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鄔賀銓:防止數據中心“過熱”,不要脫離實際盲目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受訪者供圖
算力被譽爲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從首次提出“東數西算”工程概念,到八地啓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啓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爲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佈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東數西算”工程結合了中國經濟發展以及能源分佈的區位特點,是適應中國新時期國情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必要工程。
在鄔賀銓看來,“東數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說西部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去做數據節點,還要考慮該地區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關資源上面有一些優勢。對於被選擇作爲樞紐節點的西部地區要抓住這個機遇,要承接建設樞紐,同時要帶動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
算力是數字化轉型重要抓手
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認識算力在這個時代的作用,“東數西算”工程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鄔賀銓:我們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包括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發現工作和生產中的一些規律,這就需要運用算力的計算和分析,以及算法和數據的支撐。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講,並不需要自建算力,也不需要購買更多算法軟件,可以利用公共平臺上提供的模型、算法和算力以及數據。當然企業會自帶數據,也可以自建一些模型和算法。
通過算力平臺的計算,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工業設計、電網仿真、製藥靶點選擇等許多需要進行分析的工作。在各種各樣的生產中我們都會有很多實驗,過去這類實驗實際上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現在可以通過計算來模擬尋優,代替實際生產中的實驗,大大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因此在數字經濟新時代,算力已經是我們作爲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抓手。
所以,很多國家都把算力作爲未來發展的一個戰略選擇。在中國,東部經濟比較發達,東部企業的計算需求也多一些,但是東部缺乏能源,我們需要把大部分電力傳到東部去。現在來看,用光纜傳輸代替電力傳輸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把一些對時延要求不敏感的數據的計算和存儲放在西部,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能源的輸送,充分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優勢,同時也有利於解決東西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這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以及能源分佈的區位特點來定的,是適應中國新時期國情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必要工程。
新京報貝殼財經:二十大報告提到綠色發展與區域發展,在你看來,西部地區怎樣利用這次工程將發展效益最大化?
鄔賀銓:“東數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說西部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去做數據節點,還要考慮該地區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關資源上面有一些優勢,所以西部四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也是經過一定的選擇。
對於被選擇作爲樞紐節點的西部地區要抓住這個機遇。一方面,要承接建設樞紐,同時要帶動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但是僅僅做數據中心畢竟還是重資產,不能完全靠這個帶動GDP,還需要發展上下游產業,包括數據清洗、標註、前期的處理,數據中心機房安裝服務等產業,以及數據中心的安防、製冷和電力等相應產業。並且通過這些產業來吸引人才,帶動整個西部數字設備和數字產業發展。
隨着數據中心進入西部,我們也希望,在承接樞紐的西部地區,儘快發展相應的綠電,比如風電光伏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東數西算”工程對我國雙碳目標有何作用?
鄔賀銓:2030年中國要實現碳達峰,這是整體而言,對於信息產業來說,2030年還做不到碳達峰,因爲無論數據中心還是基站總數都會繼續增長。一方面我們要想辦法提升信息技術產品能效,減少萬元GDP能耗,另一方面,希望通過使用綠電替換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儘管2030年IT設備能耗可能還不能實現碳達峰,但是大力發展IT產業,有利於幫助其他行業節能減排,所以總體上是正面的。我們發展“東數西算”,實際上更多的也是服務於傳統產業,也會拉動綠電發展,我認爲這是一舉多得。
將算力轉化爲生產力,可幫扶中小企業上雲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之前提過,將算力轉化爲生產力的過程中還面臨一些阻礙,這主要指什麼?
鄔賀銓:第一,儘管有算力樞紐節點,但也並不是說企業提出個問題,它就可以直接計算了,一般都需要結合企業實際。企業本身在數字化轉型時,需要把數據盤活,比如通過各種傳感器把企業生產現場的一些數據收集起來,只有有了數據才能去利用算力節點來進行訓練,優化出模型。
第二,算力基礎設施的建立,應該跟工業互聯網發展並行,這樣才能促進算力的進一步利用。更多的中小企業可能不僅缺乏資金、人才,也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很多時候地方政府可以開放數據和應用場景,甚至免費爲中小企業提供一些雲服務。算力樞紐本身並不是免費樞紐,但是作爲地方政府,也可以爲當地中小企業上雲使用算力提供一些經費和技術上的幫助,推動算力應用。
第三,我們說“東數西算”,相對而言東部是主動的,西部是被動的。東部的熱數據在東部計算,相應的冷數據要到西部去存儲,西部在建立算力樞紐的時候,需要跟東部進行協同,否則如果建完沒有市場 ,就容易形成浪費。
第四,爲了促進算力樞紐綠色化,我們應該有一些政策措施促進綠電使用,提升在這方面的使用比例。
第五,發展算力,同時要帶動算力節點包括算法等軟硬件的技術開發,目前一個服務器的PUE值(電力使用效率)還比較高,這影響到能耗,要在這方面加大開發力度,降低服務器自身能耗。
第六,整個算力網絡要注重安全,其中包括樞紐本身和災備,東西之間網絡也要安全可靠。另外,比如一個算力樞紐同時爲很多企業服務,那麼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數據需要隔離,怎麼保障利用算力時企業敏感數據不泄露,敏感數據不跨境等,這些都是我們要做到的。
最後一點是人才,西部地區儘管有土地資源、能源供應,但是比較缺人才。有人說東部的專家遠程維護就可以,實際上根據經驗,可能還是待在西部樞紐現場、有相應專業維護隊伍,才能夠及時排除故障,保障算力樞紐正常運行。可以利用數據清洗、標註等服務,先培養一些低端人才,逐漸提升支撐整個算力樞紐的人才能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現在建設了多個數據中心,但是存在協同度不足甚至重複性建設問題,如何提高這種協同度?
