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關於兩岸統一走勢的觀察與分析(王英津)

可以想像,一旦兩岸在臺海地區引發戰爭,作爲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勢必會成爲交戰雙方,作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也極有可能會參與其中,甚至不排除周邊其他國家間接介入的可能性。(圖/達志影像)

隨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日益臨近,兩岸統一問題受到空前關注和熱議,尤其是關於中國何時會解決臺灣問題,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還有多大,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美國是否會介入,中美之間因臺灣問題而引發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中國該如何應對美國的可能介入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試圖通過系統梳理一年來大陸官方相關文件和領導人相關講話,概括出大陸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策略變化,並在此基礎上作出個人的觀察、分析和研判。

一、兩岸統一截至時間的塵埃落定

從大陸官方的政治文件看,1979年以來,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和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會論及國家統一問題,人們對此習以爲常。然而,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後的情況卻有些不同,國家統一問題成爲了熱議問題。

早在大會召開前的2017年6月,兩岸各界就開始關注中共十九大報告會如何論述涉臺部分,其中的焦點問題是:中共十九大報告將如何呈現兩岸統一問題。如上所述,1979年以來我們黨的歷次大會報告和歷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要論及兩岸統一問題,爲何到了中共十九大時該問題才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呢?很顯然,人們判斷將載入中共十九大報告的相關內容或許與以往大會的相關內容會有所不同。

衆所周知,之前的相關內容多是政治宣示,側重表明大陸實現兩岸統一的立場和態度,而對於中共十九大報告的相關內容,人們關注的焦點爲「是否會將國家統一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或者是否會出臺「統一時間表」。2017年10月18日,令人翹首以待的中共十九大報告終於公諸於衆,其在該問題上的表述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按常理,中共十九大報告既然已作出相關論述,那麼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應該會到此爲止,但事實表明,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並沒有隨着中共十九大的落幕而停止。大會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相關各界在這一問題上仍爭論不休,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國家統一必須在民族復興之前得以實現,所以必須要在2050年之前實現兩岸統一。

第二種觀點認爲,國家統一可以在民族復興之後實現,「必然要求」並不必然意味着國家統一要在民族復興之前實現。

第三種觀點認爲,雖然實現民族復興前一定要完成國家統一,但不可急躁冒進,俟將來條件完全成熟時,再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其實,這種觀點可以併入到第一種觀點之中。

上述爭論給大陸對臺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擾。倘若紛爭繼續下去,不利於穩定臺灣社會的民心,進而會影響大陸對臺工作的大局。面對相關各界的爭論,大陸涉臺主管部門——國臺辦只好出面聲稱:不要將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兩者簡單掛鉤。其實,國臺辦的這一表述仍沒有正面就兩者關係作出具體闡述,而是採取迂迴策略,對相關各界的爭論作了模糊性迴應,其目的在於「平息爭論」、「滅火」,而不在於「給出答案」,事實上當時國臺辦既不便也很難給出具體答案。

後來對這一問題作出進一步明確回答的是,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終結。」此表述的意涵可謂簡潔明瞭,換言之,中華民族復興之日,就是兩岸未統一狀態結束之時,國家統一問題的完成時間不會晚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截至時間,也就是2050年。至此,解決臺灣問題的截至時間已經明確劃定,這就是所謂的「沒有具體統一時程但有截至時間的時間表」。於是,圍繞着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孰先孰後的爭論從此劃上了句號。

這裡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中共十九大之前所經歷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兩岸各界從未過多關注所謂「時間表」問題,而爲何單單到了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後纔對此持續熱議和反覆討論?筆者認爲,該問題在此時此刻被提出和討論,這本身就表明,兩岸統一問題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大陸初步具備瞭解決臺灣問題的實力、能力和民意基礎。不僅大陸各界這樣認爲,而且臺灣方面也這樣認爲,否則,兩岸不會在這時提出該問題並反覆熱議。

需要進一步指出,從當前情勢來看,大陸無須急於對未來兩岸統一的時間表去作具體描畫,因爲這裡面充滿了諸多不確定因素。況且,解決臺灣問題也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過程,甚至可能會瞬息萬變,過於細化,反而自捆手腳。但是,大家也不難意識到,解決臺灣問題雖不會太急,但也絕不會再拖太久。

