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粉紅風暴戳破魔笛手綵衣
中時社論
搶救大潭藻礁公投連署在網路發酵,民進黨政府大爲緊張,府院黨全面動員力拚「搶救三接」(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反而引起民意反彈,1天就收到3萬餘份連署書,大有機會衝過35萬份門檻。
民進黨政府拒絕環保人士遷移到臺北港的建議,堅持在千年藻礁生態敏感區建造天然氣接收站,理由是環評耗時費日,若改地點將延遲11年完工,供電大受影響。姑且不論政府有關延遲供電時程的評估是否誇張,試想:就算因此造成缺電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蔡政府力推2025非核家園,並且在電力缺口還沒有明確的補充來源時,即悍然決定拆除核四設備並急着運往國外,企圖以「既成事實」斷絕核四復工的可能性。爲什麼當時民進黨政府毫不擔心會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不是民進黨政府在2017年815大停電後,甚至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過關,廢了《電業法》的相關規定後,仍堅持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臺電也不見得需要急着在2022年新增3座燃氣機組,因而中油必須配合趕着在大潭海岸興建三接。
就因果邏輯來說,是因爲民進黨政府的政策錯誤又不肯修正,才使得在大潭澡礁區興建三接成了一個不得不的選擇。如果政府願意以比較穩健的方式按部就班減核、廢核,逐步邁向非核家園,人民又怎會被迫在守護藻礁與維持電力之間,做出幾近於零和的選擇呢?缺電壓力孰令致之?蔡政府憑什麼以此來威脅、恐嚇全民?
同樣的施政邏輯也可在民進黨政府開放萊豬的決策上看到。去年8月底,總統蔡英文一聲令下,非開放萊豬不可,完全沒得商量。如此強硬的態度自然引發民衆高度不滿,之後,民進黨政府在倉促間推出臺灣豬標章等補破網的措施,企圖說服民衆。然而,由於行政部門無能,政策漏洞百出,加上官員護萊豬的言行過於愚蠢荒謬,反萊豬的民怨迅速累積,最後催生出反萊豬公投,且第二階段的連署在50天內就累積超過了70萬份,創下2017年《公投法》修正以後,最短時間內達成最高連署份數的紀錄。
蔡政府始終不願面對反萊豬的真實民意,只想透過立法院的強渡關山、行政部門的洗腦以及網路帶風向這「三合一政策推進器」,硬是要民衆對開放萊豬這個重大決策埋單。然而,人民已經覺醒了,不再對這個傲慢鴨霸的政府來者不拒。
其實在開放萊豬過程中,從在野黨到民意一再給政府機會進行社會溝通、甚至政策修正,包括舉行公聽會,或延遲實施的時程,待取得更高的社會共識後再行推出;輿論也提醒,美國已選出新的總統,蔡政府應以臺灣民意強烈反對爲由,與美國新的執政團隊重啓談判等等。老實說,臺灣人對民進黨很有善意,一直等着政府回頭。
向掌權者表達堅定反對態度
可惜蔡政府對各種建議完全不予採納,只是把反萊豬的民意操作成政黨對決,做法與這次對大潭藻礁公投的抹黑與打壓,如出一轍。如果蔡政府肯謙卑聆聽民意,應可理解到許多人並不是非理性地盲目反對萊豬進口,更不是受到國民黨等在野政黨的蠱惑與煽動,而是對食安有着深沉且真實的顧慮。眼看着執政者對人民發出的種種呼聲置若罔聞、視而未見、毫不在意,許多民衆才決定挺身而出,以公投這最直接的民主手段向掌權者表達堅定的反對態度。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反萊豬與護藻礁最終能夠引起社會翻騰,與年輕世代的積極投入密切相關,特別是連署進度原本嚴重落後的「珍愛藻礁」公投,之所以能在近日迅速衝出大量,就是因爲年輕人積極在網路上進行連署,甚至有30所大學發起「粉紅風暴」挺藻礁公投連署。這股風潮對執政黨是一大警訊。
蔡政府不要再自認是能掌握並收服青年族羣的綵衣魔笛手了,不要以爲民進黨說什麼,年輕人就會聽什麼。年輕人在乎自己的未來,當然就會關注食安與環境等議題。
蔡政府不該再迷信1450與哏圖,「政者正也」,旁門左道難以長久。從萊豬到藻礁所掀起的巨大社會反彈,蔡政府必須體認到,任何決策都必須以「正」與社會進行溝通,取得人民的認同,才能順利推動;如果有錯就應該改,人民會寬容以對。民進黨政府請珍惜人民的善良與耐心,不要讓官逼民反成爲臺灣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