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北京、擁抱臺灣 立陶宛脫離陸17+1機制的盤算曝光

17+1是北京一帶一路的一環,拒絕此等同對捧着大把銀子上門大陸,賞一記閉門羹。(圖/Shutterstock)

爲將17箇中歐巴爾幹波羅的海國家彙集在一起,中國大陸於2012年成立17+1機制,以深化彼此相互投資貿易。不過,今年2月峰會卻僅有6國派遣部長級官員與會,創下歷年來參與層級最低的紀錄立陶宛政府日前又向國會提案,派遣商務代表進駐臺灣,更預計2021年成立在臺代表處。《德國之聲》專欄作家埃格特(Konstantin Eggert)分析,跨大西洋團結起來、放棄北京援助,不但讓人懷疑17+1機制是否能延續下去,立陶宛拒絕北京、擁抱臺灣更是精密計算的結果

在〈立陶宛挑戰中國大陸充滿風險,卻很聰明〉一文中,埃格特表示17+1機制是北京「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一環,旨在促進沿線國家大規模基礎建設項目。然而,立陶宛卻敢於拒絕北京的手,轉而與臺灣建立貿易關係。對於歐盟國家而言,此舉相當大膽;何況,歐盟近日與大陸簽署全面投資協議,更讓立陶宛顯得突兀。

埃格特認爲,立陶宛以擁有跨黨派外交政策而自豪。該政策具焦於強調北約重要性,以及反威權主義路線。立陶宛以「前線國家」自居,與普丁俄國白俄羅斯魯卡申柯相對。

雖然立陶宛人口不到300萬,卻在烏克蘭與俄國的衝突中,爲烏克蘭軍人提供訓練醫療服務,在政治與外交上也全力支持烏克蘭,並收容俄國反對派流亡者

爲何一箇中等收入的歐盟小國,敢於挑戰中國大陸與俄國這樣的居人?埃格特認爲答案就在歷史中。立陶宛人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特別是20世紀曆史,當時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失去對蘇聯獨立性。痛定思痛,在與威權政府打交道時,想要得到尊重,就須爲犧牲做準備,這樣的作法才能帶來互利互惠的結果。

如今,立陶宛的做法無疑激怒北京,並採取報復行動。事實上,北京如果採取貿易制裁,立陶宛出口商早有前車之鑑。過去普丁曾對歐盟多項食品實施進口禁令後,而先前俄國併吞克里米亞與烏東戰爭,立陶宛早已駕輕就熟貿易制裁。

作者分析,立陶宛對北京的堅定立場,無疑是拋媚眼給華府看,即相對於其他歐盟國家的疲軟無力,立陶宛對北約展現堅定的支持。初步看來,拜登的中國大陸戰略似乎與川普沒有太大的差異,北約盟國遲早得表態對大陸的態度;但相比起來,立陶宛更在拜登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強調,隨着北京對全球威脅日深,立陶宛的表現不但是歐洲對北京罕見的堅定立場展現,更是願意爲理念放棄實質收入的榜樣。這樣的做法讓他展現遠超過自身政治影響力所能發揮的,更贏得華府的關注,而這也意味着大陸的崛起讓21世紀的跨大西洋聯盟面臨新的全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