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起源太空CEO:太空資源爭奪戰 中國不會落後

《逐夢星空》是本站科技記錄航天逐夢人和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新欄目,“逐夢星空,向上探索”,讓我們向着星辰大海不斷挺進。

文 | 崔玉賢

出品 |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欄目組

“如果從小行星中簡單提取水,並在太空中將其轉化爲液氧液氫,爲航天器加註燃料,那麼這將極大降低人類飛往火星的成本。”喻天弘說到。

在太空中“掘井取水”,聽上去就更像是《阿凡達》中在潘多拉星球採礦的科幻故事情節,然而在現實中,卻有這麼一羣人已經開始向萬億美元的太空資源出發了。

喻天弘,起源太空的聯合創始人,2019年與蘇萌一起創辦了太空採礦的商業企業——起源太空,這是中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太空資源開採企業。

在成立不到3年的時間裡,起源太空實現了多個里程碑的成績:向太空成功發射了三個航天器和兩個望遠鏡載荷,其中包括“NEO-01太空採礦機器人”以及“仰望一號”太空天文望遠鏡。

單是這樣說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不就是成功發射了幾個航天器嗎?但據瞭解,無論是太空採礦機器人還是太空天文望遠鏡都爲中國乃至國際創造了多個“首次”,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今年6月份,起源太空發射的“仰望一號”可以通過光學及紫外兩個波段對太空及小行星進行觀測,這是中國首個光學+紫外雙波段進行太空監測的天文望遠鏡;其在軌兩個月時間拍攝的銀河,不僅成爲我國首次用太空望遠鏡實現銀河巡天拍攝,而且成爲目前世界上最快巡天觀測的探測器。

“仰望一號”觀測大麥哲倫星雲

此外,“仰望一號”的觀測數據還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其獲得國際天文臺聯合會認證的天文臺站編號,使中國成爲除美國外,國際上第二個擁有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證的小天體觀測空間天文望遠鏡的國家。

而其4月份發射的“起源太空NEO-01”也是全球第一個太空商業採礦機器人。該航天器不僅能夠開展近地軌道太空垃圾清理和麪向太空資源獲取的原型技術驗證,還論證未來小行星防禦相關技術。

起源太空NEO-01

在這些成績的背後,是起源太空橫跨空間科學、航天工程、礦物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太空法律與政策等領域的人才使然。

“要團結更多的人才,因爲太空採礦涉及到的行業挺多的,可能是十幾個不同的行業。”起源太空CEO蘇萌說道。

對於蘇萌,起源太空的員工評價他“是非常有魅力的人,有着非一般的國際視野和胸懷”。而這與蘇萌的履歷背景相關。

蘇萌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之後奔赴哈佛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在他剛進入哈佛時就接到了教授Martin Elvis推薦的“小行星採礦”題目,當時的蘇萌感覺這就是個天方夜譚的項目,接受了這個題目估計都很難順利畢業。

然而,這個題目卻像個種子種在了蘇萌的內心,等着它慢慢發芽長大。在讀博期間,蘇萌與同事使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費米氣泡”。

“費米氣泡”的發現有望揭示關於銀河系結構和演變的深層秘密,並引起了學術界極大的興趣,開啓了後續費米氣泡研究的大門。而蘇萌也因此獲得了2014年美國天文學會高能天體物理部門的Bruno Rossi獎,這是高能天體物理領域最高獎,也是這一獎項40年來最年輕的獲得者、唯一的華人科學家。

2016年蘇萌加入香港大學,成爲香港大學空間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這個實驗室的目的就是想把國際上新的動向傳播到內地。”蘇萌表示。

當時中國的商業航天才剛剛開始破冰,美國則在此期間實施了《商業航天發射競爭立法》,明確了美國公民開採太空資源的權力。“這給了我很大觸動。至少美國政府認可了太空資源私有化是人類開發太空的出路。”蘇萌回憶道。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蘇萌萌生了“有沒有可能在中國發展太空資源”的想法。

隨着中國商業航天慢慢變熱,蘇萌覺得既然太空資源開採在體制內沒辦法通過國家立項任務來完成,何不嘗試通過低成本的商業航天的方式來做呢?

