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拜習會狀況外 還談什麼主體性

中國時報社論

全球矚目的「拜習峰會」14日登場,被定位爲「第二次冷戰的第一次超級強權峰會」或許無法消弭美中根深柢固的歧見與對立,但必然衝擊美中關係及世界大局走向,其中臺灣問題公認是優先要務,而處於對抗核心的臺灣只能遙遠觀望,完全受制於兩大強權的操控。

中美尋求競爭不衝突

美國期中選舉落幕,「紅潮」未現,共和黨掌控衆議院將掣肘拜登的重大法案與預算案,但在外交、國安領域,總統仍擁有特權,拜登立即展開外交出擊,出席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柬埔寨的東協峰會及印尼的G20峰會,就在證明自己絕非跛鴨,更要問鼎連任;同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二十大後也啓動元首外交,出席G20峰會及在泰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雙方首度在國際舞臺公開較勁,爭取對雙邊關係與世局發展的主動權與主導權。

美中戰略競爭與世界秩序處於歷史性拐點,「長期、全方位、終極」戰略競爭已爲不可逆轉之趨勢,再加上拜登總統4度公開表示,如中共對臺灣使用武力,美國將軍事協防颱灣,以及「臺灣獨立由臺灣人決定」,在北京眼中,美國已虛化、掏空一中政策,美國「以臺製華」是臺海穩定的麻煩製造者。

爲反制衆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訪問臺灣,中共進行系列「圍島鎖臺」實彈聯合軍演,臺海緊張情勢驟然升高,中共軍機、軍艦頻頻穿越臺海中線擾臺已成爲新常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軍方將領公開示警,北京不再接受臺海現狀,決定加快併吞臺灣時程,強硬路線、挑釁言論使美中關係陷入惡性循環,臺海安全危機一觸即發。

在「拜習會」前夕,雙方表明對臺灣問題的立場不會軟化、讓步,因此,美方已經預告對拜習會沒有太高期待,會後不發表聯合聲明,暗示要達成具體成果或共識的機率不大,但是兩國領袖同意進行首次面對面對話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在缺乏戰略互信、最危險的時期,雙方有責任打開機會之窗,導正逐漸失控的戰略競爭。

拜登在白宮記者會宣示,他要告訴習近平,「我尋求競爭,不是衝突」,要畫出彼此的「紅線」,瞭解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說明美國的重要利益,並決定這些利益是否衝突,假如有衝突,要如何解決。白宮發言人尚皮耶則表示,深化美中溝通管道,負責任控管戰略競爭關係,以及在雙方利益重疊領域攜手合作是拜習會主軸;而中方重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顯示美方仍是有對話的基礎。

美方臺灣準則未改變

關於最敏感的臺灣問題,拜登將向習近平表達對中共威脅臺海和平穩定的關切,但他在白宮記者會中刻意迴避了軍事防衛臺灣的問題,而強調美國的「臺灣準則」從未改變過;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日前在接受CNN專訪時也表示,美國正在尋求與中國共存,而非遏止中國或發動「新冷戰」,這些言論也被解讀爲華府試圖緩和日趨緊張的美中關係,爲拜習會營造良好氣氛,也希望透過良好、實質對話產生更大「戰略穩定」,美中在瞭解彼此紅線後,有助於降低緊張與敵意。

烏克蘭戰爭將是拜習會的另一個關注焦點,拜登將坦率、直接向習近平表達美方對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的立場,並關切習近平與普丁的關係。但據報導,美國已私下鼓勵烏克蘭與俄國和談,可望接任衆議院議長的麥卡錫早已揚言,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是一張「空白支票」,這些都顯示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已有微妙轉變。

根據《大西洋月刊》報導,蔡英文總統受訪時表示,從俄烏戰爭學到「尋求國際支持」與形塑抗敵決心的重要性,警告中共「三思而後行」。這只是凸顯民進黨政府仍然沉溺於完全依賴美國可以有效嚇阻、甚至戰勝中共的迷思中。

當美中兩國透過高層對話,希望有效管控風險之際,民進黨政府卻仍在狀況外,只能消極地等待美方事後簡報,那麼臺灣還談什麼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