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止跌企穩”?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這幾天,很多人在關注,中美領導人舊金山會晤。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自2017年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特朗普會晤之後第一次正式訪美。換句話來說,貿易戰之後,兩國元首再沒在美國本土會面。

這些年來,中美關係緊張,衝突分歧不少,形勢越來越微妙,這種關係怎麼扭轉過來?這次元首會晤之後,中美關係能否止跌企穩、持續改善?

本文從兩國的現實出發探討中美關係走向。

本文邏輯

一、破冰西雅圖

二、重返巴厘島

三、通往舊金山

01

破冰西雅圖

這次兩國領導人舊金山會晤,讓很多人聯想到30年前的西雅圖“破冰之旅”。

30年前,就是1993年,也是11月,也是美國西海岸,也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當時中國領導人跟美國總統克林頓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會晤。

這兩次會晤的背景還有點相似。當時,中美關係進入了建交以來的冰點,兩國已經有4年多沒有正式的外交往來,而且美國還對中國實施了制裁,取消了對華最惠國待遇,還出現了銀河號事件,兩國矛盾比較尖銳。

當時中國和美國都有強烈的對抗情緒,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領導人毅然赴西雅圖,目標是“把與美國的關係全面恢復到1989年之前的水平”。結果,這次西雅圖之旅打破了堅冰,“搞定”了克林頓。怎麼“搞定”的?

先到舊金山與美國工商業人士聚餐,這場晚宴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招商大會。面對美國700多位工商界大佬,中國領導人展示了中國積極開放的形象和前景。他說:“我確信,美國工商界具有強大的實力和豐富的經驗,不會讓機會從自己手指縫間溜走”。

接着,他來到波音飛機的埃弗雷特工廠,稱讚這個飛機制造業的巨人是推動中美關係改善的先行者;還對波音工人說,中國是波音全球最大的客戶,選擇支持中國是正確的選擇。到目前爲止,中國已經承諾購買或租用234架波音飛機,價值90億美元。從此之後,波音公司成爲了中美關係的晴雨表,每當兩國關係出現波折時,波音飛機貿易總能夠把關係拉回到正常軌道。

與克林頓會談

然後,他還特意訪問了波音公司裝配工奎勒斯家,這在當時來說是極爲罕見的。他不時地用英語跟他們一家交流,送給了主人的女兒一個玩具大熊貓,對方回贈了一副自己畫的畫。他說,我要把它送給我的孫女,她喜歡畫畫。隨後從口袋裡掏出他孫子孫女的照片,自豪地給屋裡的人傳看。臨走前,他還給這家人贈送了一副貓咪刺繡,作爲即將到來的感恩節的禮物。

一切鋪墊好後,接着就是正式會談。在西雅圖的會場上,兩國的官員分列兩排,氣氛嚴肅冷淡,克林頓“陰沉而呆板”。當時,美國國會負責對華工作小組組長佩洛西極力主張克林頓和中國領導人見面時,“不要過於熱情地微笑或打招呼”【1】。

畢竟,這麼多年沒有正式打交道,說話也不知道從哪裡說起。而且,當時雙方都迫於形勢與壓力,開場免不了相互指責的話語。中方發言15分鐘,照本宣讀,措辭強硬,簡直像給對方上課。克林頓生硬迴應。

就在整個訪問氣氛到了冰點的時候,中國領導人巧妙地“解凍”。他拿出一份禮物,上海生產的薩克斯,送給克林頓。據說這一插曲還是一場翻譯誤會引起的。起因是中國翻譯不經意間聽到克林頓對自己的助手說了一句玩笑話:“我應該把我的薩克斯管隨身帶來,來這兒練練。”克林頓的原意可能是感覺氣氛太壓抑。翻譯沒有搞清楚本意,跟領導人說:“克林頓先生說他想用薩克斯管爲您吹奏一曲”。之後就有了贈送薩克斯插曲。中國領導人還說,自己可以拉二胡,和克林頓來一段中美的二重奏。你看,這就是外交才華。