由此,2019年3月20日,致力於太空資源開發及利用的起源太空成立。

“今年十月份我參加的瑞士政府戰略會議,專門有個圓桌討論太空採礦這件事。(現場)沒有人質疑它會發生,也沒有人質疑它的意義,但到底是多長時間才能實現呢?大家給出來的答案基本上是5年之內一定可以看到技術進展,25年之內一定會有規模性開採。”蘇萌提到。

在蘇萌看來,太空資源的利用是未來人類進入太空的一個必然經歷和步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

據報道,地球周圍存在着衆多大小不一的近地小行星,它們繞太陽旋轉的軌道與地球繞太陽軌道的半徑相近,已經發現的超過25000顆。這些小行星有很多富含鉑金、鐵、鎳、鈷等多種金屬元素,甚至有的小行星單個的金屬元素含量超過地表礦藏的總和。

美林集團預測,今後30年,太空產業包括地外採礦將達到2.7萬億美元的規模。

而且來自NASA的信息顯示,實際上小行星採礦已經沒有工程上的技術瓶頸,美國和日本已經開始分別採樣貝努與龍宮兩顆小行星。

既然太空採礦有着萬億美元的廣闊前景,而且沒有相關技術瓶頸,是不是意味着企業可以高舉高打,大規模投入到太空採礦之中?

“一開始有些人會爲夢想買單,但再往後成長的時候還是需要看一個公司成長的可能性。”蘇萌認爲,雖然公司的目標是去太空採礦,但要意識到太空採礦是個需要長期資金投入的行業,在實現最終目標之前需要一個個可描述、可表達、可感知的商業和技術的里程碑的成績。

之所以有這樣的意識,是蘇萌從第一批太空採礦的商業公司起起落落的成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

在2009年科幻電影《阿凡達》上映之後,相信很多人都對當時人類前往潘多拉星球採礦的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隨後,2011年導演詹姆斯·卡梅隆、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與前CEO埃裡克·施密特等人的支持下,現實中太空採礦的公司行星資源(Planetary Resources)成立。此後深空礦業公司、原始空間公司以及小行星礦業公司等相繼成立。

但在這一批成立的太空採礦企業中鮮有成功的,行星資源公司後來被區塊鏈公司ConsenSys收購。

“我們認爲太空採礦是個長期工程,如果前期投入過多,又沒有拿得出手的里程碑成績出來,會造成後期融資困難。因此,整個公司需要有一個健康發展模式。”蘇萌從“前輩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是,要腳踏實地,做好規劃。

蘇萌認爲,在實現採礦之前先要“探礦”,也就是先要對小行星進行勘探,對其物質進行數據分析。因此,起源太空發射了“仰望一號”空間光學/紫外望遠鏡、龍蝦眼X射線探測器等。這些對太空探測的衛星所獲取的數據,可以用於商業和科學研究,已經成爲起源太空目前的收入來源之一。

還有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就是清理太空垃圾。比如起源太空的“NEO-01”採礦機器人就可以用於太空垃圾清理,而且一旦有訂單,起源太空就是國際上第一批可以去清理太空垃圾的企業。

在太空採礦方面,目前國際上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去比較大的小行星(幾百米直徑、甚至幾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在小行星低重力環境下開採重金屬;第二種是改變小行星的軌道,直接把它“帶回來”,比如拉到地球同步軌道上,或者在地月協同情況下進行開採,爲地球所用。

“我們先採用的是第二種方式,改變小行星的軌道,當然,第一種方式其實更應該但成本會更高,最終我們會走這種方式。”蘇萌表示。

據其透露,按照規劃2025年起源太空將成爲對小行星的探測任務並將一顆小行星“帶回來”。

“至於第一次帶回來的能到什麼程度,我認爲可能是噸級別的已經很好了。”蘇萌提到。

以下爲本站科技《逐夢星空》與起源太空CEO蘇萌的部分對話內容: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當時成立起源太空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爲什麼是在2019年這個時間點?