二、大陸關於推進兩岸統一問題的表述變化及其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1•2」講話後,儘管大陸仍聲稱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使用「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頻次明顯增多。尤其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中美對抗加劇,國際局勢複雜多變,香港反對派、「臺獨勢力與美國相互勾連牽制中國發展,加之疫情蔓延的影響,都促使大陸開始對如何推進國家統一問題去做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相關涉臺表述發生了新變化。最明顯的是對國家統一的表述從「祖國和平統一」變爲「祖國統一」,這在近一年來的相關論述中均有體現:一是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首次將「促進和平統一」改爲「促進統一」;二是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的相關涉臺表述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三是國臺辦主任劉結一與海協會會長張志軍2021年元旦賀詞的提法均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與2020年賀詞中的「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相比,「統一」前面少了「和平」二字;四是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2021年1月17-18日出席中央對臺工作會議時發表講話中的表述是「積極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統一」前面也取消了「和平」二字;五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表述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六是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在論及國家統一問題時的表述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七是李克強總理在2021年「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的表述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八是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在2021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的表述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及祖國統一」。

關於以上表述上的變化,是大陸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和島內「臺獨」活動不斷加劇的情勢下爲推進國家統一進程而作出的策略調整,這將使大陸對臺工作更加主動從容,但也讓外界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猜測。如果說,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將「祖國和平統一」改爲「祖國統一」,可以解釋爲是當時疫情期間大陸「兩會」時間變短、報告篇幅壓縮所致,且開頭一句「我們要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已涵蓋「和平統一」的內容,那麼,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汪洋主席在2021中央對臺灣工作會議上講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則無需有篇幅壓縮的問題,卻爲何仍如此表述?並且,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除了2020年、2021年兩個政府工作報告之外,上述其他文件和講話均未用「我們要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這句話作爲統領。據此,外界有人推斷,近一年來大陸關於兩岸統一方式的新表述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隨意的,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第二,關於國防軍隊建設的表述也發生了新變化。近一年以來,官方文件和發言中涉及到國防和軍隊建設時關於加強練兵備戰的表述較以前出現頻率更高。一是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的表述是: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二是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軍隊建設的表述是: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統籌應對各方向各領域安全風險,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是2021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心意圖,聚焦實現建軍100年奮鬥目標,緊緊圍繞我軍建設「十四五」規劃佈局謀劃和推進工作;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主動性,把我軍建設年度計劃安排的各項工作往前趕、往實裡抓,確保早日落地見效;當前安全形勢不穩定性較大,全軍要統籌好建設和備戰的關係,做好隨時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四是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在2021年「兩會」期間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會議時指出,要認清機遇與挑戰,強化責任與擔當;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紮實抓好練兵備戰。由上可見,加強練兵備戰成爲今年乃至今後幾年大陸軍隊建設的重點任務

對於大陸在推進兩岸統一問題上的表述變化,該作如何分析呢?筆者認爲,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從「祖國和平統一」到「祖國統一」所暗含的意蘊。對於表述調整的背後原因,儘管大陸官方沒有直接說明,但我們結合當前大陸所面臨的國際局勢和臺海局勢,不難作出如下推斷和分析:其一,從「反獨」的角度看,目前島內「臺獨」活動空前猖獗,美國打「臺灣牌」的頻次和力度不斷增加,極有可能觸碰《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第一款和第二款所規定的採取非和平方式的情形,大陸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和危險性後,進一步強化練兵備戰,以便隨時應對不測事變的發生。其二,從促統的角度看,大陸開始思考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甚至認爲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喪失,日益逼近《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第三款規定的採取非和平方式的底線。一旦大陸認定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就會依該法定條款採用非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雖然幾十年來大陸一直強調「祖國和平統一」,但當其真正將國家統一問題提上日程、認真思考如何加以解決時,很快就發現和平統一面臨着空前的阻力,尤其美國插手臺灣問題增大了兩岸和平統一的難度,促使大陸不得不加緊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一旦出現萬不得已的情形,就只能啓動《反分裂國家法》以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在這樣的情勢下,大陸在推進國家統一問題的表述上作出上述調整,也就勢所必然。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表述上的變化並不意味着大陸改變了既有的和平統一政策,今後仍會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第二,「練兵備戰」所暗含的意蘊。這裡有兩個問題必須釐清:一是爲何要在此時強調練兵備戰,二是練兵備戰的指向是誰。首先,就第一個問題來說,大陸練兵備戰是基於當前美國打「臺灣牌」和「臺獨」日益猖獗的嚴峻情勢。最近美國智庫機構「外交關係協會」發佈的報告,將臺海列爲2021年容易爆發熱戰風險的重要地區之一。今年3月10日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戴維森(PhilipS.Davidson)在衆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大陸正加速挑戰美國領導地位,而臺灣是大陸實現野心的目標之一,預期或在6年內進攻臺灣。我們暫且不論這些美國人士做出此種判斷的具體依據是什麼,但這些判斷無疑能表明,臺灣問題已成爲當前備受全球關注的重要熱點之一。

