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老有所養,養老金融供給持續豐富
發展養老金融,是爲了更好滿足人民的多樣養老需求,帶給百姓更多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爲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養老金融,要求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實現養老服務可持續,需要充分發揮養老金融的基礎性作用。在此背景下,銀行業正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以及優化服務流程等措施,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助力“老有所養”。
深化協同合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5.4%。這意味着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加快金融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
2012年以來,在《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等政策措施的引導下,我國養老金融發展初見成效,呈現全方位、縱深化發展態勢。
這一背景下,多家銀行或在總行層面成立養老金融工作委員會,或專門設置統籌協調部門,以保障養老金融工作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養老金融業務主要涉及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三大領域,涵蓋從賬戶管理到投資,再到適老化改造,以及養老行業的多元化投融資服務。儘管銀行業已在養老金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領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在養老產業金融領域還需探索更清晰的融合路徑。
今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養老金融未來5年發展的主要目標,要求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規範發展,養老金融產品更加豐富,對銀髮經濟、健康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更好滿足養老金融需求。各大銀行對此反應積極,紛紛加強內部協同合作。
關於商業銀行如何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中信銀行行長劉成在此前召開的“2024中國養老產業論壇”上表示,養老金融涉及跨週期經營、跨部門協作、跨產品配置、跨渠道服務,要“高舉穩打”重視頂層設計,必須建立頂層橫向聯繫機制,爲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提供組織保障。
從部分銀行的實踐來看,中國民生銀行成立養老金融委員會,中國銀行成立養老金融中心,還有一些銀行內部成立金融工作組,負責相關工作的統籌協調。
持續優化產品和服務
作爲我國養老金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城市和地區先行實施已近一年半的時間。目前,已有6000多萬人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現有的個人養老金專項產品涵蓋理財、儲蓄、保險、基金四大類。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專項產品有753款,其中465款儲蓄產品(佔比62%)、187款基金產品(佔比25%)、78款保險產品(佔比10%)、23款理財產品(佔比3%)。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人對個人養老金產品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存有顧慮,並表達出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的願望。還有一些人對這類金融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表示擔憂,認爲需要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來確保這些產品不僅是“外表光鮮”。
對此,華夏基金養老金業務相關負責人認爲,一方面,開戶人羣中大部分是由於獎勵而開戶,並不是稅優政策的獲益者,沒有實際繳費動力;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賬戶採取封閉運作,資金流動性不足,一旦繳費只有退休及特殊情況下才能取出賬戶資金,因此開戶後很多人沒有繳費。
一名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高管對中國城市報記者坦言,發展個人養老金方向是好的,但要挖掘更大的市場潛力,首先應解決客戶激勵問題,“如果客戶買了養老金產品能賺到可觀收益,自然會繼續買;但現狀是,養老金產品吸引力不夠,投資策略不清晰,產品同質化明顯。”
面對這一情況,上述高管認爲,要想真正推動個人養老金市場長期發展,關鍵在於提升產品的投資回報,包括清晰的投資策略以及對客戶更具吸引力的稅收激勵措施。
此外,養老服務金融是養老金融的重要組成。近年來,行業廣泛探索,多元化產品體系初步形成,目前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非制度化的養老財富管理服務,意在實現個人和家庭整個生命週期的養老收益最大化;二是養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即通過技術手段暢通養老服務金融信息渠道,包括優化各種軟件及硬件設施。
在非制度化的養老財富管理服務層面,中信銀行圍繞“Z世代”“中生代”“銀髮代”客羣,推出了全生命週期的財務規劃方法;中國建設銀行則在其養老金融“十大行動”中提出,將圍繞個人客戶全生命週期提供養老諮詢、規劃、資產配置、消費等一系列服務,讓老百姓在未老、備老、養老等不同人生階段都能感受到溫馨周到的陪伴。
在養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層面,銀行業持續提升適老化服務質效。中國城市報記者從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相關工作人員處瞭解到,該行已在線下推動全國近5000家網點完成適老化改造,同時通過線上服務爲長輩社羣提供更便捷、更暖心的金融服務。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中國城市報記者瞭解到,因養老產業普遍存在投資金額大、回收週期長的特點,資金短缺矛盾突出,亟需金融手段的引入與支持。
但是,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銀行對養老產業的信貸支持抱謹慎態度,主要原因包括:養老產業界定不明確,銀行無法給出信貸增長和考覈指標;多數養老企業以輕資產運營,缺乏土地、房產等重資產抵押物,難以滿足銀行授信的基本要求;應收賬款融資、企業債等方式尚未在養老產業大規模鋪開,產業難以實現真正融合。
記者從原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於2022年6月發佈的《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有關情況的通報》中瞭解到,雖然大型商業銀行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已加大對養老產業的信貸支持,合理滿足養老服務機構的融資需求,並且在養老產業信貸餘額中有所表現,但與同屬“五篇大文章”中的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信貸規模相比,養老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需明顯加大。
不過,有銀行業內人士指出,監管部門從商業銀行拿到的養老產業信貸數據可能遠小於實際規模。這主要與養老產業的統計分類有關,部分屬於養老產業的貸款可能歸入了其他行業。
“現在缺的是制度、標準和信貸政策。”某銀行一位負責對公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對此,一些銀行已開始探索新的信貸模式和支持策略。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在該行2023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將加大對適老用品製造、智慧養老服務、康養旅居等領域優質企業信貸投放的力度,綜合運用債權、股權、REITs等綜合投融資工具,爲養老產業提供“融資+融智+融技”一體化的綜合服務。
目前,中國建設銀行推進的租賃住房公募和私募RE‐ITs,被看作適合養老資金配置的優質資產。
據悉,在國家層面,相關部門正考慮制定更精確的行業統計標準和信貸政策,以確保養老產業金融的健康發展。業內人士表示,通過頂層設計和系統籌劃,將推動形成更爲全面的政策體系,以實現對養老產業的有效支持,從而爲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提供堅實的金融保障。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