起源太空CEO蘇萌:其實太空採礦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了,在幾十年前科幻電影裡面大概已經出現了,太空資源的利用是未來人類進入太空的一個必然經歷和步驟,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

2010年前後NASA系統論證了太空採礦的可能性,發現沒有任何技術壁壘。對大家來說都感覺是非常驚訝的事情,在論證完之後,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成立,基本上配合着大家的一種認知。其實從業者是更保守的,雖然論證完了之後覺得這個事情是可以做的,但大家仍然覺得還沒做好準備。

之後,NASA真的完整作出了將一個10m的小行星拽過來的方案,這時候大家才覺得技術上具備了,然後商業化開始。那時候還沒有系統的立法,只是每年會有個太空資源主題的年會,就一兩個國際組織在組織,都侷限在學術圈。

太空採礦開始破圈就是從真正考慮商業化開始,並且拿到上億美元級別的融資,人們發現至少有公司開始做這個方向。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您剛剛說的都是行業的大背景,想請教一下起源太空成立的初衷,爲什麼是2019年這個時間點?在這之前聽說您一直在高校就職,爲何選擇出來創業?

起源太空CEO蘇萌:我是2016年的時候從美國回到香港大學的,然後在香港大學成立了太空科學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目的就是想把國際上新的動向傳播到大陸。

當時對我很大的一個觸動是在2015年、2016年的時候美國立法支持通過商業公司獲取太空資源,進行太空資源開採,並且支持開採之後私有化(美國實施了《商業航天發射競爭力法》明確了美國公民開採太空資源的權力)。後來的盧森堡也通過了太空資源法(2017年盧森堡通過《探索與利用空間資源法》明確了太空資源可以爲盧森堡註冊實體所擁有),今年日本也專門強調了太空資源私有化的事情。隨着這些大戰略規劃的出現,帶動了一批商業公司的成立。這是大的時代背景。

我其實在2017年的時候就在考慮有沒有可能在中國發展太空資源。我們作爲航天大國,一定會也必然會做,只不過是一時興起還是將其變成一個方向,我們很難判斷。

起源太空CEO蘇萌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從2017年想做這件事到2019年成立公司,這個時間段經歷了什麼?顧慮是什麼?

起源太空CEO蘇萌:其實幾年前太空採礦還不是一個商業模式,當時還沒有真正變現的機會。我們是學術出身,做的是空間科學這個方向。2010年國家開始投錢做空間科學了,後來纔有了“悟空”號,我也參與了其中。在這之後,我們又提了一個項目就是要做“悟空”的這種空間科學項目,但這些項目在科學院體系中立項比較慢,當時我們就在想如果國家不能立項的話,有沒有可能通過商業航天的方式去做?

2015年中國商業航天開始破冰,開始慢慢成熟。我們覺得“X射線望遠鏡”非常值得嘗試去做,可以將這種科學需求,通過低成本的商業方式來實現。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非要通過PK來國家立項(這樣做週期長,成本高)。所以才變成了現在的起源太空這個公司。

去年(2020年)7月,我們發射了國際首顆龍蝦眼大視場X波段探測衛星,也是空間天文望遠鏡;今年發射了我國首個光學波段太空望遠鏡仰望一號,可以做感知探測,和地球採礦一樣,第一步先要探礦。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所以起源太空成立的初衷更多是做一些科學研究?

起源太空CEO蘇萌:核心原因是如果不以公司爲主體的話,很難去實現太空採礦這件事,沒有辦法通過國家立項一個任務去完成,(也許)能夠通過立項一些天文項目做嘗試,但要真正把這個這個旗子立起來,在體制內是沒有這個機會的,所以不得不去成立一個公司。

NASA就有一套體系,可以進行這樣的一個遴選和評估,能夠形成行業的一種共識,但在國內就很難去形成這樣的一種共識,我覺得面臨這些挑戰,我覺得就是逼着科學家鬧革命了。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當時是怎麼說服其他成員加入到公司的?

起源太空CEO蘇萌:首先創始團隊的人對這個行業比較認可,又與他們所學的專業相匹配,又不願意在受制於體制內,所以對太空採礦創業這個方向大家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我也說服大家,如果日後萬一沒有做成,我們所有人的努力至少爲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小步。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公司是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拿到資本的投資了?

