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春節將至,脫貧羣衆的生產生活讓人牽掛。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脫貧人口的務工就業規模超過3300萬人,不僅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而且連續4年超過3000萬人。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要慎終如始,確保平穩有序過渡。

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彪炳史冊,廣受國際社會讚譽。進入過渡期以來,各地有效落實幫扶政策,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羣衆的日子越過越好。但也要看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仍面臨一些挑戰。一是極端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增加,易對農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二是部分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會對生產相關產品的脫貧戶增收造成影響。三是脫貧地區的底子依然薄,有的幫扶產業缺乏競爭力。挑戰之下,總會有農戶遭受風險,難免出現零星散發的返貧致貧因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因此,既要重視防範整村整鄉規模性返貧致貧的風險,更要緊盯每個監測對象、每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個體,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做到動態消除風險。實現這一目標,要在農民增收的大視角下,用好政策和市場手段,通過產業拉動、就業帶動,拓寬脫貧羣衆增收渠道。

產業拉動。在脫貧攻堅階段,產業扶貧是最有效的辦法。彼時,許多貧困地區經濟雖相對落後,卻擁有豐富自然資源,通過產業扶貧,一批特色產業初具規模,有的成爲當地支柱產業。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階段,產業發展過程也是挖掘潛力的過程。如今,很多幫扶產業做大做強、形成品牌,也有的基礎不牢仍要加力支持,有的受市場波動等影響難以爲繼。產業發展分化成因多樣,要因地制宜分析、“一業一策”扶持。對長期低效閒置產業,不能不理舊賬,也不能盲目輸血,可果斷調整優化。

就業帶動。對農民整體而言,工資性收入已連續多年超過經營性收入,成爲最大的收入來源。對脫貧羣衆來說,穩住就業就穩住了一家人的希望。就業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去年以來,各地千方百計幫助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發揮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賑等渠道吸納就業的作用。就業也與個體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密切相關。要加大鄉村工匠和脫貧地區勞務品牌培育,提高脫貧羣衆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培育更多技術型農民工。

找準產業和就業結合點,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產業是就業的保障,就業是產業的支撐,兩者相輔相成,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皆是如此。對有進城務工意願的農民來說,應優先解決就業信息不對稱、就業形態不豐富等問題;對願意留鄉返鄉的農民來說,地方要加大支農力度,發展鄉村二三產業,豐富縣域經濟業態,幫助其就地就近增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要把增加脫貧羣衆收入作爲主攻方向,推動力量和資源向發展產業和擴大就業傾斜,增強產業造血功能,提升就業穩定程度,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