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能隨時解決信息焦慮了
每晚七點,一名汽車領域、擁有幾十萬粉絲的主播,都會在直播軟件上接受連麥提問。
有人問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哪個好?
有人問電車能不能買,電池是不是不經用?
一次連麥提問持續不到一分鐘,但麥序上整整排了上千位對汽車有疑問的觀衆。
午夜十二點一到,主播直接關閉了直播軟件,下播休息。留下麥位上還在排隊的幾百位觀衆面面相覷——他們已經舉着手機,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卻沒能解決自己的疑問。
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問旅遊的、問母嬰的、問兼職的、問教育的……
所有提問共同製造了一個十分矛盾的疊加態:社區裡的意見領袖越來越多,但被解決的問題卻越來越少。
這事兒的最大的原因之一在於,大部分有價值的信息,都是需要在網絡上,進行高強度檢索和篩選的。而不同領域的信息,檢索渠道通常都不同。普通人不但很難判斷意見領袖們的專業度,也幾乎不可能隨時隨地的自由提問。
更常見的情況是,一些看似日常,但實則不易回答的博物學問題,往往出自還在上幼兒園的“好奇寶寶”之口,孩子隨口一問,父母啞口無言,或者無暇應接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
這是爲什麼最近很多人開始嘗試利用AI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筆者最近觀察到,很多博主對華爲小藝進行測評。
有人問,問界M5和M7車型對比,小藝會直接羅列一張橫向對比的表格,非常直觀;有人問非上海戶口,在上海能辦香港簽註嗎?小藝會準確回答,列舉辦理流程、注意事項,並羅列信息來源,排在前面的都是本地寶這種可信的參考來源。
還有之前奧運會期間,很多人去問小藝比賽誰會勝出,小藝神預測居然全部猜中了。
作爲一個智慧助手,小藝似乎正成爲了一個新物種——用戶可以隨時提問各類稀奇古怪的問題,而小藝的回答非常專業、實用、可靠。
“專業助理”的升級之路
大模型與語音助手的深度結合,使傳統語音助手的聽、說、思考能力都直接翻倍,能完成十分口語化的對話,並習慣於旁徵博引。
小藝在2023年8月HDC上就官宣接入盤古大模型,可以理解模糊意圖和複雜命令,走在了行業前頭。
隨着大模型預訓練的算法、數據和工程化方法,都越來越完善,且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模型幻覺”的問題。
早期的大模型產品,很有天賦,數學、地理、文學,好像什麼都懂,但也很難依賴,偶爾會胡說八道,產生某種“這是事實”的幻覺。
幻覺產生的原因,是訓練大模型的數據本身存在錯誤,叫做噪聲數據。
行業內普遍的解決方案,是分兩步走,一步是從源頭開始,儘量採用可信來源的訓練數據;一步是在大模型推理的過程中,檢索相關文檔,利用外部知識,減少幻覺。
其實數據合作一直是大模型公司的“軟肋”——大模型訓練所需要的訓練數據是海量的,參數規模動輒達到萬億級。華爲目前已和多個權威機構達成了數據上的合作,並會在回答中按可信度列舉參考來源。
比如,對小藝提問“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介紹一下”,小藝會展示博物館的位置、介紹、館藏文物、開放情況等,而且回答的第一條參考來源是中國大百科全書。
如果對小藝提問“上海近5年的GDP發展趨勢”,小藝不僅會引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能給出圖文並茂的趨勢圖,更加方便用戶閱讀理解。
這看起來已經是個完全值得信賴的“專業助理”角色了,尤其是來自統計局的數據,令人咋舌——上網自己找報告,再製作表格,還不如直接問問小藝。
小藝甚至在問答體驗上,更進一步,圍繞生態合作,實現使用體驗上的連續服務。你可以問問小藝,甄嬛傳裡翠果掌嘴是在第幾集,而小藝除了加粗並準確回答問題,還會推送甄嬛傳的播放鏈接。
華爲曾發佈過一個服務叫做“HarmonyOS意圖框架”,這種對用戶意圖的理解和連續服務,就是這個意圖框架的效果演示。
可以說,在小藝身上,華爲過去十年在AI領域的積累展露無遺。背靠盤古大模型的華爲小藝,其問答能力還遠沒有被媒體博主們測試出邊界,相信醫學、氣象等專業領域,小藝未來都能給出專業回答。
不止於“聽”與“說”
要媲美真人專家,光靠“能聽”“會說”也不夠,還必須好用。
目前市場上的中高端機型,幾乎100%配備語音助手,但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其使用頻率僅爲每週3-4次。事實上,除開車內等實在不方便動手的少數場景,語音交互的用戶接受度,一直存在大問題。
所以對於現在的所謂“智慧助手”而言,能力強只是一方面,它還必須要在易用度上做出調整。
小藝的做法是,除開長按電源鍵呼出、語音喚醒,還給小藝增加了識屏、圈選、拖拽等多種操作模式,小藝也從臺前到幕後,與系統AI導航條融合,常駐屏幕底部,這不僅讓用戶使用更方便,無處不在也讓用戶增加了使用頻次。
設計這麼多操作方式,不顯得花裡胡哨嗎?
