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天「不拜年」避免觸黴頭衰整年 盤點過年習俗喜迎春

新年團圓,示意圖。圖/AI生成

過年習俗對華人來說象徵團圓、辭舊迎新和祈福納吉。透過年夜飯、大掃除、貼春聯、拜年等活動,不僅傳承文化,也增強家庭和社區的聯繫,同時寄託對未來幸福與平安的期望。

以下是《聯合新聞網》盤點從除夕到初五的過年習俗,讓大家瞭解春節期間的一些傳統習俗與注意事項。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

大掃除:過年前要徹底清潔家居,象徵「辭舊迎新」、掃除黴運。

貼春聯:貼上新春對聯、福字或窗花,增添年節氣氛。

吃年夜飯:全家聚在一起享用豐盛的年夜飯,象徵團圓美滿和富足。常見菜餚包括魚(年年有餘)、年糕(步步高昇)等。

守歲:吃完年夜飯後,長輩守歲祈求長壽,晚輩守歲表示孝心。

祭祖拜神:感謝祖先庇佑,祈求新年平安順利。

燒炮仗:許多地方有在除夕午夜燃放鞭炮的習俗,驅邪迎吉。

大年初一

拜年:會向家中長輩拜年,說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等。晚輩也會向父母、祖父母磕頭或行禮,長輩則會給予壓歲錢(紅包)。

吃素:部分人家初一不吃葷食,寓意清心寡慾,祈福積德。

穿新衣、戴新帽:大年初一代表新的開始,人們會穿上新衣服,象徵辭舊迎新,期盼來年的好運。新衣服的顏色通常以紅色爲主,因爲紅色象徵吉祥和喜慶。

放鞭炮:大年初一放鞭炮是爲了驅邪迎福,製造熱鬧氣氛。

走春:初一也有「走春」的習俗,即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訪,送上祝福。有些人會到廟宇參拜,祈求新年的平安順遂。

新年紅包、壓歲錢,示意圖。圖/AI生成

大年初二

回孃家:大年初二被稱爲「迎婿日」,已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和孩子回孃家拜訪父母,表達孝心與感謝。按傳統,女兒會帶上禮品或紅包送給孃家人,並且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拜年送禮:向親友拜年,互道祝福。

吃閤家宴:再次享受團圓的氣氛。

祈福拜神:有些地區的人們會在這一天到廟宇拜神或祭祖,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五穀豐登。家庭中也可能進行燒香拜神的儀式。

大年初三

不拜年:這一天通常被稱爲「赤口日」或「赤狗日」。傳說赤狗是災厄之神,這一天容易發生爭吵,因此很多人避免外出拜年,以免和他人發生口角。因此少出門或探親,適合在家休息。

送窮日:在部分地區,正月初三被視爲「送窮日」,意即將家中的黴運、貧窮象徵清理出去。這一天可能會有清掃家居或舉行特定的儀式。

燒門神紙:感謝門神一年的守護。有些人會選擇到廟宇進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財運亨通、身體健康。

大年初四

迎接竈神:在大年初四,有「迎竈神」的習俗,因爲竈神在臘月二十四送上天庭,初四則回到人間。家家戶戶會準備香燭、供品等,祈求竈神保佑家庭平安、生活美滿。

宴請親友:初四是親朋好友聚會的好時機,許多人會在家中設宴,款待家人和朋友,共享美食。

忌出遠門:是一個主要與家人一起過的日子,許多人選擇待在家中,爲迎接神明做準備。傳統習俗認爲初四適合在家,因爲這天正是神明回到人間,應該留在家中恭迎,不宜外出拜年。

吃折羅:初四也稱爲「折羅日」,這一天家中會把過年剩下的菜餚重新加熱,寓意珍惜食物、不浪費,併爲即將結束的春節做好準備。

大年初五(破五)

迎財神:大年初五被稱爲「迎財神日」,人們相信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適合進行與財富相關的祭祀與活動。商家特別重視,會設香案、供品來祭拜財神,祈求新的一年財運亨通。

開市:對於商家來說,大年初五象徵新一年的正式開始,因此這一天許多商店會選擇開市,並舉行慶祝儀式,比如燃放鞭炮、舞獅助興,寓意開門紅、招財進寶。商家會選擇這一天開工,寓意「破舊立新」、「開市大吉」。

放鞭炮:放鞭炮是初五的重要活動之一,特別是在迎財神和送窮的儀式中。鞭炮聲象徵趨吉避凶,驅逐不祥,迎接新年的好運。

送窮:在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五也是「送窮日」,人們會清掃家中雜物、處理舊物,象徵把窮困和晦氣送走,迎來新氣象。

吃餃子:許多人在初五會吃餃子,尤其是形狀象徵「元寶」,寓意招財進寶,團圓幸福。此外,初五的餃子也有「破五餃子」的說法,標誌着過年期間一些忌諱的解除。

以上這些大年初一到初五的習俗背後都蘊含着祈求平安、富貴與幸福的美好願望,重點是與家人團聚,共度歡樂的時光,同時表達對新年的美好期望。

☛此爲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