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供應鏈重組 帶動臺灣產業聯盟

圖/Pixabay

上個月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訪臺,爲41年來美國來臺層級最高政府官員,和臺灣談一系列經貿合作,其中最主要的關鍵議題是「供應鏈重組」,包括半導體醫療和能源。

中美貿易、科技和金融大戰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兩個經濟體徹底脫鉤,形成「一球兩制格局。臺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因爲半導體產業領先世界,而且又是傳統制造大國,位居亞洲地緣政治樞紐,再加上戰略上親近美國,今年以來防疫作戰成功,因此得到全世界的肯定,集光環於一身。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正積極探討加入各種國際聯盟可行性,這是臺灣過去從來沒有的機會,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但現在有所突破。舉例來說,臺美即將開始探討BTA(雙邊貿易協定),雖是以開放美豬美牛作爲代價;此外最近臺美簽署合作架構,將共同攜手南向,進行基礎建設投融資合作,這已將合作層面從臺灣單點擴大到區域。

在多邊聯盟方面,臺灣也有進展。柯拉克來臺時提出「經濟繁榮網路」(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這是美國在亞太地區主導的經濟合作聯盟,成員國包括日、韓、澳、紐、印度和越南,基本上都和美國友好,目的是爲了加強合作,共同抵制中國。臺灣未來也有可能被邀請加入,其中關鍵就在於供應鏈。在全球製造走向區域性分佈的格局下,東南亞、印度甚至美國未來都有可能成爲製造中心,臺灣在其中具有技術提供、管理協調和資源整合等重要功能。

川普上臺以來,對中政策主要依循點、線、面的脈絡演進。早期禁止博通併購高通出發點就是擔心5G技術外流,失去競爭力。後來制裁中興通訊華爲,延伸到5G和半導體產業鏈,即使美國5G技術落後,但藉由半導體優勢卡死中國大陸。現在川普將範圍擴大到面,除了和已開發國家共同組成「五眼聯盟」外,並在亞洲透過「經濟繁榮網路」落實「印太戰略」,派蓬佩奧日本澳洲及印度舉行「四方安全對話」。

面臨中美地緣政治新格局,站在企業管理和兼併收購的角度,也有點、線、面三種型態。最單純的是單一的「企業併購」,通常屬於水平整合,以擴大企業規模爲主。

第二種是「產業鏈重組」,着重垂直整合,屬於母子公司間資源重新配置,「減法」更多於「加法」,比如說緯創崑山子公司出售立訊,可成將泰州廠賣給藍思。此外,還有和碩將子公司鎧勝私有化,出發點是爲了有效整合集團資源,以便快速進軍印度和東南亞等市場。

類似的例子不僅限於臺灣企業,最近日本NTT也以400億美元代價將移動運營商Docomo私有化,主要考量是資源整合,以因應費率調整,並開始佈局6G,以免再次落後中國大陸。

最有趣的是第三種型態,即透過面的整合形成「產業聯盟」。以鴻海爲例,爲了跨足電動車產業和裕隆集團合作,裕隆出售電動車子公司華創,以技術作價,鴻海投資近80億元新臺幣雙方合資成立新公司。不同於一般產業控股公司,這屬於異業結盟。在全球動盪、典範轉移的時代,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異業合作的例子。

最近國巨和鴻海集團宣佈策略聯盟,雙方雖未合資成立新公司或彼此參股,但將在業務上緊密結合,共同攜手合作5G、車用航太、醫療新領域。由於外在環境變化迅速,有資源的集團希望攜手合作、優勢互補,以快速達成共同的目標。

全球大型科技企業如亞馬遜、微軟、軟銀和阿里,都在積極打造自身的生態系。臺灣企業如果不想落後,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浪潮中,透過合作形成產業聯盟,或許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