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 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近年臺灣鰻魚外銷日本大幅萎縮,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葉信明(右)、執行長汪介甫(左)盼輔導養殖業者提升品質,強化競爭力。
【 撰文╱遊升俯、陳大中 攝影╱潘雲薇 】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爲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佔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着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佔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大概二三十年前,臺灣的鰻魚養殖比日本都還要好,活魚比日本產的好吃。」去年年中甫上任的臺灣區鰻魚基金會董事長、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副所長葉信明說,臺灣鰻業過去的榮景確實反映當時漁民實力,但臺灣鰻魚養殖產量、出口量在1990年代初達到最高峰,隨後便開始被中國產鰻魚追上、漸次取代。
1980年代已有日本商社到中國養鰻,後來也有臺灣業者跑去投資,葉信明說,原本中國活鰻以低價競爭,近年隨着養殖技術進步,現在「他們賣的(活鰻)價格可以比臺灣產的更高。」包括加工鰻和活鰻在內,根據日本養鰻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統計日本鰻魚國內生產及輸入量,近幾年中國產鰻魚在日本市佔率成長到64%,日本本地產佔33%,臺灣產鰻魚則佔2%、3%。
單位:公噸 資料來源╱日本養鰻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
中國產「美洲鰻」搶加工鰻市場 面對競爭臺灣鰻業需結構調整
葉信明表示,中國是企業養殖,供貨穩定且產量大,有專門外銷養鰻場,挑選優質產品出口;國內鰻魚養殖規模小,只能「有多少出多少」。葉信明直言,臺灣鰻魚養殖漁民多爲個體戶,養成鰻魚等魚販收購,缺乏議價能力,在無法計劃性生產、無法估算收益下,也就缺乏投資設備、提升技術的意願及資金,產業結構有待調整。
鰻魚養殖仰賴野外捕撈鰻苗,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又稱白鰻)鰻苗每年自馬裡亞納海溝西側海域隨洋流北上,臺灣得天獨厚可從11月起捕撈鰻苗,在東亞四國中最早。日本養殖者爲了在每年7、8月間的「土用丑日」有鰻魚供應市場需求,必須趕在1月下旬前放苗,因此會以高價向臺灣買苗;近年鰻苗天然資源枯竭,臺灣即使明令鰻苗捕撈期間禁止出口,仍有不少人甘冒風險走私到日本,常導致國內鰻苗入池量減少,苗價攀升。
臺灣養殖鰻魚以日本鰻爲主,除了活鰻外也有在國內加工爲蒲燒鰻,再銷日提供超市或連鎖鰻飯店使用。但中國鰻魚養殖最大宗則爲「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汪介甫指出,近年日本鰻苗每尾約70元上下,美洲鰻苗每尾只要2、30元,成本落差大,近年日本市場使用的加工鰻已幾乎全面改用中國養殖的美洲鰻。
日本鰻與美洲鰻肉質口感有差異,且源於文化堅持,日本活鰻市場不會使用美洲鰻,然而加工鰻片市場則無此矜持。汪介甫表示,臺灣加工的日本鰻產品,在日本銷售價格幾乎與日本國內產品相同,日本加工鰻超市零售價每尾1,900至2,800日圓,「中國產(美洲鰻加工品)一尾大概980到1,100日圓」,佔據低價市場,導致超市以中國及日本的蒲燒鰻片爲最大宗。
資料來源╱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 資料提供╱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