260萬;領導建立的抗日根據地有19塊,即陝甘寧區、晉察冀區、晉冀豫區、冀魯豫區、晉綏區、山東區、冀熱遼區、蘇北區、蘇中區、蘇浙皖區、淮北區、淮南區、皖江區、浙東區、河南區、鄂豫皖區、湘鄂區、東江區、瓊崖區,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9月19日中共中央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強調全黨全軍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完全控制熱河、察哈爾兩省,發展和控制東北。爲此,先後派出2萬名幹部和11萬部隊挺進東北,包括10名中央委員(其中陳雲、高崗、彭真、張聞天爲政治局委員)、10名中央候補委員。

9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擴兵與編組野戰軍的指示》。通過編組野戰軍或野戰兵團,從組織體制上完成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規定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並確定召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商討和平建國方案。11日,毛澤東等由重慶返回延安。

1946年

1月上旬國民黨政府代表張羣(後爲張治中等)、共產黨代表周恩來和奉命來華“調處”國共爭端的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後曾由吉倫接替)組成“三人會議”,會商解決國內軍事衝突及有關事項。先後就恢復交通、軍隊整編統編、東北停戰等問題反覆磋商,達成部分協議。但由於國民黨沒有和談誠意,“三人會議”難以爲繼,6月下旬之後不再活動。

1月10日 國共雙方代表正式簽訂停戰協定。

1月10日-31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無黨派人士、青年黨代表參加,通過五項協議,限制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獨裁內戰的政策。

4月8日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秦邦憲、王若飛從重慶回延安報告工作,因所乘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遇難。葉挺、鄧發等人同機罹難。

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改變爲“耕者有其田”政策,並指出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各解放區迅速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6月26日 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以約30萬軍隊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新的全面內戰爆發。全國解放戰爭正式開始。

7月20日 中共中央發出《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黨內指示。

8月上旬毛澤東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闡明瞭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從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思想。

10月11日 國民黨軍佔領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

11月21日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會議,決定用“打倒蔣介石”作爲最後解決國內問題的方針。

11月-12月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並通過“憲法”,遭到共產黨、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廣大人民和海外華僑的堅決反對。由於國民黨關閉和談之門,共產黨代表團部分人員撤回延安。

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北平學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很快席捲全國,發展成爲配合解放區戰場的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的鬥爭。

1947年

2月國民黨政府先後通知共產黨駐南京、上海、重慶等地擔任談判聯絡工作的代表全部撤回。3月上旬,共產黨駐上述三地人員分別撤回延安。國共關係完全破裂。

3月13日 蔣介石令胡宗南率25萬軍隊從南、西、北三面進攻陝北解放區。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改爲向陝北、山東的重點進攻。

3月18日、19日,中共中央機關和陝甘寧邊區部隊撤出延安,開始轉戰陝北。

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清澗棗林溝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堅持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以劉少奇爲書記,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4月11日,中共中央決定葉劍英、楊尚昆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大部分機關工作人員轉移到晉西北的臨縣地區,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以葉劍英爲書記,統籌後方工作。

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烏蘭夫爲政府主席。1949年12月改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政府。

5月20日國民黨當局對舉行“反飢餓、反內戰”示威遊行的學生進行鎮壓,在南京、天津造成血案。在共產黨領導和推動下,學生鬥爭進一步發展爲“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席捲60多個大中城市。國民黨統治區人民運動風起雲涌。

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到大別山地區。

7月17日-9月13日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建屏西柏坡村(今屬平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劉少奇主持會議,通過《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熱潮。

7月21日-23日中共中央在陝北靖邊小河村召開擴大會議,着重討論了戰略進攻的部署和解放區土地改革、財政金融工作等問題。毛澤東提出計劃用五年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解決同蔣介石的鬥爭的問題。

秋-翌年底根據全國土地會議關於整黨工作的部署,各解放區採取黨內黨外結合等方法,普遍開展以“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爲基本內容的整黨運動,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獲得很大進步,黨同羣衆的聯繫更加緊密。

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和67條口號,宣佈解放軍即共產黨的基本政策,公開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併發布《關於重行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統一規定全軍實行多年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內容。

12月25日-28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楊家溝村召開擴大會議,通過毛澤東所作書面報告,提出關於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十大軍事原則和沒收官僚資本等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經濟綱領等。

冬-翌年秋解放軍利用戰鬥間隙,從階級教育入手,運用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給予勞動人民之苦)、“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等方法,普遍開展新式整軍運動。

1948年

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部分人員在陝北吳堡川口東渡黃河,與葉劍英、楊尚昆率領的中央後方委員會會合,經晉綏解放區前往晉察冀解放區。4月到達西柏坡村(毛澤東5月到達),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會合。中央工作委員會和中央後方委員會即行撤銷。

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講話,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建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各階層代表人士熱烈響應,通過各種渠道紛紛進入解放區,參與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工作。

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及其領導機構合併,組成華北局(劉少奇兼任第一書記)、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組成華北人民政府。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董必武任主席。

6月 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暨代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翌年8月正式成爲中共中央機關報。

8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首次城市工作會議。9月15日,張聞天完成《關於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其基本思想爲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吸收。

8月-翌年9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香港工委組織護送民主人士北上達20多次,沈鈞儒、李濟深、張瀾、黃炎培、章伯鈞等350多人,加上黨內幹部共1000多人,輾轉到達北平,爲新政協會議的召開提供了重要保證。

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建設500萬解放軍,用五年左右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略任務。