起源太空CEO蘇萌:對的。我們一成立的時候就融到資了,今年我們完成了一個億的Pre- A輪融資,只不過還沒公佈。我覺得我是比較幸運的,天使輪融資第一天聊了以後就簽了。其實當時還見了一家頂級投資機構的,溝通的時候告訴我們不能立刻定下來,就沒簽成。經緯非常認可我們,因爲他們一直在看商業航天這個方向,太空資源也是他們非常認可的方向,即使是長線項目他們也能接受。

而且太空採礦這個事,國內也就只有我們一家在做。與很多投資人溝通,他們聽到我們整個商業邏輯之後,都非常興奮;但我每次讓他們哭的是,進來之後可能不能立馬盈利。

之前我參加的瑞士政府戰略會議,專門有個圓桌討論太空採礦這件事。沒有人質疑它的發生,也沒有人質疑它的意義,但到底是多長時間才能實現?大家給出來的答案基本是5年之內一定會看到技術的進展,但10年之內肯定實現不了,25年之內大家認爲一定會實現有規模性的開採。如果說歐美人認爲25年必然會發生的話,那中國的發展速度下個10年有沒有可能呢?如果未來10-15年有一個這麼大機會擺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就應該是我們現在應該去考慮的事情。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起源太空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起源太空CEO蘇萌:因爲天文學其實就在反覆的認知各種起源問題,回答這些起源問題。要在超出我們常識的時空框架下去思考更本質的問題。

我們在不斷尋找宇宙的起源、太陽系的起源、生命起源的答案,本質上我們都在研究一個起源和演化。

之所以起名“起源太空”是對“起源”這個理念的崇敬,只有真正認識到我們是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樣的,才知道未來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情。

另一個層面其實是太空資源,這個46億年的存在被我們所認知,我們研究它也是爲了研究起源問題,它給了我們指引一個發展方向,就是人類進入太空會利用這些太空資源,去進行新的文明階段的發展。所以就是將最最早的事情和最未來的事情能夠建立聯繫。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在起源太空之前,國際上已經有一批太空採礦公司,有些已經被賣掉,這些公司對你們來說有哪些成長經驗?

起源太空CEO蘇萌:美國的行星資源公司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我也比較瞭解。太空作爲商業模式,此前的1億、10億甚至百億的投資對最終實現的收益來說都是九牛一毛,所以這個團隊從來沒有擔心發展過程中資金的需求。

屬於高舉高打,因爲全都是請的NASA的工程師,一開始就將NASA的運營模式拿過來,做了很多投入。尤其在實驗室的條件和設備上。結果,在做了很多早其研發和驗證之後,發現其實是個長期工程。前期投入過多,又沒有拿出里程碑的成績來,造成了後期融資困難。

我想說的是這種大量重資產的投入,在研發階段沒有形成一個外人可見的成績來,造成了融資遇到挫折。一開始有些人會爲夢想買單,但再往後成長的時候還是需要看一個公司成長的可能性。

另外就是整個公司需要是務實的,有不錯現金流的。在實現最終目標之前要有具體可描述、可表達、可感知的或是商業層面,或是技術方面的milestone。比如我們發射的航天器,不管是模擬採礦還是尋找小行星的太空望遠鏡,對於整個太空資源行業都是突破性的milestone,並且也有訂單。

這些數據都可以拿出來供大家使用,數據本身有商業化的這種模式。而且我們找到的小行星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可,一個商業公司提供的望遠鏡,它的數據被國際組織認可,有科研價值(是非常不容易的)。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除了重資金投入之外,太空採礦這個賽道還有什麼特點嗎?

起源太空CEO蘇萌: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不可預知性。我們是在開拓一個新的世界,新的場景。可能性一旦發生後,那就非常令人興奮,但真的會發生嗎?誰能確保它發生呢?我們畢竟沒有見過呀,所以就不是一個已有的確定性的事情。它只有道理正確。

我們認爲太空經濟的規模性發展一定會依託於太空資源利用。當它一旦進入到工業化,那就需要性價比的東西。本質上就是在比較比如說把成萬噸數的東西運到太空中去更划算,還是利用太空中本身已經脫離地球引力的物質資源去進行工業化建造更划算。

大家會拿大航海時代做比較,比如你要去北美洲建一個村莊,是所有東西都帶過去划算,還是說去了以後就帶着我的人力、能力去,利用當地的資源條件去建設更划算。我們判斷一旦規模化的到來,你只要能夠提供資源的就地利用的條件,那麼這就是個先佔有先機的市場。但它依然還是一個20年之後的事情。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那麼,如果想要實現太空採礦的話,企業需要具備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起源太空CEO蘇萌:就是要吸取此前採礦公司的經驗教訓,要有一步步環環緊扣的發展路線,不是說只採礦,別的不幹,直線去採礦,直接去採礦可能就是就是必死無疑,必須要一步一步的走,更穩定或者更紮實,纔有可能長期走下去。

