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阿富汗的悲歌 臺灣的命運
中時社論
美臺高層頻頻釋放雙邊關係堅實友好的訊號,即將離任的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酈英傑宣示,他在任內已完成美臺安全合作等「四個增進」;副處長古立言直言,美臺關係已有「根本改變」。美國對臺政策確實出現前所未有的改變,但世界局勢瞬息萬變,緊密連動,5千多公里之外的阿富汗變局看似無關臺灣,卻直接衝擊美中戰略競爭及美國印太戰略,亦將對臺灣產生漣漪效應。國安不容任何疏漏,臺灣須抱持戒慎恐懼之心敏銳觀察,切忌以短淺的視野過度自大、自滿。
拜登力排衆議,堅持履行競選諾言,在「911」事件20週年前完成美國全面撤軍阿富汗,終結長達20年、耗費2.5兆美元、2300名美軍犧牲的「永遠戰爭」。沒有70年代退出越戰時的「光榮和平」口號,白宮這次承認「阿富汗衝突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拜登25日在白宮對阿富汗總統加尼保證,「我們將繼續和你們在一起」,但他說「阿富汗人必須要決定他們的未來」,這纔是最真切、殘酷的事實。
美國在阿富汗挫敗的效應不會因撤軍而如魔術般消失,《華爾街日報》引述情資報導,在美軍撤離後,阿富汗政府將在6個月內被「塔利班」組織取代,雖然加尼駁斥這是不正確的臆測,1975年的「西貢淪陷」慘況是否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重現,已成爲國際關切焦點;甚至更極端、殘暴的「蓋達組織」或「伊斯蘭國」可能捲土重來,若阿富汗淪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牀,美國本土及盟邦的安全都將受到威脅。
擺脫這場美國史上最長久的戰爭,是困難的政治抉擇,拜登的決策具有充分的戰略及政治正當性。尤其在拜登政府以中國爲首要威脅的核心戰略之下,美國必須縮小「非必要」的軍事行動,將所有資源、軍力、智慧都轉用到強權戰略競爭,落實拜登政府以實力地位圍堵、嚇阻中共的戰略目標。
反對派人士批判拜登的決策固然反映了美國國內政治氛圍與期望,但從地緣戰略角度來看,過於理想化、單純化,不盡符合現實。如隸屬美軍「印太司令部」、以日本橫須賀爲母港的「雷根號」航空母艦戰鬥羣因支援「中部司令部」,確保阿富汗撤軍安全順利,卻造成美國在西太平洋敏感海域沒有航空母艦的罕見現象,也暴露出美國海軍軍力短缺的事實。
另外,美國撤軍形成政治、軍事真空,阿富汗政府須尋找新夥伴填補,俄羅斯與大陸可能趁虛而入。當拜登宣佈自阿富汗撤軍的同時,大陸立即宣佈將「一帶一路」延伸到阿富汗,使中國在中亞、西南亞的影響力更形壯大。同時,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柱印度將承受更大壓力,無論現行阿富汗政府繼續維持,或由塔利班掌權,印度都必須分散資源加強北方防務,無形中削弱在印度洋牽制中國的力量。
到目前爲止,日本、南韓等亞洲盟邦對美軍撤出阿富汗都持觀望態度,保持緘默。如阿富汗政府不幸被塔利班推翻,美國的地位與威信將遭遇最沉重打擊,他們勢將重新評估、甚至質疑美國的實力及對共同自由價值承諾的信用,連帶影響拜登政府加強盟邦及夥伴合作,建構對中共包圍網的重大戰略工程。這也是爲何部分美國專家主張,在阿富汗至少應維持象徵性的軍力,展現穩定力量,避免災難性的崩盤。
遙遠的阿富汗很少出現在臺灣外交決策的雷達幕上,從總統以降,政府決策官員只熱衷鼓吹美臺關係「真朋友、真進展」,最近更是大肆宣傳美國捐贈25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恢復「美臺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等,以掩飾新冠肺炎疫情失控及政府捉襟見肘、無能因應的窘況。
但無論以現實地緣政治及美中臺三方實力消長分析,區域安全機制及臺海安全形勢並非美臺雙邊關係就能決定,美國單方的承諾與支持也不足以確保臺灣安全。阿富汗與臺灣情況不盡相同,難以類比,但從美軍在阿富汗的困境來看,臺灣安全若由美中強權對抗及美國勝出的單一因素保障,未來將是高度不確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