在會談結束後的記者會上,克林頓也順手推舟,謹慎地釋放了積極信號:“我想我們已經開始對話了。”當時,克林頓內閣其實有分歧的,一派是支持對華接觸,另一派是堅持對華打壓。克林頓採取了折衷政策,一邊對中國接觸,另一邊不斷地試探,製造了一些外交衝突。但是,中國領導人務實地化解了這些衝突。

西雅圖之旅是非常成功的,他打破了美國政府和企業家對中國信任的疑慮,開啓了溝通與信任的大門。此後,中美關係雖然有些磕磕碰碰,但持續改善,尤其是商業合作迅速發展,美國杜邦、沃爾瑪等跨國公司在西雅圖破冰後大舉進入中國投資。2001年“9·11事件”後,中國加入了WTO,在中國已經佈局好的美國跨國公司開足馬力大規模生產和出口。

回到當下。這些年,中美兩國衝突不斷,關係進入低潮期,也需要一次破冰之旅。今年,中美都有改善關係的需求,兩國政府對這次會晤非常重視,之前做了很多鋪墊。國務卿布林肯、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財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加州州長扭森等美國政要訪問中國。同時,中國外交部長訪美,與拜登、布林肯、沙利文分別會談。這是時隔7年中國外長第一次正式訪美。還有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訪美,跟美國財長耶倫會談累計10個小時。同時,官媒也在努力地營造積極的氣氛。這些鋪墊促成了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

爲何今年兩國政府有希望改善關係?

中國方面一直希望兩國關係儘快“止跌企穩”。不希望兩國關係不斷地惡化,擊穿彼此的底線,希望從無人駕駛轉化到人工接管,劃定好各自的邊界,把衝突和分歧控制在邊界範圍內,避免各種不確定事件的發生。

美國方面則複雜一些。拜登上臺這兩年,內政外交主要是滿足左派的訴求,左派中的布林肯、戴琪對華態度、政策都比較強硬。今年中國疫情政策放開後,美國跨國公司要求拜登政府改善對華關係,維護他們在華利益。拜登政府啓用代表美國跨國公司利益的建制派來跟中國改善關係,建制派代表主要是財長耶倫。進入下半年,拜登和民主黨要爲明年的大選籌集資金,他們的金主主要是跨國公司,主要是華爾街金融巨頭、硅谷的科技巨頭。這一階段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拜登試圖獲取跨國公司對他更多的支持。

那麼,這次舊金山會晤到底談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成果呢?

02

重返巴厘島

有人說會談到俄烏戰爭、哈以衝突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問題,恢復兩國軍事溝通的問題,還有技術制裁、關稅和經貿問題,芬太尼、人工智能問題,能源和氣候合作問題。另外,將安排一場與美國商業界人士的晚宴,還可能採購一批波音飛機,激活這個“晴雨表”。

其實,能談的問題七七八八都落實了,談不下來的基本也不會上會。那麼,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那就是管控風險。這是中方最核心的需求,也是符合美方的戰略訴求。

中國方面希望兩國劃定邊界,把衝突和分歧管控在邊界範圍內。中國官媒的宣傳是“重返巴厘島,通往舊金山”。什麼意思?就是“把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真正落到實處”。當時的重要共識是什麼?

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印尼巴厘島進行會晤,中國強調爲兩國關係設立護欄(guardrails),明確競爭的底線和規則以避免中美滑向衝突。這次會上,兩國達成了這方面的共識,拜登還做出了11項承諾,概括起來是六個“不”和五個“無意”。

六個“不”就是:華盛頓將不會試圖改變中國體制,不對中國發起所謂的“新冷戰”,不通過強化盟友關係來對抗中國,不支持“臺獨”勢力,不支持“分裂”大陸和臺灣,不尋求“以臺製華”。

五個“無意”就是:美國無意同中國爆發衝突,無意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同中國“脫鉤”,無意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無意在國際上圍堵中國。

中國官方認爲,六個“不”和五個“無意”的承諾,是中美交往的前提、底線、目標。但是,批評拜登內閣在過去一年來沒有徹底落實這十一項承諾。而這次舊金山會議,最核心的議題,可能是落實拜登十一項承諾,還可能將其寫進文件裡。

這是中國方面最核心的需求。對中國方面來說,徹底落實這十一項承諾,就相當於爲兩國關係劃定了底線,可以有效地把兩國的衝突和分歧控制在這些底線範圍之內,如此兩國關係才能止跌企穩,才能迴歸正常軌道,各項外交、經貿、技術和民間接觸才能繼續推進。

如果是這樣的話,中美關係能否像30年前一樣破冰,然後持續改善?

