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翻轉檯灣農漁業困局

臺灣多屬家庭式農場,更需要政府大力協助。圖/本報資料照片

繼今年8月中國大陸官方因美國聯邦衆議院議長裴洛西高調訪臺,片面宣佈暫停臺灣部分食品及水產品進口之後,臺灣輸陸產品再度因未完成重新註冊要求,而接連遭中國海關標註「暫停進口」,不但水產品幾乎全軍覆沒,金門高粱、臺灣啤酒、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黑松沙士等指標性飲品也相繼被禁,受影響範圍遠超過以往數波農漁產品遭禁事件,在臺灣再度引發騷動。對此,蔡政府一如以往,採「膝反射式」迴應,凸顯蔡政府已無計可施,把農漁民和業者權益,當成兩岸對抗工具的心態。

對臺灣農漁民而言,近年來是相當艱困的時刻,不僅要辛苦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好不容易養成後,卻又遭到中國大陸突發禁令,主要外銷通路被迫中斷,只能依賴政府給予補貼和貸款勉強支撐下去,讓務農這條路充滿荊棘,也爲臺灣農業的永續和糧食安全投下變數。

相較於其他產業,農業更需要靠政府政策來領導和扶持,例如要開拓一個新興穩定的外銷市場,涉及貿易談判、法規、關稅、檢疫規範、當地消費習性、宗教信仰、政局穩定等等,非個人能力所及,尤其臺灣多屬家庭式農場,更需要政府大力協助,政府應該成爲農漁民最堅實的後盾。

然而兩岸原本穩定關係,在蔡政府高舉抗中大旗,自願成爲美國對抗中國的急先鋒之後,兩岸關係陷入空前低迷,好不容易搭建的溝通橋樑已然斷裂,面對蔡政府對中國大陸諸多不友善作爲,中國大陸官方對待臺灣的態度也產生重大轉變,雖然未公開中止ECFA協定,也還是提出多項惠臺政策,但是對於過去對臺灣農漁產品輸中,給予關稅、檢疫、通關作業、物流等優惠待遇,已逐漸迴歸常軌(公事公辦)。

面對新變局,臺灣政府和農漁民在心態和做法上並未做出調整,尤其堅不放棄中國市場紅利的蔡政府,並未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致使臺灣農漁產品輸中,不再如過去般順暢,遭中國禁令的農水產品迄今均未解除,務農風險性飆升,相對影響到年輕人力的投入。除了補貼,農漁民殷殷期盼政府能拿出具體有效措施,讓辛苦生產的農漁產品,能走向國際賣個好價錢。

面對全球農業環境變遷,消費偏好轉變,國際競爭激烈,國內農漁業極需結構調整和升級之際,政府無力迴應產業需求,卻將問題推給中共無理打壓和氣候變遷,所採取的方法還是大量補貼救助。如石斑魚整尾外銷亞洲國家海運每公斤補助40元,空運每公斤補助75元,其他國家海運每公斤補助50元、空運每公所補助90元;專案補助「班班吃石斑」;將小番茄「瘋欉」病蟲害以氣候變遷爲由,同意以天然災害予以救助等。不僅無法給農漁民帶來更好的生計和出路,還產生諸多缺失,審計部即點名農委會辦理農業災損補助有四大濫發現象,包括:未達天氣豪雨標準即核發;對豪雨影響不大的水生作物也發災損救助;覈定災損面積竟逾土地登記面積;休耕給付重複等。

從一連串臺灣農漁產品遭中國大陸禁運迄今未能解除,蔡政府既不願放棄中國市場又不願與中國改善關係,也無力拓展其他國外市場,證實當前執政團隊已無法有效應對變局,想解決農漁產品遭禁問題,讓農漁民過上好日子,恐怕只能透過選票,改朝換代!