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張登及》沒有九二共識,也沒有臺海中線?

共軍連日派遣軍機進入臺灣鄰近空域,美參議員警告美臺關係勿逾越北京紅線。圖爲進入臺灣空域解放軍運8反潛機。(圖/國防部提供)

美國高官近期接連訪臺,共軍則派遣軍機多機種多批次越過「臺海中線」,國軍頻頻升空攔截驅離,地面火砲雷達不僅跟監,飛彈也進駐若干市區陣地實施警戒。爲此兩岸政府相互批判「破壞現狀」與「沒有中線」,兩軍人員則放話「「後果自負-廢話少說」,生動地反映兩岸嚴重交惡現況

雖然北京由外交部發言人出面否定「中線」的效力,但「否定」行爲本身間接說明了「中線」的歷史存在,「且曾保障臺海穩定的實況:聽來是不是很熟悉?其實「九二共識」今天的尷尬處境也完全相同:它原是一方片面提出,在互動磨合過程逐漸變成默契,然後默契被提煉成概念(包括訂出經緯線)。時過境遷後,先是一方認爲不再合用,最後因不再能發揮作用穩定雙方關係,終於只能成爲某段時間的「歷史事實」。

細加比較,九二共識在制度化方面還略優於臺海中線。何以言之?1992年之所以能啓動功能性交流,甚至陸續簽署23項協議,原因不是「九二共識」這個後人黏合的四字箴言,而是胡錦濤、賈慶林後來追認的兩岸「各自現行規定」,亦即馬英九「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定位,也即是蔡總統兩次就職演說「持續遵循」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紅藍綠交集。這個權宜交集是臺獨必須決心衝破的最後鋼網,也是和平逼近最後關頭終極紅線。國民黨黨綱與中共全代報告曾載入九二共識,只是對交集的佔有與追認而已。

相形之下,共機侵擾引起輿論對「中線」的好奇多過「九二共識」。不分藍綠,公衆已逐漸明瞭位於國際水道上的這條虛線沒有制度化、沒有法理依據、更不是來自兩岸自主磨合的產物,而是1954年美國協防單方面劃設,還隱含華府的雙重嚇阻:嚇阻共軍出海,也警告國軍美國協防的界線

類似二戰後美國帶頭創設的衆多國際制度,「美國例外」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臺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覈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臺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川普上任後加強加密對大陸東、南沿海抵近偵察,包括上海、廣州外海與南海,媒體稱僅今年即超過千次。美方既然不請自來,中共亦無須照例。共機臺海越線,與其說只是爲了擾臺,不如說是藉抗美練兵,「中線」遂黯然失色。

幸運的是,今年李克強在人大的工作報告沒提九二共識,汪洋兩天內趕緊補講回來。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曾傳出擱置九二,引來陸媒批評。即在日昨國臺辦又於官方微博推出「九二共識答問」,有保留地間接肯定當年海基會第八案「堅持+各表」的主張,可見九二共識的命運略好過海峽中線。

共機越線是崛起後軍力增長趨勢使然,一如當年國軍越線,但如果和統仍是首選戰略,戰術上仍有自制空間。反覆叨唸九二共識,有論者以爲是中共引用反分裂法網開一面,但從不給華府選戰藉口,從中歐談判擱淺、從中日關係詭譎,從RCEP談判艱苦前進,從這些大局來看,北京沒有超車川普,演出十月驚奇的理由。

九二共識與海峽中線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互動雙方特定時空下,綜合實力戰略目標磨合的產物。之後雖然時過境遷,如果戰略目標仍有交集,默契的路徑依賴效果仍能持續一陣,讓雙方在找到新的平衡點前,維持最低限度的和平。

不過也要務實地承認,九二與中線不像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可單靠實力維持;它們也不像三八線,有停戰協定明確規範軍事行動。兩岸實力不對稱快速擴大,海峽中線已比中印實際控制線更難維持;兩岸政治交集流失,九二共識情況雖略好過中線,也瀕臨名存實亡。

其實北京並沒有越過拋棄這些制度的臨界點太遠,臺灣朝野無論是提出「新瓶」還是要改良「舊酒」,應該爲防務爭取一些時間。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