就是如果揹包裡都裝上吃的喝的,就算裝滿了,都不可能走完長征路,而是應該輕裝上陣,每到一步就安營紮寨,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有穩定的成長。

所以這也是爲什麼我現在不是說一上來就立刻去做深空項目,雖然我們現在有月球、小行星這些項目的論證和儲備,但還是以近地軌道空間各種應用爲主。

另外,想要成功首先要打通技術的關鍵節點。其實一個項目做不成往往都是那未知來決定的,你要知道發展的盲區,就是要把這一個一個黑盒子變成灰盒子。最起碼要有評估和預判,哪怕你現在沒有解決方案,或者說解決方案只是理論層面的。這也是爲什麼我們要做這些在軌的,微重環境下一些捕獲實驗等等。

還有就是要有有效的資源利用,這個資源利用是說要在行業發展大背景下,能夠聚集起來更多的有信仰的人,有遠見的人,有一技之長的人形成更大共識體去開展系統性工作。我覺得團結更多的資源,包括政府、商業的、民間的、各行業人才是必要的條件。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看到報道說太空採礦已經沒有太多的技術壁壘了,更重要的是把它進行工業化、規模化。想請教一下規模化和工業化的難點在哪兒?

起源太空CEO蘇萌:我覺得這個跟航天現在規模化發展類似。現在航天一直都是作坊式的、小衆的指導方式,要想降低它的成本,就必須要規模化的、市場化的去運作。

就是從元器件上、從管理上系統的去降低成本。比如犧牲一些可靠性、犧牲一些複雜的測試環節,提升效率,就是說不是100%保證它的成功,但是我要把性價比本身提升上去,上十個哪怕壞四個也能接受,最終的這個成本是更低的。所以,本質上還是航天的成本是限制太空採礦的一個主要環節,包括髮射。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發射成本大概佔太空採礦整個產業鏈的成本的百分比是多少?

起源太空CEO蘇萌:我覺得差不多一半,小一半吧。其實研發成本還佔有挺大比例的。然後測運控、早期地面實驗,地面實驗也會佔很多成本。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那起源太空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麼?

起源太空CEO蘇萌:技術是第一位。其實像我們有航天的人,也有天文的人,有行星科學的人,也有做商業的人,有做數據庫的人,就是方方面面的吧。

我們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更多體現在航天器的整體設計,因爲這些之前都沒有發射過。所以首先得有整體設計,其次要有軟件的數據分析應用,然後是航天載荷方面的設計改進測試。在這方面,我們雖然應用了體制內很多的遙感衛星的經驗,但很多情況還是需要我們迭代出來這種專門針對天文望遠鏡的一些特點,現在慢慢也就形成了一套譜系,比如我們的仰望星座。通過這個應用實現了端到端的航天器的製造流程,也實現了公司內部閉環了。

仰望一號是可以證明我們的實力的,是可以拿出來可感知的,被驗證的比較具體的例子。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有個很強的團隊。

起源太空CEO蘇萌:對,還要團結更多的人才。因爲太空採礦涉及到的行業挺多的,可能十幾個不同的行業。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那對起源太空來說有了這麼豐富的人才儲備了嗎?

起源太空CEO蘇萌:現在基本上每一個方向就是那麼一兩個人。但這些人基本上可以對接到我們想對接到的人,能夠鏈接到有經驗的人,雖然只是公司的外圍支撐力量,這些人不管待在哪裡,都希望看到小行星採礦的發生。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那您預計什麼時候可以實現第一次小行星採礦呢?

起源太空CEO蘇萌:我們的目標是2025年。2025年完成小行星的探測任務並帶東西回來。這個東西能到什麼程度,我預計可能是噸級就已經很好了。

對於太空採礦來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將其拉到與地球同步軌道;一種是直接去較大的行星上做開採;這兩種方式,我們先採用的是第一種方式,第二種方式更應該,但成本也會更高,但最終會走這種方式。

我們一次不用100分,因爲一旦100分的話,就只有零分和100分的選擇了,第一次一定給你是零分,因爲不可能一次做100分。所以我們的做法是至少10分,然後下次再15分,總有一天可以看到我及格的。所以抓小行星是我的目標,而不是一次性抓一個重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