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地產給大股東留下186億元欠條

2019年,中交地產董事長李永前履新時提出了一個銷售目標:2019年衝刺350億,2020年衝刺500億,2023年遠在千億元之上,做到央企前三。

也正是在2019年,中交開啓了擴張模式,在全國四處溢價拿地,擴張的資金,多來源於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集團。

3年過去,中交地產2022年全口徑銷售金額458.82億元,離明年目標還差一半以上,甚至不及2020年的目標額。

雖然銷售上沒做出什麼成績,但中交地產卻花了更多的錢——也正是在2019年,中交開啓了擴張模式,在全國四處溢價拿地。

而支撐中交這種可以不用“以銷定投”行爲的,就是中交地產的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集團。

查閱公開信息可見,2022年全年,大股東中交房地產已經向中交地產提供借款185.88億元;今年前三個月,中交地產又從大股東處借走了48億元,100億的額度已用去接近一半。

中交膨脹的擴張野心,首先體現在土儲上。

從2019年到2021年,中交地產項目數量從55個增加到103個,土地儲備從929萬平方米增加到1788萬平方米。

尤其在2020年,中交地產新增土地建面同比增長了176.9%,土地購置總價款535.8億元,超出年內533億元銷售金額。

四處高溢價拿地,但銷售和結轉目標相對滯後,這導致其現金流狀況日益惡化。

2019年-2021年,中交地產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均爲負值。2020年最爲嚴重,經營現金流淨額爲-187.4億元,同比大跌288.04%。

不過,2022年中交地產現金流層面有所好轉,經營性現金流淨額轉正爲29.35億元,同比增幅165.92%。

主要在於,今年拿地數量減少以及底價拿地等因素,本期支付的土地款價減少,使得經營活動現金流出同比減少55.34%。

但另一方面,由於銷售回款減少,中交經營活動現金流入也同比減少43.58%。

2022年全年,中交地產全口徑銷售回款450.84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23.72%;權益口徑銷售回款291.32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30.47%。

這家有28年曆史的老牌央企,2022年銷售額業績(全口徑)458.82億元,不僅未達到李永前制定的目標,排名甚至還不如近年來像建發、越秀、國貿這類逆勢增長的區域國企。

高速擴張的錢,從哪裡來?

頂着央企的頭銜,中交地產在市場上融資並不難,中票、公司債、ABS、購房尾款保理等花式融資方式,均有涉足。

但還是自家人好開口。

2020年,中交地產開始與中交房地產集團(下稱“地產集團”)簽署年度借款框架合同。2020年,借款額度爲不超過80億元;到了2021-2022年,中交地產把額度提高到了100億元。

在2022年期間,中交地產多次向地產集團追加借款額度。9月份追加借款額度50億元,到了去年12月,中交地產又新增了兩筆借款額度,共計110.6億元。

截至年底,中交地產已經向地產集團借款185.88億元,遠超年初既定的借款額度。

簽訂借款的理由相近,均是爲應對市場激烈的競爭,在土地、資金等方面做好準備。

上述借款利率在7%-10%之間,高於其公開發行債券(3.52%-4.99%),以及銀行借款利率(3.8%-6.5%)。

中交地產2022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通過關聯方借款的利息已經達到3316萬元,遠高於非關聯方約47萬元借款利息。

但勝在簡單方便,這樣的錢藉着也容易上癮。

其實,大手筆借錢求規模後,中交地產負債規模不斷攀升,早就成了央企中罕見的“三道紅線”全踩房企。

截至2022年底,中交地產“三道紅線”指標仍超過閾值。其中,賬面現金及等價物爲86.8億元,短期借款爲8.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達177.5億元,債務壓力依然不小。

背靠大樹的中交,一心想着做大做強。銷售未達標之時,中交又把視線轉向了代建。

從綠城出來的李永前,早在履新之初就表示要“輕重資產”雙向發力。2020年,中交地產設立了【中交房地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作爲代建業務平臺。

去年,紓困類代建愈受青睞,中交也加快了佈局的腳步:

上半年,中交地產招賢納士,世茂原副總裁劉輝跳槽到中交擔任代建板塊總經理。

下半年,中交與同是央企的信達地產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操盤項目建設。

有分析認爲,中交希望藉着更少的資源和投入,來繼續實現規模爬升,主業造血能力有限,就要多幾條腿跑步。

但目前,中交地產代建業務在自家營收中仍然沒什麼存在感,2020年-2022年,房地產業務穩佔營收99%,代建業務收入佔比不足1%。

2020-2022年,其代建業務簽約金額分別爲8.38億元、10.24億元、13.63億元;同是“中交系”的規模代建商綠城管理,2022年合約銷售額已超875億元。

從去年開始,更多房企希望在代建賽道分一杯羹。羽翼尚未豐滿的中交管理,除了要面臨同門強大競爭,還要面對衆多旭輝、世茂、華夏幸福等衆多老牌地產商背景房企的壓力。

有分析師坦言,中交做代建的天然優勢是央企品牌,且不缺錢。像政府和AMC機構的紓困代建業務,多數會考慮國央企來幫忙。

當完成保交付任務後,僅靠央企這個頭銜,增長空間有多大?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