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高雄大學傳合併 這些「公公併」過來人這樣看

國立高雄大學希望與中山大學重啓合校對話機制,校長陳月端訂下週二向全校師生說明。記者劉學聖/攝影

中山大學、高雄大學有意重啓「公公並」協商,教育界人士認爲,高教環境不理想,大家希望爭取更多資源,預期未來合併校數會比過去更多,就連公私並都有可能發生。走過合校歷程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也給予祝福,但也提醒「合校論述很重要」,尤其當面對校內意見分歧,必須以終爲始,纔不致迷失方向。

清華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自2016年起合校,清大副校長戴念華自評是「成功案例」。他表示,兩校教育目標、教師研究互補,在跨領域的時代,也提供很多平臺讓學生學習加深加廣。

而在教學研究面,戴念華說,教師可以共同備課,激盪出驚豔結果。他舉例,去年資工系、運科系合作,協助運科系學生、拳擊國手陳念琴擬定戰術,對應不同體型與速度的選手;過去音樂系、生科院也曾談合作,發展藝術治療的可能性,若當時沒有並校,也就沒有現在的成果。

陽明大學、交通大學2021年合校至今兩年又十五天,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兩校領域幾乎沒有重疊,原想合校應會很順暢,卻因領域不同,文化面也產生差異,須藉由溝通尋求共識。但他也說,在師生共同努力下,一切都已漸入佳境。

談及合校建言,林奇宏認爲「論述很重要」。他表示,兩校合併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但面對困難時,必須以終爲始、莫忘初衷,並校論述有如燈塔,目標明確纔不致迷失。

不過,中山大學、高雄大學有部分系所高度重疊。戴念華認爲,兩校規模不同,整並後也許能提供更多元的課程,就看當事者如何設計。

另一位不具名高教界人士認爲,由於老師和學生在不同學校,自然有不同的文化,例如招生教學特色發展上,過去可能存在競爭關係,變成一個學校後,勢必要有所整合,一樣的領域若還分兩個系,就會有同性質、同領域系所整合的議題要處理,「若重複情況越多,處理起來就越辛苦」。

靜宜大學監察人、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表示,大學公公並,是時勢所趨,也沒有適法問題,他樂見其成。他表示,公公並後,須要經過系所適當調整,可以互補增加學校的能量及競爭力,更可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中山大學與高雄大學兩校合併,對整體學校發展,應該利大於弊。

國立高雄大學希望與中山大學(圖)重啓合校對話機制,校長陳月端訂21日向全校師生說明,但中山大學重申,合校仍要延用「國立中山大學」名稱。記者劉學聖/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