其次,就第二個問題來說,練兵備戰的指向是美國和「臺獨」勢力。原因如下:其一,即便對象是美國,一旦中美之間發生戰爭,中國也會順勢解決臺灣問題,不可能將臺灣問題繼續擱置,留待以後找機會另行解決。事實上,目前大陸具備了一併解決問題的實力和能力,只是次序安排和時機選擇的問題。其二,即便對象是「臺獨」勢力,一旦兩岸開戰,美國也必定會干預,所以我們在謀劃解決臺灣問題時必須要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這一對手考慮在內。因此說,我們的交戰對手不論是美國還是「臺獨」勢力,美臺聯手對抗大陸的統一的情況是不難推斷出來的,甚至也不能排除日本參與干涉的可能性。爲此,大陸要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

從性質上來說,大陸採取非和平手段是爲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具有正當性,正如義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所說:「對於必需戰爭的人們,戰爭是正義的;當除了拿起武器以外就毫無希望的時候,武器是神聖的。」固然,用和平方式解決一國內部或國家間的爭端是首要選擇,然而,把武力方式作爲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後保留手段也歷來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

三、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最後攻堅戰

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民族復興偉大工程中,有許多子工程,國家統一即爲其中的子工程之一,該工程與其他工程之間雖有先後、緩急之分,但毫無疑問,國家統一事業始終是民族復興偉業中的核心部分。正因如此,國家統一事業雖被置於民族復興偉業的後端,但仍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極爲重要的一場攻堅戰。

第一,從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三步走」來看,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是「最後一步」。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中國的初步統一;改革開放後,香港、澳門相繼迴歸,實現了中國的進一步統一;在新時代,必將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藉用大陸官方的話說,就是「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目前大陸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但卻一直未能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大陸方面始終無法釋懷的重大「心結」。下一步,大陸將加速推進國家統一進程,集中力量解決這一「心結」也就成爲時代的要求。

第二,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三大歷史任務來看,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是「最後一項任務」。回顧歷史,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是黨和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進入新世紀後,它又成爲黨和政府在21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目前其他兩大任務已基本實現,即便尚未完全實現,但只要按照既定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向前發展,二者的完全實現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唯有國家統一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解決。

第三,臺灣問題給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造成了巨大傷害。70多年來,臺灣問題不僅造成兩岸間的巨大內耗,而且成爲外部勢力牽制中國發展的籌碼,這給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造成了巨大傷害,並嚴重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隨着時間的推移,臺灣問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牽制會越來越大。屆時如果大陸方面不及時解決臺灣問題,就難以實現世界強國的奮鬥目標。在此情形下,解決臺灣問題將成爲擺在大陸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務。

第四,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是大陸14億人民的心之所向、民意所歸,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近些年來,大陸民衆對「臺獨」越來越沒有耐心,武統聲浪十分高漲,呼籲中央提出「統一時間表」。不久的將來,一旦中國的GDP超越美國,大陸民衆的心態想必會發生更爲複雜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兩岸問題上就是大陸人民對國家統一的期待和呼聲會更加強烈,對過去能夠容忍的事情變得難以容忍、能等待的事情變得迫不及待。

第五,臺灣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報告就指出:「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2013年10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提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重申了上述表述。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從現實的視角看,臺灣問題作爲中國內戰產生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確實到了一個需要兩岸雙方客觀面對並認真加以解決的時候。

四、臺灣當局「倚美謀獨」將加速兩岸統一進程

面對大陸的促統喊話與協商倡議,以及針對「臺獨」的練兵備戰,臺灣當局選擇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究竟是聽不懂,還是揣着明白裝糊塗?答案顯然是後者。事實上,臺灣當局比誰都清楚兩岸政治對立的癥結所在,但他們既不願意也不敢面對這一現實。因爲一旦讓島內民衆知曉因「臺獨」而引致的臺海風險,就會搞得人心惶惶,進而導致社會不穩定,這樣不利於他們執政。於是臺灣當局就採取鴕鳥政策,「走夜路吹口哨」,向臺灣民衆不斷宣誓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煽動民衆對大陸的敵意,拒絕統一,以此來維持政權穩固和社會穩定。

