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

(原標題:周文: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標誌着我們黨關於生產力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飛躍,爲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這種能力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即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馬克思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並將其視爲社會發展的一般精神產品,即一種精神生產力。科學技術要由精神生產力轉變爲物質生產力,就必須與生產力的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相結合。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結合,改善其性狀和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者結合,增強勞動者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結合的程度和質量決定了生產力提升的水平。

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方面來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生產力。就勞動者而言,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其擁有更爲先進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具備更高的創新素養和勞動能力。就勞動資料而言,隨着科技發展,勞動資料的內涵不斷拓展,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勞動資料不僅有普通機器設備和電子計算機,還有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等高端精密儀器和智能設備。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賦予了勞動資料數字化屬性,智能傳感設備、工業機器人、雲服務、工業互聯網等都屬於勞動資料。就勞動對象而言,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勞動對象除了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未經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過的原材料,還包括伴隨科技進步新發現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術要素的原材料,以及數據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勞動對象。數據成爲勞動對象,促進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命題。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發展要求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始終堅持以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不斷髮展和躍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肯定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並將這種科技創新上升爲更高層次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突出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科學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動舊生產力體系逐步瓦解和新生產力體系逐步形成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進入一個創新密集時代。哪個國家率先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哪個國家就能率先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贏得全球新一輪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歷史和現實都啓示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上,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掌握髮展主動權。高質量發展強調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依靠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爲其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產力必然是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是注重科技創新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由以資源消耗、勞動力投入以及資本投入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以提質增效、結構升級和創新驅動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科技創新作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過科技進步突破發展的卡點瓶頸。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爲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形成的生產力。之所以強調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產力必然是新質生產力,是因爲新質生產力內含的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能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突破技術“卡脖子”環節,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和服務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基於此,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使新質生產力成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要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這對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依託綠色產業發展來實現,而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將帶動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及其在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應用,助力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其次,能源結構的優化要求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序發展風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伴隨着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加快清潔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速度,也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再次,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需要科技賦能。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是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的重要內容,這一目標的實現以各類運輸方式基礎設施的有效銜接爲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升鐵路、航道、公路等幹線通道的建設水平,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同時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建立起智能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對各個運輸環節的整體調配,提升樞紐場站的集疏運效率。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通過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助力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三個方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從而打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高質量發展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素質勞動者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機聯繫的整體,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素質勞動者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也是承擔現代化建設任務的主體,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進一步認識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規律,把教育、科技、人才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良性循環。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與此同時,隨着新質生產力替代傳統生產力,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包含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理念逐漸被勞動者所掌握,勞動者的知識儲備、文化素質、勞動技能進一步提高,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外部環境對我國發展的不利影響持續加大。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還是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鍵都在科技創新,重點在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搶佔發展制高點。加快科技創新,才能佔據產業鏈的高端位置,掌握髮展主動權。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的支撐。這種科技實力的躍升有利於我國佔領創新鏈條的關鍵點,從而爲搶佔發展制高點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中逐步形成,能夠促使我國科技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拓展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因此,必須重視高新技術研發及其應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人才這一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爲科技創新提供製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時,要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係,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培育競爭新優勢。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我國原有的比較優勢減弱,出口貿易產品成本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從以資源稟賦爲基礎的比較優勢轉向以核心技術爲基礎的競爭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我國已經取得一定發展成就,積累較多發展經驗,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需要進一步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在已有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提升產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蓄積發展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中,新動能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以知識流動、技術擴散、產業升級等爲需求牽引,以信息、數據、技術等爲基礎要素,以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共享經濟等爲主要方向。新質生產力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中產生,注重與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結合,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展現出與發展新動能相一致的技術與產業特徵,能夠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更充分地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應有作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破除民營企業面臨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使之成爲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形成經濟創新主體的多元格局,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從而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