9月12日-11月2日 林彪、羅榮桓率東北野戰軍進行遼瀋戰役,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解放。

至11月,解放軍的總兵力增加到310萬人,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從此,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佔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取得優勢。中國人民革命的軍事形勢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9月16日-24日 華東野戰軍進行濟南戰役,全殲守敵10.4萬餘人,解放濟南。

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健全黨委制的決定,指出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重要制度,要建立健全的黨委會議制度。

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要求團和分區以上各部隊番號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

11月6日-翌年1月10日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以鄧小平爲書記的總前敵委員會,率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解放。

11月29日-翌年1月31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1月10日組成總前敵委員會,林彪爲書記)等率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以及華北、東北軍區地方部隊進行平津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其間,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主力進行的戰略決戰,共殲敵154萬餘人。至此,蔣介石賴以維護其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被基本消滅,解放軍進抵長江,全國處於革命勝利的前夜。

12月30日 毛澤東爲新華社撰寫《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

本年 中共中央連續發出指示,要求在全黨各級組織中建立請示報告制度,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1949年

1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進一步作出關於全軍組織編制、番號的決定: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依次改爲第一、二、三、四野戰軍。本月,華北軍區主力部隊直屬解放軍總部。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的人民武裝,相繼整編爲閩粵贛邊縱隊、粵贛湘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閩浙贛邊縱隊等。其他游擊隊也陸續進行整編。至渡江戰役前夕,南方遊擊部隊包括長期堅持海南島鬥爭的瓊崖縱隊發展到5萬多人。

1月31日-2月7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與抵達西柏坡的聯共(布)代表、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舉行多次會談,闡明中國革命發展形勢、新中國的政權性質及內政外交政策,爭取蘇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和支持。毛澤東在會見米高揚時提出“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另起爐竈”的方針,後又提出“一邊倒”原則,由此奠定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礎。

3月5日-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村召開。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報告,提出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確定革命勝利後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藍圖;規定全國勝利後黨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爲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着重討論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全會特別提醒全黨,在革命勝利後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3月23日 中共中央及所屬機構陸續離開西柏坡及其附近村莊。25日全部遷至北平。

3月-4月 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成立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

4月1日以周恩來爲首的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進行和平談判。經過協商,中共代表團於15日提出《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宣佈4月20日爲最後簽字時間。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解放軍遂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政府“劃江而治”的圖謀破產。

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0日夜至21日,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敵委員會(鄧小平爲書記)指揮的第二、三野戰軍,在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配合下,發起渡江戰役。百萬雄師強渡長江。23日解放南京,延續22年的國民黨統治宣告覆滅。5月27日解放上海。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也於5月橫渡長江,解放武漢三鎮。隨後,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東南、中南、西北、西南各省進軍,至9月底解放大陸大部分國土。

6月30日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系統闡述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提出新中國內政外交的基本政策。

6月-8月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會見聯共(布)領導人斯大林、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米高揚等,向聯共(布)中央通報中國革命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並將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雙方就將來的外交關係、蘇聯對中國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援助等問題交換意見,初步達成部分協議。

7月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成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9月21日-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共662人(中國共產黨正式代表16人、候補代表2人)。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文件。會議決定國都定於北平,北平改名爲北京;紀年採用公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爲國歌;國旗爲紅地五星旗。會議選舉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爲副主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性勝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共同綱領》的通過,標誌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爲政府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爲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爲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爲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爲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爲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爲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進入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中國共產黨成爲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

10月2日 蘇聯政府決定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3日,周恩來覆電表示熱忱歡迎。中蘇正式建交併互派大使。至1951年底,新中國先後與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越南民主共和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瑞典、丹麥、緬甸、瑞士、列支敦士登、芬蘭、巴基斯坦等2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10月9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選舉毛澤東爲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爲副主席。

10月13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召開常委擴大會議,通過建立中國少年兒童隊的決議。1953年8月,中國少年兒童隊改名爲中國少年先鋒隊。

10月2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宣告成立。政務院設政治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和30個部、會、院、署、行。

10月25日 海關總署宣告成立。中國海關從此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民手中。

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中央人民政府內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決定》和《關於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各級政府機關普遍建立黨的組織,加強黨的領導。

同日 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朱德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在北京成立。隨後,海軍、炮兵、裝甲兵、工兵、通信兵、防空軍、鐵道兵、公安軍等軍兵種部隊及領導機構先後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末,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部隊已具備相當規模,完成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

11月21日 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封閉妓院的決議。此後,全國各地也相繼採取行動封閉妓院。

12月2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決定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通過省、市、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地方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先後由各地人民政府召開,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成爲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的一種過渡形式。

12月6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統一辦理留學生及學者回國事宜。從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共有1536名高級知識分子從海外回國參加建設。

12月16日毛澤東抵達莫斯科對蘇聯進行爲期兩個月的訪問。翌年2月14日,中蘇兩國政府全權代表周恩來、維辛斯基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同日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通過《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全國共設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華北6個大行政區。各大區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機關,又是地方政權的最高機關。

12月23日-31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改革舊教育的方針和步驟,確定了發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必須爲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爲工農開門。

12月 人民解放軍進行成都戰役,解放成都。10日,在成都督戰的蔣介石飛往臺灣,從此再未返回大陸。

本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爲449萬名。黨的組織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箇中央局,山東、新疆、內蒙古、華南4箇中央分局,24個省委和17個區黨委,134個市委(內有6箇中共中央直屬市委),218個地(盟)委,2142個縣(旗)委,15494個區委,約20萬個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