臺灣社會的主要政治人物,更不敢直面兩岸統一這一敏感問題,一旦有所觸及,就很容易被競選對手給扣上「懼共」「降共」「賣臺」的「紅帽子」,其政治生涯可能會因此結束。所以,並非是臺灣當局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危險處境,而是他們已經感覺到大陸堅決反對「臺獨」、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但爲了自保就不得不更加依賴美國,進而在「倚美謀獨」道路上越走越遠。然而,這樣的結果又會使大陸感覺到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喪失;伴之而來,大陸啓動《反分裂國家法》的可能性不斷增大。

近幾年,民進黨當局的「倚美謀獨」,其實是「臺獨」的末路狂奔。對於這一點,他們在內心裡比誰都清楚。不過,與「臺獨」勢力事與願違的是,他們的行徑卻在客觀上更加堅定了大陸推進國家統一的決心,並加速了推進國家統一的進程。具體說來如下:

第一,面對日益猖獗的「臺獨」,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民心更加凝聚、意志更加堅定。目前,大陸各界反對「臺獨」、儘早解決臺灣問題的共識度空前提高。從這一意義上說,蔡英文當局的行爲反而更加堅定了大陸儘快完成國家統一事業的意志。

第二,蔡英文上臺以來的「倚美謀獨」路線,使大陸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臺獨」勢力的頑固不化,隨之對和平統一的失望感越來越強,這無疑促使大陸進一步明確了在未來推進國家統一進程中應該努力的方向和着力點,進而在選擇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上更加明確和有的放矢。

第三,大陸飛機繞島飛行、頻繁飛至臺灣島西南空域,艦船不時繞道航行,逾越海峽中線常態化,事實上成爲大陸今後一旦遇到不測,將採取非和平手段打擊「臺獨」、反制美國介入的「軍事預演」,爲未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奠定堅實的軍事基礎。

第四,蔡英文當局的「臺獨」挑釁在客觀上促使大陸加速了統一進程,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從而可能使得大陸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時間更加提前。從這一意義上說,蔡英文是兩岸統一的「助推者」。

五、中國的統一與外部勢力的可能介入

從美國宣示的臺海立場和政策來看,它主張兩岸通過和平商談來解決雙方的政治分歧,亦即「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堅決反對大陸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倘若大陸使用武力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美國出於與臺灣的「準同盟」關係,依據其相關國內法將會出面干預和介入。但是,美國也指出,倘若是因「臺獨」而招致大陸對臺使用武力,則不在美國出兵保護之列。儘管美國的介入是有條件的,但這些條件仍具有模糊性,有很大的解釋的空間,這爲美國屆時根據情況決定是否介入留下了選擇餘地。也就是說,倘若美國真想介入,它不難找到介入的理由;倘若美國不想介入,它也能找到不介入的理由。

正因如此,這些年來,政界和研究界一直對美國是否會介入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存在着不同的預判,有的認爲美國會全力介入,也有的認爲美國會有限度地介入,還有的認爲美國不會介入。雖然暫時無法驗證以上何種判斷是正確的,但從概率分析,美國介入的可能性較大,無非是介入到什麼程度以及採取何種方式介入的問題,這也是目前研究界的主流研判觀點。從反干預、反介入的軍事鬥爭準備來看,中國必須按照美國會最高程度、最大限度介入的假定來準備,不能按照美國不介入或有限介入的假定來準備。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練兵備戰得越充分,美國介入的顧慮就會越大,就越容易防止美國的介入,從而避免中美走向軍事衝突

從美國自身來看,它擔心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將會動搖甚至改變目前亞太秩序的基本格局,此格局一旦改變,必會影響其主導的世界秩序,進而會加速世界中心東移的歷史進程。依此邏輯,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將會觸動美國乃至世界的敏感政治神經。從問題的性質上說,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從解決這一問題所引發的影響和震盪來說,卻是一個備受關注的世界性熱點問題。橫觀當今全球,科索沃、阿富汗、緬甸、克里米亞、加泰羅尼亞、庫爾德等地區熱點或敏感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對世界的影響程度能跟臺灣問題相提並論和如此備受矚目,即便是牽涉衆多的朝鮮半島問題也無法與臺灣問題相比。

未來中美能否在臺海問題上避免一場軍事衝突,目前無人預知。但可以想像,一旦兩岸在臺海地區引發戰爭,作爲世界第一經濟體的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勢必會成爲交戰雙方,作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也極有可能會參與其中,甚至不排除周邊其他國家間接介入的可能性。總之,雖然未來兩岸統一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不願意看到中國統一的外部勢力不會善罷干休,大概率會進行干預。因此,大陸必須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萬全準備。

(作者爲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的、由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