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海鯤號戳破的政治神話
中國時報社論
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軍艦」近日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尚未進行任何主要測試,民進黨政府及綠營就強力操作,吹捧爲未來防止大陸軍艦穿越第一島鏈的護國神器,無視大陸軍艦穿越第一島鏈已是「新常態」。建立獨立自主國防是國人的共識,但將軍事「政治化」,淪爲服務政治的工具,只會削弱國防能力,衝擊國家安全。
乾塢下水 迎合蔡英文政績
最令人不解的是,潛艦國造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在海鯤號風光亮相時,主動向媒體爆料,影射一位立法委員爲了「蠅頭小利」,出賣潛艦國造的相關機密。但他不主動向檢調舉報,不僅讓個人捲入政治紛爭中,更可能掀起一場政治風暴。難道是民進黨想借此轉移各界對潛艦國造程序節點管制,或是潛艦無法形成預期的有效戰力的質疑?
蔡英文政府提前舉行海鯤號命名下水典禮,沒有出乾塢如何稱之爲「下水」?被嘲諷爲「政治下水」,就是要爲蔡英文創造政績,拉擡民進黨大選聲勢。另外,也傳出要加速測試過程,在蔡英文明年520卸任前可以交艦,提早讓潛艦「政治成軍」。
海鯤號即將進行「泊港測試」及「出海測試」,順利完成後交給海軍進行1年的戰術測試,最快2025年正式成軍。潛艦國造得到「八國聯軍」協助,10多項戰鬥系統裝備的品管、測試與整合更爲繁複困難,過程冗長,如果爲了服務政治目的急就章,將產生更大的安全與品質風險。
雖然黃曙光迴應,沒有政治下水或政治成軍,原型艦測試沒有時間表,「我們不會把潛艦官兵生命安全及戰力去做政治交易」。但仍不能掩飾蔡政府爲了大內宣刻意提前辦下水典禮的事實。
黃曙光向「友好」媒體簡報時樂觀地表示,期待於2027年完成2艘自制潛艦,加上現有的2艘「劍龍級」潛艦,臺灣潛艦從此將可箝制北方的宮古海峽,臺灣南邊的巴士海峽,使大陸海軍在第一島鏈內動彈不得,不能包圍臺灣進行攻擊或封鎖。即使擁有71艘核子潛艦的美國海軍也不會出此狂言;大陸海軍目前有6艘攻擊型核潛艇、6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和44艘柴電潛艇,怎會懼於臺灣4艘潛艦艦隊的威懾。黃曙光的大膽放言等同開「遠期空頭支票」,釋放政治訊息。
大陸已積極落實「戰略威懾」策略,從例行性入侵臺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消除臺海中線、甚至逼近臺灣24浬的「鄰接區」,如9月「山東號」航母與大量艦艇越過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進行演練,同時達成消耗臺灣軍隊、縮短臺灣因應時間的戰術目標。
圍堵共軍 黃曙光放言高論
大陸戰略威懾,若美國與臺灣迴應消極,北京可順勢造成新常態,自去年8月後,這個態勢更爲明朗,大陸軍機與軍艦自由進入第一島鏈已成爲既成事實,而臺灣現在卻暢談2027年後中共不得超越第一島鏈,完全脫離現實,只是一廂情願自我安慰,麻醉國人。
潛艦國造在2015年正式啓動,雖然只有短短8年,印太局勢已發生劇烈變化,大陸在整體戰力上仍不如美國海軍,但在2020年軍艦數量已超過美國,到2025年中共海軍預計擴張爲400艘,2030年更達440艘,而美國到2030年只擁有290 艘軍艦。以目前軍備競賽規模,原本就不在同一個天平上的兩岸海軍只會加速失衡。潛艦國造對臺灣國防自主及國防工業發展具有意義,但過度渲染只會刺激大陸採取更激烈的反制行動,反而升高緊張情勢。
蔡英文說,潛艦是臺灣發展「不對稱戰力」的重要裝備,但《華爾街日報》指出,華府已開始辯論臺灣經費是否運用在非對稱作戰武器,更多的軍事專家質疑臺灣寧願花費在昂貴、有威嚴的硬體武器。
美國專家認爲,每艘潛艦預算接近新臺幣500億元,與其他非對稱武器系統完全不同,臺灣應致力於小型無人艦艇與潛艦,智慧型魚雷、水雷,以及反艦飛彈等成本低、靈活、易操作的小型武器,才符合不對稱作戰概念。
海鯤號工程進入關鍵時刻,尚未真正下水卻已埋沒在政治口水中,對整個計劃與黃曙光而言,目前只有一個選項,就是確實如期完成能提升海軍戰力的潛艦,平息美方及國內的質疑,否則耗費龐大經費、人力與時間的潛艦國造將成爲臺灣國防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