還真不是,關鍵在於,用戶本就不應該去遷就智慧助手的交互模型,而是智慧助手應該匹配用戶的操作習慣。
以小藝的使用場景爲例,外出旅遊時如果看到漂亮的景點或建築物,很好奇,但不知它的名字和歷史,則可以拍照後,讓小藝進行解答。
而圈選操作的存在,讓這種功能體驗變得更加日常和自然。比如你在火車上看電影或瀏覽資訊的時候,某個演員不認識,圈出來問小藝該演員是誰;看到社交媒體上的穿搭推薦,圈選出來問問小藝搜同款;路過一條文化古街,拍照後想了解照片中某個古建築的由來,也完全可以圈選出想了解的建築,小藝會精準識別你選中的部分,給出專業回答。
當然,如果你是在閱讀英文材料或者英文網頁,直接雙指按壓屏幕進入識別界面,全屏翻譯更爲方便。
相信很多人用手機處理工作,需要處理文檔,此時可以用小藝拖拽的功能,把文檔拖入小藝,進行摘要,還能對文檔內容進行問答,更好的理解內容。
如果你在手機上接到聚會邀請,小藝可以識別其中的地點信息,進而傳輸給問界的車機系統,實現從手機到汽車的跨終端任務執行。
這種便捷的操作設計,除了設計之初的“人文關懷”——對用戶需求的細節洞察。小藝能做到這一點,其根源還是在鴻蒙系統本身。
2024年10月22日,“原生鴻蒙之夜暨華爲全場景新品發佈會”上,華爲正式發佈原生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 NEXT,開啓更多機型公測。
所謂純血鴻蒙,主要是兩個概念:完全自研自主,與安卓徹底分割,繼而誕生了一個非常有想象空間的推論:華爲自此對鴻蒙系統及其使用體驗,有完整的、不受任何制約的體驗優化和定製能力。
而得益於純血鴻蒙,小藝理論上可以在任何界面被喚醒,進行服務,直接打破了通過APP、網頁訪問大模型的僵硬服務模式。
這是一種AI能力的系統級下沉,從賦能各個子系統,形成原生智能的底座,大量的日常應用、控件、服務,在此牽引下完成智能化升級,比如:備忘錄智能摘要/潤色/排版、圖庫AI消除/AI擴圖,等等。
可以說,擁有全棧自研操作系統打底、鴻蒙原生智能框架的小藝已經下一個level了。小藝的上限在哪,很難想象。
必須要說明的是,小藝的上述表現,並非是根據特定測試而製作的精美PPT。
從根源來看,長期的人才儲備,自研的HarmonyOS,鴻蒙生態、AI大模型技術全面融入終端系統,少了哪一個,小藝都會“發育不良”,但華爲恰好都有。
用當下時髦的詞兒來說,這就是華爲的“勢能”,所以小藝在技術領先性上的優勢,只會越來越明顯。
鴻蒙智能座艙、智能手機、平板、智能手錶等華爲終端設備搭載着小藝,爲消費者帶來更加強大的智慧體驗。
而使用這些設備的年輕人,也正在養成“隨時隨地問問小藝”的新習慣。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