鄔賀銓:基本上算力樞紐還是由各個企業在建,比如華爲、騰訊、阿里、電信、聯通、移動等,這些企業肯定會考慮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協同。還有一些比如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需要同時把數據放到東部和西部,也會考慮比例配合的問題。
現在沒有協同的主要是,比如在西部的算力樞紐,一些地方政府覺得既然這個地方被定爲樞紐,那麼我自己也要支持建很多服務器機架,但是可能其本身直接開發市場的能力並不強,因此建了以後得不到很好的應用。同時,西部政府建的這些項目跟東部政府之間並沒有協同關係,國家有關部門還需要東西部數據樞紐之間形成一種產業聯盟關係,定期交流。
新京報貝殼財經:這麼多算力樞紐數據中心運行,如何保障海量數據安全?
鄔賀銓:除了設備本身的安全,數據中心尤其要考慮內容安全。首先,我們要存儲數據、計算數據,要有接入和訪問的認證,需要檢查接入到這些數據的權限。其次,還要關注敏感數據會不會外泄。此外,要特別防止違規利用數據。比如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不能跨企業調用數據。對於涉及國家安全保密的數據,更應該有嚴格的授權才能接入。
尤其還要警惕類似於勒索病毒這種外部入侵,它會惡意訪問數據中心,所以數據中心本身的接入安全相對其他IT設備要更嚴格。當然,數據安全也包括數據中心管理人員的誠信安全問題,瞭解接觸這麼多數據,不應該將數據作爲謀取個人利益的手段,比如買賣數據、泄露數據等。
數據中心的安全是IT安全的一個代表,因爲其本身重要性,對於安全要求更高。
建設數據中心要與需求同步,防止揠苗助長
新京報貝殼財經:“東數西算”除了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還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這方面有沒有實際案例?
鄔賀銓:貴州貴安新區很早就往大數據上發展,引入了包括富士康、騰訊、三大運營商等算力節點落戶,後來伴隨這些節點又落戶和發展了一些大數據產業,並且也爭取了一些國內外IT產業在當地進行產品組裝,使貴州IT產業幾乎從零開始很好地發展起來。
當然,當地現在也在做數據開發,包括數據挖掘、數據交易等,應該說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起點。其他西部地區相對於貴安新區起步要晚一些,但是這些地方也會注意到,不只是簡單建一個樞紐,而是要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東數西算”工程還面臨哪些困難或挑戰?
鄔賀銓:首先,怎麼讓數據中心建設跟我們的需求同步發展。其次,建完數據中心,如何讓更多企業去上雲利用。現在很多企業有數據,但是並沒有很好地利用,甚至即便建立了樞紐,有算力,它也不會用,這導致可能建完了數據中心也不能充分發揮效益。
在應對方案上,很多城市通過各種補貼幫助中小企業做上雲服務,像華爲、騰訊等也在部分城市推動了一些優惠政策,輔導企業上雲。
新京報貝殼財經:當前很多主體建設數據中心和相關算力工程的熱情高漲,如何理性佈局?
鄔賀銓:長遠來看,我們要向信息社會發展,上雲用數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手段,而且算力樞紐的建設會爲上雲用數打好基礎,實際上它是一個數字基礎設施。從這點來看,用國家行爲來引導發展,肯定是必要的。
但是,算力樞紐的建設本身是市場行爲,由企業根據市場需要建設,企業是算力樞紐建設的主體,在投資建設時肯定會有它的理性考慮。我們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揠苗助長,比如除了八大算力樞紐,現在很多城市比較迫切地建設本地數據中心。如果本身有計算需要,這樣做未嘗不可,但是脫離實際盲目建設,將來就可能無法很好地發揮作用。
另外,我們並不主張在東部過多地建設數據中心,還是要按照自身實際需要。更大的數據能力包括冷數據處理,還是儘可能放到西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孫文軒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