其實,見面會談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至少說明彼此願意改善關係。假如舊金山會晤達成了上述分析的風險管控成果,它的影響可能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兩國在一定範圍內管控住衝突和分歧,關係在一段時間得以穩定和改善。這就是從無人駕駛到人工接管。

尤其在今年11月到明年下半年大選開跑之前,中美關係可能是一個難得的緩和期,二者在一些敏感領域選擇迴避正面衝突,軍事、經濟、技術、氣候等交往可能在舊金山會晤之後推進。同時,中國跟歐洲、澳洲、日韓的關係也可能好轉一些。另外,在華美國跨國公司焦慮會降低一些。

第二,如果拜登政府的承諾落實到文件上,也就意味着兩國承認彼此的關係進入到一定範圍內的競爭層面,也就是有底線的競爭關係。這標誌着中美關係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這跟過去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在小布什、奧巴馬時期,美國並未將中國視爲競爭對手,對華戰略上總體是經濟上合作,政治上按下不表。特朗普時期,美國的選民意志發生了改變,特朗普對華貿易戰已實際上與中國競爭。拜登繼承了特朗普對華戰略,表述也更加清晰。

美國對華戰略是什麼?

拜登最初提出的對華戰略是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後來調整爲投資、結盟、競爭“三點論”。不論是三分法還是三點論,唯一不變的是競爭。拜登簽署的一系列文件,國會通過對一些議案,在政治、軍事、經濟、技術等領域同中國全面競爭。

怎麼理解這種競爭關係?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層面:不尋求與中國衝突,希望中美關係穩定,但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對改善關係抱有過度期待。

第二層面:跟中國保持長期競爭、戰略競爭態勢。

第三層面:爲了確保能夠在競爭中勝出,可以在政治、經濟等方面付出一定的代價。

所以,與中國達成管控風險的協議,也符合美國對華戰略,即總體上與對華競爭關係的定位一致,細節上滿足第一個層面的競爭關係。

這種競爭關係的定位,在美國朝野,不論是白宮還是國會,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基本是一個共識。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說:“我在2022年2月以後四次訪問美國時都發現,儘管發生了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挑戰,儘管美國政界在對華政策方面意見紛呈,但對於將中國定位爲主要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這一點,美方朝野和各界卻鮮有爭議。【2】”

所以,美國對中國的關係,在戰略上不會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會根據不同時機、不同派別的訴求而調整。

很多人都在關注,美國明年大選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如果拜登連任,抑或是特朗普、共和黨人執政,對華策略將如何調整?中美關係怎麼走?

03

通往舊金山

這次舊金山會晤將是歷史性的,中美關係的定位將發生新的變化,這種新的關係定位可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未來這段時間內,戰略上一旦穩定下來,美國不同黨派對華關係上主要在策略上進行調整。

美國是一種競爭性政治,兩黨、兩院對同一個政治議題常常難以達成共識。對華競爭關係,美國左右派均達成共識,只有建制派不以爲然。建制派代表美國跨國公司的利益,過去中美關係和貿易是建制派的重要政績。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建制派在美國迅速倒臺。特朗普時期,建制派同時失去了白宮和國會,左右派崛起。左右派的意識形態跟建制派不同,在華利益要比建制派少得多,他們改變了過去跟中國的關係。2019年,特朗普謀求連任,拜登聯合左派和建制派擊敗了特朗普。

很多人可能認爲,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比特朗普更極端。這觀點並不準確。其實,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充滿不確定性,無法推測如果當時特朗普連任,這三年中美關係會發生什麼。相反,拜登的對華政策是容易預期的。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是建制派出身,他曾經是美方推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主要外交官員之一。

拜登政府內閣主要由左派和建制派組成,過去兩年半,對華政策主要是左派主導;舊金山會晤後到明年上半年,應該是建制派主導。明年下半年,美國大選開跑,對華關係將成爲兩黨競爭的主要議題之一,中美關係將階段性下行。

