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老農津貼該制度化了
每到大選年,政治人物就會開始亂開社福支票,其中又以老農津貼最受關注。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明年即將舉辦大選,政治人物又開始亂開社會福利支票,其中又以老年農民福利津貼(以下簡稱「老農津貼」)最受關注,先是執政黨立委要求提高排富條款門檻,接着農委會陳吉仲主委更表示,將至明年起直接調漲每月發放的金額。此舉縱然可討好特定選民,卻將造成財政龐大的負擔,實有必要回歸農民年金保險制度。
■淪爲討好農民的工具
1995年制定的《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其立法理由明文:爲肯定老年農民於青壯時期參與生產之貢獻,在尚未建立農民老年給付制度前,有必要加強照顧老農生活,增進其福祉。當時老農津貼僅每月新臺幣3千元,之後朝野政黨不斷提案提高其金額,現在已達7,550元,已是老年基本保證年金3,772元的2倍。
近日郭國文等立委提案,要求提高綜合所得總額與所有土地及房屋價總額等排富門檻金額,其中個人所有土地及房屋價值門檻,由500萬元大幅調高至800萬元;農委會陳吉仲主委更在質詢時表示,將直接調整老農津貼至少到8千元。按照過去的慣例,立法院審議時只會持續追加,就算老農津貼調高至萬元也不意外。
■假農民充斥
因爲我國農保保費低(每月僅需繳納78元),65歲後每月又可領取老農年金,而吸引非農民也加入投保,屢遭監察院糾正。監察院103財調44號調查意見指出,2013年農保投保人數高達140萬人,而全國專業農民加兼業農民僅50餘萬人,約有百萬的假農民。雖經多年的清查與修訂請領資格,農保人數有所下滑,依據勞保局的統計,2020年底農保投保人數爲104.6萬人,平均年齡67.55歲,其中65歲以上有權領取老農津貼者近62萬人。
然而,政府每五年辦理一次的農林漁牧業普查,2022年6月公佈的《109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底農牧戶以自營農牧業與漁業爲主要工作人數計60.05萬人,其中65歲以上有32.27萬人,幾乎是領取老年津貼人數的一半。即使部分領取津貼者已不再進行農業工作,惟我國多數老農都是做到無法工作爲止,也不應有如此巨大的差距,顯然假農民享用農保與老農年金問題仍相當嚴峻。
■儼然成爲財政怪獸
老農津貼支出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預算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引用學者統計,立法之初1995年已佔16.79%,之後一路走高,2011年飆高至71.32%之譜,後來陳保基擔任農委會主委時,堅持對請領資格中增加限制「最近三年內每年居住超過183日」與「申領時參加農民健康保險之農民且加保年資合計15年以上者」(第三條第一項),才讓比重有所下滑,但預算仍相當可觀。依據農委會2023年度預算書的資料,農民福利津貼444.89億元,佔農委會全年歲出預算1,064.04億元的41.81%,已嚴重排擠其他農業相關經費。
根據國發會統計,2021年老年福利津貼包括老年基本保證年金、原住民給付、老農津貼、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及榮民就養給付等老年福利津貼總領取人數128.8萬人,給付金額爲962億元,其中老農津貼總領取人數57.8萬人,佔所有領取人數比重44.8%;給付金額卻高達514億元,比重超過5成(高達53.4%)。
■永不退場的暫行條例
如前所述,《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有其立法背景,過去臺灣經濟發展中,農業扮演重要的支持功能,犧牲農業扶持工業的成長。行政院於立法說明指:「在尚未建立農民老年給付或農民年金制度前,實有必要加強照顧老年農民之生活。」易言之,該條例只是作爲農民年金保險制度建立前的暫時性替代制度。
此暫時性替代制度,至1995年實施至今已近30年,時空環境已經完全不同,還是無法退場。在各政黨恣意加碼下,已將該制度破壞殆盡,並吸引假農民加入分食福利大餅,對國家及農委會負擔極大。
若再加碼給付金額或提高排富條款,將進一步使得問題惡化,債留子孫。盼農委會與立法者能迴歸農民年金保險制度,讓該紊亂的條例早日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