明年大選拜登連任,還是特朗普或其它共和黨人勝出,將決定着未來四年對華的策略。

拜登上任近三年,美國經歷了世紀疫情、歷史性大失業、全球供應鏈中斷、阿富汗撤軍、俄烏戰爭、歷史性大通脹、哈以戰爭,拜登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內外政策加以應對。拜登老道的操作贏得了許多支持者的稱讚,在烏克蘭問題上和給普通家庭發放紓困基金上加分不少,這有助於其連任。

但是,如今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基本盤非常穩固,不易爭搶鐵桿選民,總統歸屬取決於幾個搖擺州。而搖擺州的選民也非常理性,他們善於利用兩黨博弈來爭取最大的利益,不排除在下次大選中傾向於共和黨以加大兩黨競爭烈度。

假如拜登或民主黨勝出,其支持者應該還是左派和建制派,那麼對華戰略和策略都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拜登對華策略很清晰:一是不尋求與中國起衝突;二是在敏感地緣政治和部分核心技術領域加以抑制;三是減少對中國的經貿依賴,逐步穩定地推動產業轉移與迴流。

拜登曾在2001年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他是促成中國入世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跟中國外交打交道的時間很長,促進了美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這是其作爲建制派的政績之一。但是,如今中美關係發生了變化,如何保障美國跨國公司的利益?拜登的思路是幫助美國跨國公司找替代性的投資基地和消費市場。拜登推動印太框架,旨在爲美國跨國公司鋪路,這也是對跨國公司的一個交代。

如果特朗普或共和黨人執政,不確定性要大很多。特朗普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他的存在價值就是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打破過去建制派建立的那套秩序。這一點,他在任時已經做到了。在過去三年,民主黨在聯合歐洲日韓對付俄羅斯上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績效。這是給共和黨帶來巨大的壓力,不排除共和黨渴求並試圖謀求同等量級的外部政治業績。

可能很多人只是看到美國兩黨、不同政治派別在對華議題上的利益鬥爭,但是並未意識到,美國競爭性政治正在促進一個共同的趨勢:不再僅僅以經濟利益來考量他國關係,力促融合政治安全、意識形態的更高水平的全球化治理秩序。

不過,中美關係的主動權還是在中方。30年前,美國對與中國關係的定位,不只是競爭,達到遏制、打壓和封鎖程度,但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還是展現出了自己的外交才華,更重要的是用實際的改革與開放行動,推動了兩國關係的進步。

1997年當時中國領導人再次訪美。在夏威夷晚宴上,他笑容燦爛、自信滿滿,發表了一段祝酒詞: “爲了使得我們今天晚上的這個環境更加的輕鬆一點,我回憶起曾經在1945年、46年的大學年代,經常我們喜歡玩兒Hawaii guitar,經常彈奏的《Aloha ’Oe》這個歌曲。在我祝酒之前,我去彈一曲《Aloha ’Oe》這個guitar,請州長夫人演唱!” 接着,他輕鬆地拿起夏威夷六絃琴彈了起來,伴隨着州長夫人的歌聲,贏得來賓掌聲陣陣【3】。

第二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而來,他指出:“中國的改革現在已進入‘攻堅’階段”。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累計廢除、修改的法律和政策條款超過十萬之巨。

美國學者、私人投資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曾寫過一本書,叫《他改變了中國》。這個書名有兩層含義,另一層含義是他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他開放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改革的行動,世界對中國的認識,自然也就改變了中國。

在中美外交活動上,很多人喜歡看誰在場面上佔上風,實際上自信與務實才能贏得尊重、才能改變國運。上述講到的美國力促的更高水平的全球化治理秩序,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本路徑其實是一致的。

只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自己就能夠解決中美關係問題,這個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通往舊金山之路,表面上是向外發力的外交之路,實際上應該是向內用力的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他改變了中國,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著,談崢、於海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2 月;

【2】中美關係能走向穩定嗎?王緝思,中美聚焦,2023年11月;

【3】訪美,1997,印閒生,江寧知府2022,2023年11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